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盛預期將在5月27號發給客戶的一份報告近日提前洩露了。這份報告的標題翻譯過來是:“美國經濟展望以及當前通脹應對政策、黃金和比特幣的啟示”。
在高盛的正式檔案中,將比特幣列為檔案的標題,這表明越來越多的頂級金融機構已經開始關注比特幣,而且比特幣在他們的理解中也越來越接近黃金的地位。
對於這樣的頂級投行而言,他們釋出報告絕不僅僅是為了純粹的理論研究,而是要用於指導自己的商業行為。因此這樣的報告必然預示這些投行下一步會發展這方面相關的業務,只不過這些業務什麼時候啟動還未知。BAKKT的例子是最好的證明,但它絕不是唯一一家,未來更多金融機構會涉入數字貨幣領域。
這對我們數字貨幣投資者長期看一定是利好。這更要求我們在當下一定要耐住性子,堅守住這塊領地。
最近看到一位朋友在群裡感慨:囤幣太難受了,還不如玩合約爽快。
正巧,一個圈內小有名聲的合約新玩家分享自己玩合約6年以來的戰績和總結。他的總結就是前面三年虧,後面三年賺。
他對自己前三年虧錢的總結就是曾經認為“技術就是一切,不注重基本面”;而對合約賺錢的總結是“期貨沒有技術可言,就是在保證可靠的基礎上,看準了重倉梭哈。賺了立馬提現”,“所有期貨最頂尖的高手都這樣。哪有靠分析技術面,靠短線發財的”。
對他這個總結,我認為還是過於片面,仍然是一種賭的心態,所謂的“梭哈”就是危險的手法。這種心態不除一招不慎就可能前功盡棄。
在他的總結中,他提到自己前三年虧錢的原因之一是不注重基本面。我們換個角度看,當我們研究了基本面,發現了一個好的投資標的後,那還不如安心持幣,只要幣的基本面沒有變化,我們就一直拿在手裡,沒有必要辛辛苦苦發現一個幣,就因為短期幣價有了小小的漲幅,為了獲利就交出手中的籌碼。
而感概的“囤幣難,還不如玩合約爽快”——這裡所謂的“難”是指天天拿著幣,看著幣價紋絲不動,毫無成就感;而玩合約立馬就有分曉,是賺是賠當場就能看到,這種刺激讓人馬上獲得快感,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讓人長期掙錢的。
真正要在期貨合約上賺錢的交易者實際上對人性的剋制會更嚴厲。他們不僅要面對來自外部市場的誘惑,還要壓制內心的貪婪和恐懼,並且要在內外雙重誘惑和壓力下嚴格執行自己的策略,這種煎熬遠非普通人能夠承受。
過去幾年,我國期貨市場有幾位赫赫有名的交易者跳樓自殺。他們自尋短見的原因就是在市場發生急劇變化時,沒有嚴格執行自己早前設定的止損策略,而是固執地認為市場會繼續按自己設想的方向走,而喪失了理智,最終導致傾家蕩產。
這些交易者在交易生涯中各個都有顯赫的戰績,各個都知道嚴守紀律、剋制性情的重要性,可仍然在某些情況下,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導致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