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降維打擊,巨頭很多時候都是猝不及防的,而且還對此無能為力。
1月15日,王欣推出馬桶MT,今日頭條母公司位元組跳動推出多閃,還有羅永浩將原來的子彈簡訊改為聊天寶後也作為新品推出,三款產品在同一日釋出。有人認為這是要對社交領域的巨頭騰訊進行挑戰。該事件迅速在媒體圈發酵,成為熱門事件。
社交領域還有商機,可誰能挑戰巨頭?
事實上,所謂三款軟體要挑戰騰訊不過是個噱頭,但是三家同時開始涉足社交這件事本身卻耐人尋味。一方面,在社交領域面對騰訊和Facebook這樣的巨頭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創業者依然看到了可以分一杯羹的機會;另一方面,在社交領域應用的商業模式上,還有探索創新空間。
看到商機也要面對挑戰巨頭的事實,分一杯羹並不容易。在1月14日晚間有許多使用者反映,馬桶MT的微信分享連結遭到遮蔽,頁面顯示“已停止訪問該網頁”。騰訊反手一巴掌就拍了過來。
騰訊面對挑戰顯示優勢以威懾這是正常的,但是這也暴露了騰訊對此有一定危機感。正如王欣發微博說的,“不知道你怕什麼?”
騰訊有什麼害怕的嗎?如果在社交領域有什麼方式能真正挑戰騰訊的話,唯有區塊鏈可以做到。
區塊鏈專案如果在社交領域崛起,不但在應用層面和商業模式上有開拓的機會,還有機會對騰訊這樣的巨頭構成降維打擊。面對降維打擊,巨頭很多時候都是猝不及防的,而且還對此無能為力。
但目前中國國內的區塊鏈專案要對騰訊構成打擊是非常難的。此前說的三款軟體和區塊鏈本身半毛錢關係都沒有。而在1月23日,一家名叫幣應(inChat)的區塊鏈聊天軟體因為全面抄襲微信被騰訊提起訴訟,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在官網貼出公告作出訴訟禁令。如果把這個視為利用區塊鏈挑戰騰訊的話,更像一場笑話。
那麼區塊鏈領域的社交應用有哪個能夠擁有挑戰騰訊這種巨頭真正的機會嗎?憑什麼呢?
備受矚目的Telegram
1月23日,多家外媒今日釋出訊息稱Telegram將借用今年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的機會發布其區塊鏈平臺TON及其加密貨幣Gram。到時候TON測試網路也會開放給小部分投資者,正式網路上線定在下半年。
TON是一個公鏈,可以執行智慧合約並可以開發dAPP,可以視為一個對標以太坊的專案。
根據Telegram白皮書,TON擬發行總量50億枚,不依賴“挖礦”來完成投放。50億枚Gram將直接生成,開發團隊將保留其中4%,鎖倉期4年;至少52%的總量由Telegram持有,剩下的44%投放進入市場,以確保Gram免於受到51%攻擊。
Telegram作為一個區塊鏈領域的聊天平臺,全球月活達到了2億人。這個數量當然和微信還有Facebook這樣的巨頭沒法比,但是這個專案的未來潛力非常值得關注。因為這是有潛力對騰訊還有Facebook這種網際網路社交領域巨頭構成降維打擊的專案。
如果用最通俗的語言去還原Telegram要做的事,Telegram就是一款社交軟體,以區塊鏈的名義要發行自己的通證,在通證上可以跑應用,如此而已。
單看這個描述,目前要說Telegram能夠對騰訊構成降維打擊是不靠譜的,但是在商業邏輯上,Telegram利用區塊鏈技術突破了社交領域傳統網際網路巨頭的一些短板,那就是社交通證。
社交通證召喚正待覺醒的資料權
社交通證從字面意思看就是可以在社交平臺使用的通證。這個解釋可能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Q幣。因為在QQ上買會員、面板等騰訊產品都需要使用Q幣,所以把Q幣看作是社交通證的一種並沒有錯。
此前數字貨幣剛剛發展起來的時候,有人很喜歡拿Q幣和比特幣做對比。此前李笑來在被曝光的錄音中曾說到這樣的觀點,中國政府對市場監管不允許發行數字貨幣,壓制了類似於騰訊這樣的巨頭,才給底層的屌絲巨大的機會。如果騰訊可以自己發幣,那Q幣會是中國最牛的數字貨幣。
但是基於區塊鏈的社交通證和Q幣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以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為例,其需要算力產生,而且數量有限,不像Q幣是騰訊想發多少發多少。另外,基於區塊鏈的社交通證,需要捍衛使用者的資料權,讓使用者把自己的資料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雖然騰訊和阿里這樣的巨頭也在做區塊鏈的技術研發,但是作為網際網路巨頭的他們,是很難形成交還使用者資料權的區塊鏈產品,形成區塊鏈的社交通證。原因在於,巨頭們最大的優勢就是佔據了使用者的資料權,其利潤和地位都來源於此。一旦放棄資料權,巨頭們的地位就不復存在。這也正是區塊鏈專案可能對網際網路巨頭形成降維打擊最重要的機會。即透過資料權迴歸使用者瓦解巨頭們的優勢地位。
