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氣騰騰”的美國、顫抖的Facebook,數字貨幣的震撼只是開始

買賣虛擬貨幣

一、Facebook發幣最新動態:監管憤怒、合作伙伴退出

美國對於Facebook發幣的怒火依舊在燃燒。

在舉辦了多場關於Facebook的聽證會之後,近日,美國眾議員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民主黨人Maxine Waters領導訪問團造訪瑞士,與瑞士監管機構就Facebook數字貨幣Libra相關問題進行會談,希望瑞士方面能夠披露更多關於Facebook LIbra專案的細節。

一位知情者透露,Facebook Libra目前面臨的難處是早有預料的。而且雪上加霜的是,Facebook Libra專案中的一些高管正在考慮離職,而其合作伙伴成員,包括Visa、PayPal、Uber以及其他的技術和支付巨頭,並沒有堅定不移地履行先前的合作承諾,似乎也有退出之意。

早先,Facebook曾披露Libra專案細節,其中規定了Libra專案將成立一個由28個成員共同組成的“協會”進行管理,這些成員來自傳統的支付巨頭、公共事業單位、新晉區塊鏈巨頭公司,其中包括Visa、萬事達(Mastercard)、PayPal、優步(Uber)、Coinbase等,成為協會成員需要支付1000萬美金。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最新報道,Facebook Libra協會的兩名未透露名字的成員正在考慮退出該專案,但Coinbase,Xapo,Anchorage和Bison Trails對該專案仍然持公開樂觀態度。從目前媒體披露的訊息可以看出,諸如Visa、PayPal、Uber這樣的傳統巨頭公司有意退出專案,而Coinbase、Bison Trails這樣的區塊鏈行業新晉巨頭,則依然支援Facebook發幣業務。

傳統巨頭離開Facebook的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在於監管壓力。Facebook LIbra專案從六月釋出白皮書開始,就遭到了美國、歐盟等國家的叫停,傳統巨頭本身已經是巨頭,離開Facebook Libra專案大概是出於一種不願“惹麻煩”的心理。而新型區塊鏈巨頭公司依舊支援Facebook Libra專案,頗有“初生牛犢不怕虎”和“背水一戰”的意味。

二、殺氣騰騰的美國,苦苦掙扎的Facebook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勇氣可嘉,但註定要面臨很大的風險。

世界上巨頭公司不少,而Facebook是第一家確定發行數字貨幣穩定幣用於全球移動支付的巨頭公司。“Facebook發幣”不僅在於其有著得天獨厚的產品屬性,比如說,它現在是全球認可度最高的社交應用,社交應用這一產品屬性天然適合移動支付(可參考我國的微信支付);還在於它擁有龐大的使用者體量和成熟的廣告業務。

作為一家傳統的社交巨頭公司,Facebook迫切地希望能夠搭上區塊鏈和數字貨幣這輛飛速行進的馬車,在時代的潮流裡面再創輝煌,本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畢竟現在許多巨頭公司都在探索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可Facebook“錯”就“錯”在,野心太大:

發行數字貨幣穩定幣不說,錨定的還是“一籃子”貨幣,這就相當於變相成為一臺全球性質的“印鈔機”。仔細想來,這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畢竟Facebook的使用者涵蓋的是全球130多個國家的27億人口,並不是單一的美國使用者,如果單一錨定某個國家的貨幣,那麼其餘國家的使用者怎麼辦。

不管怎樣,從六月份首次公佈專案以來,Facebook Libra引起了全球立法者和監管機構的憤怒,不得不暫停專案,接受來自美國的多次聽證會問訊。

顯然,問訊並沒有改變美國的態度。

雖然事實就是,如果美國監管機構就是要“封殺”你,你做什麼解釋都沒有用,但是,Facebook在問訊上的迴應也很“不給力”,並沒有什麼“乾貨”,幾乎非常官方地照搬白皮書內容,不停地重複著“我們無意挑戰美元權威,我們會讓監管滿意”,卻沒有披露更多細節......

