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swap不需要發幣

買賣虛擬貨幣
現在再看 SushiSwap,它遠沒有剛面世時的光鮮了。最開始,Uniswap 的進化、社羣掠奪 VC 等點評一度將 SushiSwap 捧至神壇,在經歷創始人被爆控制價值 2700 萬美元的 SUSHI 代幣、套現離場,存在治理雙花漏洞,以及控制權突然轉交給 SBF 等等魔幻場景後,SushiSwap 的故事開始逐漸走下坡路。不過,接踵而至的各種 Swap 仿盤,發行的各種 meme 代幣,也讓「Uniswap 必須要發幣」的觀點深入人心,不少人認為,沒有平臺幣是 Uniswap 的最大弱勢。撥開市場上的泡沫和情緒,單看 DEX 和 AMM 這個賽道,我們提出一個疑問,Uniswap 真的需要發幣嗎?目前來看,Uniswap 還有遠比發幣更重要的事情。Uniswap 無「人」能敵?
只有 500 行程式碼的 Uniswap,早已成為 DeFi 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最開始,Uniswap 是因為上幣的速度受到關注,專案方的融資與上線同時進行,專案方將幣總量分配成幾份,其中自留一部分,放在 Uniswap 上一部分,向兩個池子注入資產,相當於自定一個價格,然後就能交易了。「最快 10 分鐘」就能完成,「成本大概只需要花費 0.3 個 ETH。」這種方式直接衝擊了原來區塊鏈專案運作的模式,新專案上馬的成本越來越低,一大批專案泥沙俱下。從最初潛力專案的誕生地發展到如今,Uniswap 的地位也悄然發生著變化。Uniswap 成為了流動性挖礦中的重要一環:無論新老專案方想做流動性挖礦,都會先去 Uniswap 上線交易對,吸引使用者為池子注入資金,在獲得相應代幣後再進行挖礦。為資金池提供流動性獲得平臺的手續費分成,早已不足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當 DeFi 專案發行代幣/治理代幣的玩法流行開來,Uniswap 升級版的 SushiSwap 宣佈引入代幣激勵機制時,很多人開始蜂擁而上。剛完成遷移的時候,SushiSwap 的總鎖倉量一度上漲至 15 億美金,而 Uniswap 則下調至 4 億美金,讓人錯以為是 SushiSwap「搶」走了後者的流動性,有人甚至斷言:只有趕快發幣才能「拯救」Uniswap。
實際上,在 SushiSwap 出現前,Uniswap 的鎖倉量已經達到 4 億,在 SushiSwap 遷移完成後,Uniswap 的鎖倉量還是 4 億美金,SushiSwap 並沒有搶走 Uniswap 的流動性,多出來的近 10 億美金流動性原本就是 SushiSwap 帶來的,這隻能說明發幣確實在短期內引發了鎖倉量的暴漲。而看現在的 SushiSwap 的鎖倉量和幣價早已不再巔峰,發幣似乎也沒有讓這個 DEX 有比 Uniswap 更光明的未來。在最早一批關注到 Uniswap 大遷徙趨勢的從業者看來,發幣其實並不是擺在 Uniswap 面前最緊要的事情。為什麼 Uniswap 不需要急著發幣在 SushiSwap 靠發幣吸引 Uniswap 上的 LP 遷移的時候,大家就在猜想 Uniswap V3 版本會不會同樣靠發幣來搶回流量。在 SushiSwap 正式遷移 LP 的當天,Uniswap 創始人 Hayden Adams 發了一張 Uniswap 新 Logo 的圖片,有不少人猜想 V3 一定會伴隨著平臺幣的公佈。但是 Uniswap 真的需要發幣麼?或者說,發幣是不是 DEX 成為頂流的必要條件?
