“區塊鏈+”是相對於“網際網路+”而言的,就是“區塊鏈+各個傳統行業”,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區塊鏈技術或特性,讓區塊鏈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
區塊鏈起源於技術創新,但更重要的是,技術創新帶來的模式創新和思維創新。回顧一下網際網路+的歷程,初始只是將傳統企業網際網路化、移動化,發展到現在,許多傳統企業已經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大體上,擁抱區塊鏈可以分為三個維度: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模式和區塊鏈思維。
區塊鏈技術:關於區塊鏈技術前面章節已經介紹得很詳細了,概括來說,它包括分散式資料儲存、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傳統公司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就是將業務整體或部分上鍊,應用於“鏈”上。這個“鏈”包括公鏈、聯盟鏈、私鏈及側鏈。
區塊鏈模式:區塊鏈模式可以定義為結合通證(Token)生態系統的生產關係的變革。區塊鏈模式的核心是通證生態系統,通證生態系統的核心是激勵機制。傳統公司結合區塊鏈模式本質上是研究利用通證構建完善的激勵機制。目前行業內提出的“幣改”“鏈改”“票改”等,都是在此範圍內的創新。
區塊鏈思維:區塊鏈思維很難下定義,高高在上的“網際網路思維”已經將一切好聽的商業思維都囊括進去了。不過與網際網路思維一樣,區塊鏈思維也是從傳統的商業社會中延伸出來的。網際網路側重於資訊(資料),區塊鏈側重於價值(通證)。正是因為區塊鏈的價值屬性,它實現了原有網際網路和商業不夠重視、不願意或者無法落地的需求,進而形成了它的一套商業邏輯,可稱之為區塊鏈思維。
根據區塊鏈技術和區塊鏈模式來分析,區塊鏈思維包含以下三大要素:
a) 去中心化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爭從人類群居生活誕生之初便已存在。人類的天性是喜歡群居而又渴望自由。在刀耕火種的年代,人們恐懼於自然之力與生存壓力,更願意放棄自由而依附於族群、村落和國家。當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後,人類又開始為了追逐自由而挑戰曾經歸屬的中心化組織。區塊鏈就是在技術的驅動下,按照去中心化思想,追求技術所能觸及的“自由”。
現今的社會結構嚴格地講不能算是中心化,很多制度的誕生和改進都存在著更多的博弈因素。但並不是所有領域都存在自由競爭,尤其在能源、地產、金融等領域,由於依賴性極強,自由競爭多數走向壟斷或寡頭壟斷。比特幣正是對金融的寡頭壟斷髮起的去中心化挑戰。
所以,透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並非與現有的社會結構相對抗,而是一種平衡和最佳化。去中心化不是消除中心,是對正態分佈、冪律分佈結構最佳化而成的分散式,是對權、責、利進行的分散式改造。
b) 程式碼即法律
人類社會在建立信用關係時發明了契約。現在契約精神已經成為文明社會的靈魂,但是違約現象仍然屢見不鮮,小到被人“放鴿子”,大到一個企業的信用破產、債務違約,違約現象似乎成為另一種常態。為了降低違約率,強化信用風險管理,契約的發展經歷了口頭協議、書面合同和電子合同三個階段。區塊鏈上的契約便是電子合同的升級版本。
在比特幣中,透過在區塊鏈上透明的公共賬本中進行交易記賬來保證交易的真實性與不可篡改性,從而建立信任的基礎,降低信任的成本。但從去中心化思維可以推論,人類的任何行為都可以參考交易記賬記錄在分散式賬本中,實現去中心化。
而以太坊認為,人類的行為極其複雜,不能單純地按照交易記賬的方式來處理,而應該應用協議來完成,在區塊鏈上透過程式碼來執行協議,由此誕生了智慧合約:“一套以數字形式定義的承諾,包括合約參與方可在其上面執行這些承諾的協議”。
所以,程式碼即法律,可以理解為協議程式碼化,即透過程式碼撰寫不可篡改(或需要達成一定的共識才能篡改)的契約,在公開透明的鏈上自然履行契約。協議程式碼化在現實經濟活動中非常實用,尤其在金融領域、供應鏈領域,透過協議程式碼化,可以增加合作透明度,提高合作效率,降低信用風險,提升履約率。
3) 共識意識
區塊鏈作為去中心化網路,每個參與方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公平的。如果沒有共識,整個區塊鏈也將不復存在。但這裡的共識並不僅僅是指分散式系統中的共識演算法,更是指合作共贏意識。
在區塊鏈世界中,透過通證將創始團隊和參與方繫結到一條船上,只有合作共贏才會使己方獲取更大的利益。這種激勵機制使得參與方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投身於區塊鏈專案的運營、監管活動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區塊鏈專案有大量的自組織社群、社羣,他們會積極地幫助專案進行推廣營銷活動。這就是共識的一種體現。
關於“區塊鏈+”的一些悖論與誤解
現在很多領域已經開始嘗試做區塊鏈專案,有很多人感受到了這項技術帶來的便利性,但同時又有很多人試圖把區塊鏈當成一根救命稻草,過度神話區塊鏈,以為應用了區塊鏈技術就能治好企業所有的“病”。這裡需要對人們關於企業應用區塊鏈的一些誤解做一下解釋。
a) 很多人認為,區塊鏈就是發幣圈錢?