這也難怪監管機構並不滿意,要“殺”到瑞士去詢問。

另一方面,在面對監管,Facebook Libra也在苦苦掙扎。

目前最新訊息披露,為了應對監管,Facebook正在為其建立的數字貨幣錢包Calibra尋找合規團隊,尋找專家來負責“識別和分析監管需求”,並制定政策、程式和控制措施來應對美國和歐洲的監管機構,這是Facebook Libra專案當下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除此之外,Facebook還推出了“賞金計劃”來確保Libra專案的安全性。Facebook和其合作伙伴宣佈,他們將針對Libra區塊鏈上的應用程式,推出漏洞賞金計劃。對於該數字貨幣基金的測試網上開發的專案,任何在專案程式碼中發現漏洞的安全專家,都可以獲得一筆高達1萬美元的賞金。

三、“潘多拉魔盒”已經開啟,數字貨幣的震撼只是開始

Facebook Libra專案的出現,給世界各政府、央行、商業銀行、巨頭公司帶來了焦慮。以美國和歐盟為代表的國家紛紛叫停這個專案,監管機構一路尾隨監控,大有“不明細節,誓不罷休”的氣勢。

無論叫停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大家突然意識到數字貨幣的“影響力”了:原來,起初被認為毫無價值的數字貨幣竟然有這麼大的能量;原來,數百年管控著貨幣體系的央行,居然也會面臨來自“競爭對手”的威脅了!

變革,意味著本來高枕無憂的傳統觀念將受到威脅,也意味著新興力量將乘風破浪、躍躍欲試。

Facebook並不是第一個發幣的巨頭公司,也不是唯一想要發幣的巨頭公司。金融業巨頭摩根大通、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前後都宣佈推出數字貨幣,它們或基於現有的體系進行創新,或探索一套全新的金融體系來拓展數字貨幣的施展空間。

譬如:摩根大通發幣是希望利用數字貨幣,在其生態中建立支付體系,透過摩根幣來實現即時支付,1個摩根幣的價值等於1美元,當一個客戶透過區塊鏈向另一個客戶傳送資金時,摩根幣被轉移並立即兌換成等值美元......在整個過程中,美元依舊發揮最主要的作用,這是在美元框架之外的延伸。而Facebook則是探索用一套全新的金融體系,建立一個超越主權的全球性貨幣體系。

很多人認為,巨頭公司發幣根本就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因為再怎麼樣,發幣這件事也絕對輪不到公司這樣的民間機構來做。摩根大通、沃爾瑪、Facebook這些巨頭公司發幣,最大的意義充其量就是藉著“巨頭公司”的名氣,增加數字貨幣這個概念的曝光率罷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筆者認為不是的。

如果巨頭公司發幣的作用僅僅在於增加數字貨幣概念曝光率,那麼Facebook發幣這件事為什麼引起美國和歐盟等國家的如此重視呢?

在筆者看來,巨頭公司發幣的深層意義在於,開啟了“潘多拉”魔盒:傳統金融機構開始正面意識到數字貨幣對於傳統金融的衝擊力;各個國家也開始意識到,貨幣的變革似乎已經到來,如果央行不能順應這樣一種變革,那麼“數字貨幣”這個新的事物可能真的要失控,比特幣就是一個例子,難道還要任其發展,讓巨頭公司發第二個“比特幣”、第三個“比特幣”嗎?

在固有的觀念裡,發幣就應該是央行的權力。但是,央行發幣制度也並不是古來有之。1694年,世界上才出現了第一個央行(英國央行),才有了央行發行國家法幣(英鎊)的制度。人們對一個新事物總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時間來適應、來形成一種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意識。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也不是古來有之,當它們剛出現的時候,我們會質疑把錢存在微信錢包、支付寶賬號裡面安不安全......

同樣,數字貨幣也是如此,比特幣也好、第一個穩定幣USDT也好,從剛開始被質疑、被禁止,到逐漸認可它們的技術,再到認清數字貨幣的趨勢,也是經過了數年的觀察和研究,才形成如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積極佈局央行數字貨幣的局面。

因此,以Facebook為代表的巨頭公司宣佈發幣(先不論這個幣最後能不能交易流通),它們引發了全球對於數字貨幣全球化趨勢的思考,加速推進各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研發,從這個意義上講,巨頭公司發幣的深層意義在於,讓數字貨幣成為當今世界一個不可逆的組成元素,各國不得不開始正面應對數字貨幣這一新事物。

變革往往就在一瞬間,90年代,網際網路被認為是一場巨大的“泡沫”,人人都以為馬雲是瘋子、是騙子。然而,彷彿一夜之間,4G普及,5G將要來臨,移動支付、外賣、電商、網約車、短影片、小程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誰也想不到,當初的“騙子”網際網路,現在成為每一個人都賴以生存的“剛需”。

以史為鑑,數字貨幣的震撼只是開始,後面還會有更多有影響力的事件發生。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