「發幣不是 Uniswap 目前必須要做的事情。」去中心化資產篩選平臺 Tops 創始人李鳴表示。在發幣已經成為很多 DeFi 專案標配的情況下,SushiSwap 順應「趨勢」的做法確實受到了市場的追捧,在 SushiSwap 之後,很多類似的仿盤也很快上線,營造出了一種發幣的專案能取代 Uniswap 的情景,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李鳴看來,僅從 Uniswap 的 Swap 本身的效率和交易方式來看,它還遠沒有上升到能跟 CeFi 相提並論的地步,仍然有不小提升空間和最佳化的餘地,「最突出的問題是無常損失,一些專案方已經開始透過做市的方式『收割』使用者,但使用者還沒有察覺到這種行為。」刷量是中心化交易平臺預設的做法,如今,這種玩法也開始蔓延到 DEX。一線從業者王佳也告訴律動 BlockBeats,目前 Uniswap 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專門針對流動性池交易的做市商,為了吸引使用者關注,讓資料更好看,專案方開始意識到 Uniswap 上的交易對也需要刷量了。「和 CEX 做法一樣,只是整個過程更透明瞭。」
由於交易者的一切操作行為都被記錄在鏈上,專案方做市的成本和風險也比原來更高,「之前交易所做市就是後臺的一串資料,但現在 Gas 手續費也是一筆不可忽視的開銷」,「之前做市商只需要獲得操作許可權,無法控制資金,但到 DEX 後,做市商需要持有資產才能操作,這導致目前專案方還只是小額度操作,不敢輕易玩大額。」辨別的方法只需要看成交記錄中,同一個地址有沒有出現多次來回的交易。這意味著,面對不少剛上線就創造幾十倍、上百倍漲幅神話的專案,投資者更需要多加辨別,因為這很可能是專案方自導自演,就為了吸引使用者接盤。除了可待提升的交易效率,目前圍繞在 Uniswap 周圍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在 Uniswap 上面設定的流動性池子是不是資金量越大越好,設定多個池子的滑點會不會更低、LP 的收益會不會更好,代幣的定價和成交方式還有沒有最佳化空間等等問題,這些都仍然是需要 Uniswap 團隊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解決的。「現在使用者在 Uniswap 上只能看到流動性、交易量等基礎資料,但實際上,流動性池子的數量、交易筆數的變化等資料可能會對價格產生更大的影響,或者說是更明顯的漲跌訊號。」這些板塊在 Uniswap 都還沒有完善,也正因為市場還存在空白,才出現了市面上那「近 20 個」專做 Uniswap 交易體驗的團隊。除了交易體驗的最佳化,李鳴還提到,從開發者的角度看,目前 Uniswap 對那些基於其開發相應衍生工具或功能的團隊來說還是不夠友好:「有時候 Uniswap 提供的資料不夠及時,或者缺漏、錯誤,甚至就沒有相應的資料。」選擇交易平臺,投資者最終目的是要發現好資產、獲得高收益,但如果只是單純複製 Uniswap 程式碼,僅僅只加上代幣激勵模型,而不是對業務本身進行最佳化、改進的專案,即便短時間成功了,也很難保持長青。
我們可以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發一個幣,是選擇上 Uniswap 呢?還是上其他仿盤 Swap 呢?「Uniswap 還是有品牌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臺 MCDEX 創始人劉傑的觀點可以代表一大部分人。而各種 Swap 的仿盤一度讓投資者以為自己被賦予了與 VC 或者專案方團隊平起平坐的資格,但實際上,流動性挖礦並不公平。流動性挖礦並不公平現在的 DeFi 流動性挖礦,在社羣驅動的精神下,打著無預挖、無私募、無 VC 的旗號,營造著「公平」的概念,給大家傳遞這一種「不會有人割你」的訊號。不少人認為,自己只是挖礦,做二級市場的賣方,不會在二級市場接盤,風險很小,收益還會遠超預期。但真的嗎?流動性挖礦真的絕對公平嗎?那些發幣的專案真的不賺錢嗎?
一定不是的,他們至少有三種賺錢方式。收割 LP首先是收割流動性提供者(LP),更準確的說,專案方看中了 LP 手中的 ETH。在 AMM 機制中,LP 做市需要在兩個池子內增添等量的資產,比如在 ETH/USDT 這個池子做市,在 ETH 池子新增 1 ETH,在 USDT 就要新增 1 ETH 等值的 360 USDT,才能成為 LP。如果 ETH 下跌 20%,LP 手中的 ETH 會變多,而 USDT 會變少,以達到 1:1 等量以及池子流動性乘積等於常量,這會造成無常損失。