很多人關注到區塊鏈並不是因為關注它的核心價值,也不是因為關注它的分散式儲存,而是因為覺得區塊鏈可以發幣,可以融資!於是很多處在生存邊緣的企業,都想要依靠發幣融資來解決企業的生存問題。但這真的有效嗎?
當然不是!很多人說,在區塊鏈行業發幣融資非常容易,其實不是這樣。發幣融資的火爆,不是區塊鏈本身帶來的,而是這個行業的風口帶來的,是這個行業的熱度帶來的。
但是這個行業的熱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融資或者專案的進展也不會一直如此容易。從2017年10月份的一個資料就能看出來,一旦區塊鏈的熱度有所下降,當月的區塊鏈專案就有一半以上未達到融資期望額度。所以,和所有其他行業的商業模式及業務模型一樣,區塊鏈也是要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虛無的區塊鏈最後會滅亡。
b) “區塊鏈+”就等於提前上市嗎?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兩個概念,即通證和股權。
股權是中心化組織的經濟行為的產物,股份的大小是差異化的,有話語權、控制權及利益分配的差異;而通證是區塊鏈經濟下的產物,相對而言實現了去中心化。另外,通證擁有數量的多少,並不意味著話語權的大小,以及對專案控制權的多少。
股權的主體是公司、有限公司、營利機構;而區塊鏈的通證主體有可能是上述機構,也可以是社羣、社群、甚至是基金會,而不一定是股份制公司。
既然通證不是股權,為什麼需要有一個價格呢?其實這就和蘿蔔青菜、石油煤炭需要價格是一樣的。因為通證價值在某個領域中會被使用到,所以它需要一個公允的價格。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價格是由市場機制來制定的,在區塊鏈的領域中,價格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供需關係來決定的。比如以太坊,建立智慧合約需要消耗 Gas,所以就需要有一個價格來衡量該消耗。
所以,不能認為“區塊鏈+”就是企業發展的捷徑,做企業和行業的長期價值的建設者,才是企業發展的唯一出路。
c) 是不是區塊鏈發了幣就一定會漲?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任何事物的價格都是由它的供給和需求兩個方向的力量綜合平衡而決定的:當供大於求的時候,幣價下跌;當供不應求的時候,幣價上漲。舉例來說,區塊鏈專案融資很多時候會使用以太坊,所以以太坊的價格在區塊鏈融資特別火爆的時候就會上漲,在區塊鏈融資特別冷清的時候就會下跌,這是一個典型的由供需關係決定價格的例子。
幣價不是憑空就會上漲的,從本質上說,區塊鏈世界裡的商業的客觀規律,是和傳統資本市場一樣的,只有真正地為社會提供價值,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才會被廣大使用者所接受,這種專案的通證價值才會變得更高,只有貢獻了積極價值的專案,其通證價格才會有所體現。
由於區塊鏈行業發展過於快速,導致大家還來不及理解它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在打著區塊鏈的旗號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了。很多專案,或者某些人,在區塊鏈領域裡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不管從長期來說,還是從短期來看,都會透支社會公眾對區塊鏈的信任。
區塊鏈技術現在的發展還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如果社會對這項技術失去了信任,無疑會減緩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技術程序,文明革新的程序也就被延遲了。
"區塊鏈+"的探索與嘗試
區塊鏈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涉及金融、資訊保安、供應鏈、物聯網和公共服務五大方向,可以落實到數十個應用場景,如下圖。
“區塊鏈+”的五大主要應用領域
1、金融領域
