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淺入深瞭解交易所(3):一家交易所如何被割?
作者:村頭二舊 (加密二鍋頭)
本文是本系列文章的第三篇,主要講述交易所被割的方式和平臺幣的基本邏輯。
備註:割,動詞,一般指損害別人利益滿足自身利益的行為,多和金錢直接相關。常和韭菜放在一起使用,意思和收智商稅接近,但是比後者更加常用。
一直以來交易所都被誤解為(或正解為)是割韭菜的主要場所,而專案方是割韭菜的主要執行人。一個提供場地一個動手,很多時候,提供場地的交易所也下水動手:比如插針、虛增資產等等,後面的文章我們會講到。
上一篇文章講到交易所的成本、收入、利潤問題,今天看看風險,交易所被割的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政策;2,安全,3,專案方。
第一點不是民間行為(文末會提及),我們先後面兩點,看看一家交易所如何被割。
1,專案方割交易所
交易所被割目前也是業內常見的,主要是被專案方割的。不過被專案方割的算少的,被駭客攻擊導致丟幣損失更大。
分享兩個交易所被專案方割的事件:
第一個是火幣平臺上發生的。2017 年 12 月火幣上了一個幣WAX,上線當天突然增發至 10 倍,引起恐慌性暴跌,直接跌了 99%(也有可能是專案方拋售導致的)。隨後火幣宣佈拿出 1 億給使用者全額賠付。這個事件,讓火幣口碑更好,因為平臺丟幣在目前的技術環境和體系下,有時候是不可避免的。賠付是所有散戶交易者希望交易所做的事情。
第二個是某交易所的。某交易所上線了一個幣,暫且稱為A 幣。後來因為一些問題交易所跟專案方沒有談妥,專案方鎖了交易所錢包裡的 A 幣,導致使用者提幣提不出來。使用者開始鬧,最後交易所不得不用其他幣給使用者進行了賠付。
這兩個事件都是因為上幣時沒有審專案方的代幣合約導致的。第一個是專案方的代幣合約裡支援增發,第二個是專案方的代幣合約裡支援鎖定某個地址的幣。
不過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上幣審合約,已經成了一個標準的流程了。
其實審查合約以及相關資質本來就應該是必須的流程,只是行業早期(尤其是三年前)泡沫嚴重,來不及稽覈就匆匆上馬。所以,交易所賠付給普通投資者相應的(由於交易平臺稽覈失誤造成的)損失本就是應該做的事情,至於交易所自己的損失應該找對應的“作惡”專案方進行溝通賠償或者懲罰方案。這是最普通的商業邏輯。
2,駭客割交易所
我再講一下交易所盜幣的事件。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交易所被盜幣的事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門頭溝事件。
門頭溝是日本的一家比特幣交易所,2014 年 2 月被盜了 85 萬枚比特幣,當時價值約 5 億美元。官方聲稱被盜的原因是,系統出現漏洞,在沒有比特幣轉賬的情況下,系統顯示使用者將比特幣轉入了電子錢包。
其實在門頭溝關閉之前,從 2011 年開始,門頭溝就陸續被盜了。先是被盜了 2000 枚比特幣,不久又被盜了 80000 枚比特幣。攻擊方法為駭客入侵內部員工電腦,人為將比特幣價格調為 1 美分,然後買入大量比特幣並轉走。
最近一次的盜幣事件就是2019年 5 月份,幣安被盜了 7000 枚比特幣,價值約 4000 萬美元。被盜的原因是駭客獲取了使用者的 API 金鑰,將使用者賬戶裡的比特幣轉走了。幣安隨後進行了賠付。
這有一份簡單的盜幣事件的彙總,大家可以看一下。
這個圖表整理的不包括2019年的情況,各位感興趣可以去網上搜尋近一年多的盜幣資料。
現在交易所都會定期找第三方安全公司做審計,安全性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當然,攻防是一個永恆的問題,都是在不斷的進步的。安全問題永遠是交易所最重要的問題,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最後,提及一下政策和法律問題。
大家很關心這個問題,不管是怎樣的商業活動,如果沒有正式的監管,沒有支援的政策,最後安全性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如說2017年94事件。在相關立法方面,我給各位讀者推薦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楊東的書及其言論。
其實關於交易所和專案方相關的資金盤、非法集資、CX幣等灰色行為國內的法學研究在數年前已經開始,只是堅持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神,在一定限度內容忍失敗和錯誤,而不是看不見錯誤。2020年的今天,主流的機構組織將會加大在區塊鏈行業的佈局,之前渾水摸魚的行為將會得到一定的遏制。
本文承接上一篇文章的營收利潤,講述了交易所的風險問題。“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終究只是一個夢想,任何看似賺錢的生意背後都有虧錢的邏輯,沒有風險意識的投資者是很難長久在這個市場裡存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