但極限情況下,當池子中一類資產的價格暴跌,那麼 LP 手中相應的幣就會越多,而另一個池子的幣就會越少。比如 KIMCHI 泡菜這個專案,在 KIMCHI/ETH 這個池子中做市的 LP 就屬於被收割的一方。

KIMCHI 價格短時間內一路暴跌,該池子中的 LP 手中 KIMCHI 越來越多,ETH 越來越少,同時 KIMCHI 的價格越來越低,LP 的 ETH 被收割。這本屬於無常損失的一種,但當池子內代幣出現極端情況時,無常損失已經升級為被收割。

當然這種情況只會在提供挖礦代幣流動性的池子中才會出現,比如 SUSHI/ETH、KIMCHI/ETH,LP 如果選擇的是其他池子就可以大概率避開這種風險,但專案方並不會讓你這麼做。

在挖礦設計中,專案方會把這類的池子獎勵設計得遠超其他池子,比如高達 5 倍的獎勵,LP 在這個池子的挖礦效率是其他池子的 5 倍,不瞭解風險的使用者,很容易被高額回報吸引進場。

此外,專案方甚至會增加若干個包含此類挖礦代幣的池子,年化收益給到數百倍。比如 YUNO 專案,8 個挖礦池子中,有 6 個池子需要 YUNO 才能挖礦,這樣的情況下,LP 被收割的概率是 75%。

專案方夾帶私貨

私貨一般指的是小眾幣種,一般流動性挖礦會採用主流幣,但某些專案方會用小幣種挖礦,以起到拉昇小幣需求量帶火的目的。比如前段時間大火的 KIMCHI。

有意思的是,KIMCHI 的 farm 僅選擇了 YFI、BAND、ETH 這三個較為主流的代幣,其外還暗自夾帶私貨,不僅調高了 KIMCHI 代幣的收益百分比,還有一個並不流行的 TEND 代幣也進入代幣池,這導致了 TEND 代幣從 1.2 美金最高漲至 2.7 美金,短時間漲幅高達 125%。

收礦稅

另一個隱含的玩法是專案方透過收取一部分挖礦的獎勵獲取利潤。

在很多 DeFi 專案中,一般是挖礦獎勵的 10% 會被專案方收走,相當於交了鑄幣稅。麥子錢包的產品經理陸遙遠將這種行為定義為「收礦稅」模式,典型的例子是 SUSHI,這也是 SushiSwap 創始人 Nomi Chef 砸盤套現 1.8 萬 ETH 的資金來源。

由於 SushiSwap 已經是市場關注的焦點,社羣會時刻監控到創始團隊的一舉一動,但更多的專案方很有可能是在收取礦稅之後,一步步套現離場。

還是剛才的問題,如果你是專案方,如果你們的代幣想要上線流動性挖礦玩法,你會去 Uniswap 還是去 SushiSwap?

透過搶先發幣,SushiSwap 和其他 Fork 專案確實在短時間內獲取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但這種搭便車的行為似乎沒讓這些專案建立起堅固的護城河。

「短時間發幣行為,確實可能讓很多投資者興奮。」李鳴認為,但如果 Uniswap 要想扮演一個行業標杆的角色,那它還是要不斷地最佳化自身的效率和產品,才能真正讓自己與同類產品拉開差距,也讓自己成為整個 DEX 標準的制定者。

走得更快,不如走得更遠。如今,憑藉發幣完成冷啟動的 SushiSwap 也陷入如何讓代幣上漲的泥潭,或許,早早看到這一點的 Uniswap 團隊才沒有將發幣作為當務之急。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出現的王佳為化名。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