Telegram釋出TON,是一種立足於使用者資料權發起社交通證的嘗試,這個嘗試會有很多試錯的過程。如果區塊鏈行業是正向發展的,未來類似的商業應用會越來越多,而且能夠由此解決傳統網際網路中由於資料權引起的諸多問題。
以大資料為例,傳統網際網路巨頭在發展大資料方面有透明化,身份和權力三大悖論。這三大悖論即是來自於資料權的不清晰導致的巨頭雖然有能力強化大資料的應用,卻有可能因此成為獨裁資料權後左右市場的寡頭,讓大資料發展背離了市場的方向。
區塊鏈有力量支援保護和使用資料權,而網際網路的大資料有一部分是從社交資料產生的,因此社交通證可以看做區塊鏈改善大資料領域的開端。
這樣的想法雖然很好,但事實上資料權的覺醒並不會那麼輕易,因為這不光是一個技術問題,還是一個認知的意識形態問題。
就如同一百多年前要進行革命的中國一樣,難的不是打倒一個皇帝或者一個政權,難的是讓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能夠意識到,自己身在環境中所需要擁有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正如很多時候,很多人討論所謂民主,本質上不是上層的制度問題,而是下層認識問題。當下層的認識條件滿足的時候,才能搭建起一個上層民主結構的政治生態。所以資料權覺醒還需要一段不確定的時間去養成。
騰訊和Facebook的商業模式被顛覆的可能
在商業模式上,騰訊作為一個以社交平臺為主體的公司,大部分收入來自於遊戲,也就是直接從自己的C端使用者賺錢。作為媒體,騰訊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是從廣告而來。所以騰訊的收入是從B+C端兩線。
Q幣這樣的社交通證,本來也是非常成功的產品。以消費場景為例,一個人在騰訊充值100元的Q幣以後,其消費損失感在支付的那一瞬間就消失,在使用Q幣消費時,會有使用積分而不是金錢的感覺,這無形擴大了使用的頻率。
但是我們回顧前面的思路,使用者使用QQ時提供了自身的資料,騰訊利用使用者提供的資料形成自己的商業帝國。騰訊付出了公司運營的成本,免費讓使用者使用很多產品服務換取了資料權。但對資料權產生的暴利都被騰訊佔據了,也造就了其寡頭的地位。
騰訊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利用資料權為自己賺錢也不是作惡。只是時代在變,騰訊需要把資料權歸還給使用者。騰訊不願意自己歸還,會有區塊鏈企業來幫使用者拿回來。
試想,Q幣作為騰訊的社交通證,還是使用者自己花錢去買的。如果使用者的資料權覺醒了,Q幣還能為騰訊帶來收入嗎?
Facebook的商業模式和騰訊不一樣,它的主要收入來自於廣告。雖然它的盈利模式上比騰訊多元化的方式更為不如。但是事實上,如果細思Facebook的商業模式,會發現其營業額其實並不少。這其中的奧妙在於,作為以廣告為主要收入的平臺,如果其能夠做到為廣告投放者定位精準的使用者,能夠保障投放者的利益,那投放者就會為了這份確定性的利潤,不斷地往平臺投放廣告。所以Facebook即使不像騰訊多元化的收入,其商業利潤是有保障的。
但是,這個邏輯的前提需要Facebook精準地投放,於是Facebook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處理使用者資料的時候必然會有一些小動作。
2018年3月,Facebook捲入了一宗醜聞,媒體揭露稱一家服務特朗普競選團隊的資料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獲得了Facebook五千萬使用者的資料,並進行違規濫用。這個醜聞讓Facebook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境地。
Facebook的底層商業邏輯正在受到嚴重的質疑,這在資本市場上已經有所表現。2018年Facebook的股價大幅下跌,截至2018年底公司市值蒸發了約三分之一。
Facebook雖然一再聲稱自己沒有出售任何使用者的資料,但是公眾如何相信這件事?公眾的不信任會伴隨資料權的保護意識慢慢覺醒,未來基於區塊鏈專案產生的社交通證會得到更多的價值認可。
區塊鏈在使用者的資料權保護和使用上,比之於傳統網際網路更深一個維度,雖然現在看到的區塊鏈社交領域的應用還不足以和騰訊和Facebook這樣的巨頭抗衡,但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巨頭們要嘛選擇加入區塊鏈選擇開放歸還資料權,要嘛只能等待被顛覆。
當然,在2019年這一切還是肯定看不到的,不過,我們一定會看到很多專案會去競爭這片新藍海。所以2019年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新增微信huyalu08,加入火星財經讀者交流群,讓我們產生更有價值的互動和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