區塊鏈能夠提供信任機制,具備改變金融基礎架構的潛力,各類金融資產如股權、債券、票據、倉單、基金份額等都可以被整合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成為鏈上的數字資產,在區塊鏈上進行儲存、轉移和交易。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能夠降低交易成本,使金融交易更加便捷、直觀和安全。區塊鏈技術與金融業相結合,必然會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業務模式、服務場景、業務流程和金融產品,從而給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及金融業態發展帶來更多影響。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改進及區塊鏈技術與其他金融科技的結合,區塊鏈技術將逐步適應大規模金融場景的應用。下表是金融領域的應用案例。
2、公共服務領域
傳統的公共服務依賴於有限的資料維度,獲得的資訊可能不夠全面且有一定的滯後性。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使鏈上的數字化證明可信度極高,在產權、公證及公益等領域都可以以此建立全新的認證機制,改善公共服務領域的管理水平。
公益流程中的相關資訊如捐贈專案、募集明細、資金流向、受助人反饋等,均可存放於區塊鏈上,在滿足專案參與者隱私保護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前提下,有條件地進行公開公示,方便公眾和社會監督。下表是對典型公共服務領域場景應用的梳理。
3、資訊保安領域
利用區塊鏈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確保資料來源的真實性,同時保證資料的不可偽造性,區塊鏈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資訊傳播路徑的安全問題。下表是對資訊保安領域場景應用的梳理。
4、物聯網領域
區塊鏈+物聯網,可以讓物聯網上的每個裝置獨立執行,整個網路產生的資訊可以透過區塊鏈的智慧合約進行保障。
a) 安全性
傳統物聯網裝置極易遭受攻擊,資料易受損失且維護費用高昂。物聯網裝置典型的資訊保安風險問題包括,韌體版本過低、缺少安全補丁、存在許可權漏洞、裝置網路埠過多、未加密的資訊傳輸等。區塊鏈的全網節點驗證的共識機制、不對稱加密技術及資料分散式儲存將大幅降低駭客攻擊的風險。
b) 可信性
傳統物聯網由中心化的雲伺服器進行管控,因裝置的安全性和中心化伺服器的不透明性,使用者的隱私資料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而區塊鏈是一個分散式賬簿,各區塊既相互聯絡又有各自獨立的工作能力,保證鏈上資訊不會被隨意篡改。因此分散式賬本可以為物聯網提供信任、所有權記錄、透明性和通訊支援。
c) 效益性
受限於雲服務和維護成本,物聯網難以實現大規模商用。傳統物聯網實現物物通訊是經由中心化的雲伺服器。該模式的弊端是,隨著接入裝置的增多,伺服器面臨的負載也更多,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金來維持物聯網體系的正常運轉。
而區塊鏈技術可以直接實現點對點交易,省略了中間其他中介機構或人員的勞務支出,可以有效減少第三方服務所產生的費用,實現效益最大化。
5、供應鏈領域
供應鏈由眾多參與主體構成,存在大量互動協作,資訊被離散地儲存在各自的系統中,缺乏透明度。資訊的不流暢導致各參與主體難以準確地瞭解相關事項的實時狀況及存在問題,影響供應鏈的協同效率。當各主體間出現糾紛時,舉證和追責耗時費力。
區塊鏈可以使資料在各主體之間公開透明,從而在整個供應鏈條上形成完整、流暢、不可篡改的資訊流。這可以確保各主體及時發現供應鏈系統執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並有針對性地找到解決方案,進而提升供應鏈管理的整體效率。下表是供應鏈領域的場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