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正在迅速走紅,它被普遍推崇為下一代全球信用認證和價值網際網路的基礎協議之一,全球各大銀行都爭先恐後對其展開佈局。2016年底,區塊鏈首次被寫入我國“十三五”規劃,國內多家銀行也加緊以多種方式積極介入區塊鏈技術應用創新。
全球區塊鏈持續升溫
目前,對區塊鏈技術的闡述都比較生澀。業內普遍認為,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賬本資料庫,不依賴於第三方,透過自身的分散式節點完成資料的儲存、驗證和交流。通俗地說,區塊鏈就是網際網路上基於共識機制建立起來的集體維護的公開大賬簿。
由於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思想是所有當前參與的節點共同維護交易及資料庫,因而具有去中心化、開放性、獨立性、安全性和匿名性等諸多特徵。金融領域因其生態與區塊鏈技術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因而發展較快。
國外金融機構看好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前景,對於的研究參與較早。2015年9月,由金融技術公司R3領導的區塊鏈聯盟宣佈成立,主要致力於概念驗證的試驗和區塊鏈技術標準的制定。截至2016年12月,已有包括花旗、匯豐等在內的全球42家大型商業銀行(金融集團)加入該聯盟。花旗銀行還在內部發行了自己的數字貨幣“花旗幣”。瑞士聯合銀行(UBS)在區塊鏈上試驗了20多項金融應用,包括金融交易、支付結算和發行智慧債券等。
2016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探索呈現出升溫態勢。上海華瑞銀行2016年5月宣佈與Ripple展開戰略合作,首先致力於利用Ripple協議,研究先進的分散式支付清算方案。同月,平安銀行加入R3CEV,成為首個加入R3聯盟的國內銀行,此後,招商銀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民生銀行等陸續加入。
總體來看,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尚處於初級階段,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步,“區塊鏈+ 金融”將在應用領域實現更多突破。市場分析預測,區塊鏈技術未來可能應用到數字貨幣、票據、清算結算、股權交易、審計和公證等多個領域。
透過技術建立新的信用機制
在金融業務中,證明“我是我”,與交易對手建立相互間的信任,是比較麻煩的事情。區塊鏈理論最大的顛覆性在於新的信用形成機制。在傳統的網際網路模式中,陌生人之間是透過可信任的第三方機構(如銀行、清算組織等)來建立信用和進行交易。而區塊鏈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心化的信用建立方式,運用一套基於共識的數學演算法,在機器之間建立“信任”網路,從而透過技術背書而非中心化信用機構來建立信用。
如傳統資產託管業務模式,涉及資產委託方、資產管理方、資產託管方以及投資顧問等多方金融機構,各方都有自己的資訊系統,傳統的交易主要透過電話、傳真和郵件等方式反覆進行信用檢驗,費時費力。
基於區塊鏈技術,郵儲銀行推出了區塊鏈解決方案,實現了資訊的多方實時共享,免去了重複信用校驗的過程,能將原有業務環節縮短60%至80%,令信用交換更為高效,該項創新成為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的成功實踐。
傳統跨境交易流程長、手續費高、代理行互動易出錯等一直是銀行的痛點,而區塊鏈給銀行描繪了一個美好藍圖,資訊可以作為資產非常方便地在沒有中心的狀態下快速轉移,解決了金融交易中的很多痛點。近期,招商銀行宣佈,透過區塊鏈技術改造的跨境直聯清算業務將正式實現商用。透過改造,招商銀行實現了六個海外機構加總行,大家都連在區塊鏈上,任何兩個機構之間都可以發起清算的請求,任何兩個機構都可以進行清算。
2017年初,浙商銀行也釋出了首個基於區塊鏈的移動數字彙票平臺,為企業與個人提供在移動客戶端簽發、簽收、轉讓、買賣和兌付移動數字彙票的功能。除了可以降低多方參與部門的成本,採用區塊鏈技術的最大優點是以數字資產的方式進行匯票儲存、交易,且不易丟失、無法篡改。
區塊鏈大規模應用尚難實現
區塊鏈技術雖然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其作為新興技術,仍面臨安全、監管、容量、時效性等諸多關鍵性挑戰。短期來看,在銀行內部大規模應用區塊鏈技術還需要觀察。特別是國內銀行經過30多年的電子化建設,已經實現了所有業務的集中處理和資料的集中共享,如果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模式進行內部重新部署,其人力物力成本不可小覷。
此外,區塊鏈技術也存在一些應用層面的問題,如單鏈資料結構對於某些場景不適配、分散式共享賬本帶來的安全隱私問題、智慧合約難以統一規則以及核心共識機制待最佳化等,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落地。雖然區塊鏈技術目前在應用上還不成熟,仍然面臨許多技術問題,但區塊鏈技術基於重構信用形成機制的設想一旦獲得成功,將深刻地改變當前的金融業態和商業模式。
希博研究市場分析認為,應深入研究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體系給銀行業帶來的商業模式變革,探索銀行業的升級方向。監管態度是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銀行也要積極對接監管政策,應同步建立監管規則和技術應用標準,避免出現野蠻應用,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給金融執行造成風險。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