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本質到底是“數字”代表的計算機技術,還是“貨幣”代表的金融學理論?長期以來,由於比特幣在極客圈裡掀起的風潮,人們的關注點一直在技術創新上。其實,相比於虛擬現實(vr)等,數字貨幣的技術並不高深,其應用的難點不在於技術,而在於與現實金融體系的結合。
出於安全的考慮,金融體系對於計算機技術的接納總是慢上一拍。但是,現在金融體系已經在技術上落後太多,跨境轉賬還在使用電報電傳技術就是一個例子。革新來了,良幣要來驅逐劣幣了,一種基於技術、出於公心、用於金融的數字貨幣,還會遠嗎?
人民日報:數字貨幣在不斷改變著貨幣金融支付體系
近期,電子支付技術帶來的衝擊開始更加吸引眼球。諸多事件中包括蘋果公司apple pay移動支付服務正式登陸國內市場、中國人民銀行召開了數字貨幣研討會等。
隨著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貨幣”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要釐清什麼是數字貨幣,還需從電子貨幣的概念說起。
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定義,電子貨幣是指透過銷售終端和裝置直接轉賬,或電腦網路來完成支付的儲存價值或預先支付機制。國際清算銀行早在1996年就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認為電子貨幣可能會影響到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比如說影響央行控制的利率和主要市場利率的聯絡。
進一步梳理電子貨幣的發展脈絡,則要看貨幣背後的信用最終支撐。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法定電子貨幣的信用支撐。
以信用卡為代表的傳統電子支付創新,以及金融機構電子錢包的出現,實際上都屬於貨幣的形態和體現發生了變化,但仍舊沒有跳出央行信用直接或間接的覆蓋範疇。
其二是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非銀行機構介入電子支付工具的提供之中,某些機構實際上也在發行非銀行信用的電子貨幣。其三是上世紀80年代,一批國外專家開始研究基於特定密碼學的網路支付體系,並且探討了匿名密碼貨幣,2009年誕生的比特幣就是其中之一。但這種貨幣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各種缺陷。
總體而言,嚴格意義上的數字貨幣屬於最後一種,其特點是更多開始依託分散式規則、智慧程式碼來發行和執行,信用支撐距離央行的中心化機制越來越遠,目前規模尚小且技術仍在完善階段,但未來可能對現有貨幣機制帶來重大影響。
因此,當我們談到數字貨幣的時候,一種強調的是新型的電子貨幣,可以利用加密技術實現獨立於央行之外、按照特定協議發行和驗證支付有效性;
另一種則是對現有電子貨幣典型模式的進一步最佳化,從而既引入包括賦予貨幣智慧程式碼之類的新技術支援,又保持央行對貨幣執行的適度控制力。
實際上,這一挑戰也是全球性的,目前不僅各國央行都更加重視如何面對數字貨幣的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專門組織研究了數字貨幣併發布報告。
從現金到非現金支付、從傳統卡基電子支付到網基電子支付、從簡單電子形態支付到智慧程式碼支付、從支付工具層面到貨幣層面,應該說新技術在不斷改變著貨幣金融體系。
最終有可能帶來更高的交易效率、更低的成本、更精準的政策執行、更有效的反洗錢等風險控制,從而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以及全球貨幣體系。當然,這些目標的實現還需大量的研究探索、專業的普及與公眾教育,從而“擠出”數字貨幣領域的違法者、投機者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