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業界始終有一個爭論:比特幣究竟是什麼,貨幣還是商品?
對此,各國之間的答案也不盡相同。比如,美國就將其定義為商品,但英國卻認定它是貨幣。而我國早在2017年,就曾明確比特幣的性質:比特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也就是說比特幣是特定的虛擬貨幣,不具有法幣的性質,因此是商品。
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中本聰一開始就將比特幣定義為沒有國家背書的“貨幣”,並在市場中自由流通。在現今的幣圈中,多數人將比特幣設定為投資產品,購買比特幣就是購買股權。
當你持有某種貨幣(美元、英鎊、人民幣或其他)時,押注的就是未來一個時期該貨幣價值不變或增長,持幣就等於儲存價值。
而股權不同,購買股票要麼賺差價要麼等分紅,股權產生現金流,股價隨之漲跌波動很正常。由於資訊問題炒作股票,這種行為在股市很常見,但如果這事發生在法幣身上,那就是國家動盪!
加密貨幣既有貨幣屬性(可直接購買商品)又與股權相同(價格漲跌各異)。就比如中東局勢驟然緊張,美伊兩國矛盾激化,刺激幣價突然拉漲。
但加密貨幣的這兩種屬性都沒有國家背書或者企業支撐,都是使用者自行賦予的,可以說全靠市場。這也就是諸多大咖爭論的焦點。
比如推特的共同創始人傑克·多西宣稱比特幣將在未來十年成為全球唯一的貨幣。而Goldman Sachds的高管將其定義為商品,因為人們用它交易,就跟股票和債券一樣,而不是用它來換取商品或者服務。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比特幣具有避險屬性,是“數字黃金”,其依據就是委內瑞拉。當惡性通貨膨脹達到恐怖的百分之一百萬倍時,錢甚至不如廢紙,如果這時持有比特幣就不會受到影響,並且全球通用。
所以當經濟或政局不穩定時,購買者就常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當做應對通脹的一種手段。從這一層面來說,比特幣有與黃金類似的屬性,加密貨幣的未來看似一片光明。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與比特幣不同,黃金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演繹,價值得到全球公認,它既是避險資產也是商品,看得見摸得著;而比特幣的本質是資料,看不見摸不著。
此外,目前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表明加密貨幣能夠使國家擺脫金融動盪。事實上大多數加密貨幣都會受到供應膨脹或購買力大幅下降的影響。而加密貨幣平臺也大多面臨著某種形式的通貨膨脹,這使其無法成為真正的“避風港”。
與法定貨幣不同,比特幣的一大特性是永固上限2100萬枚,這是吸引人們購買比特幣的一關鍵點:因為數量有限,那麼價值就會變得更高。
但問題在於,當真正面對經濟危機時,市場中將不會有流動資產,因為不能產生更多的比特幣。即便央行將所有存幣都投入市場,其有限的數量也只是杯水車薪罷了。況且,在任何情況下,央行對比特幣的需求都會促使其價格上漲,反而會刺激民眾存幣。這剛好與金融危機時人們的做法相反。
比特幣的經濟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政府的能力,但其存在就必定是市場有需求,因此平衡將是關鍵,如何善用比特幣特性對現有經濟體系進行補充就是未來研究的一大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