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本文的核心觀點:大眾會受益於區塊鏈技術,但同時會加劇分化。提高生產效率是唯一選擇,資本刺激下泡沫專案會被淘汰。本文的關鍵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效率。
2019 年剛過去一半,多個重大事件已經發生。比特幣價格重新回到 10000 美金這麼刺激的事情,相對於 Facebook 釋出 Libra,多年以後根本不值一提。而大多數人更可悲,關心「李笑來發了個幣」、「寶二爺又幹了個啥」。可悲之處在於,這是標準的韭菜。要擺脫韭菜命運,就要擺脫韭菜思維。本文將給你上帝視角,從更巨集觀的角度看待最近的各種大事件和整個幣圈。本文使用經濟和金融工程工具,採用邏輯推導的方式自頂至底,層層展開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為提高閱讀效率,這裡先給出結論:區塊鏈技術改變世界的過程已經開始,大眾將受益於技術進步。同時該過程會加劇分化,不能提高生產效率的專案會加速淘汰。比特幣是否被淘汰取決於幣圈的調整結果。
上帝視角
上帝視角,這個標題有點誇張。具體是從頂層的抽象概念出發,分析區塊鏈行業(幣圈),再落地到具體的現實場景和專案,再用行業現象和專案的實際場景反向驗證概念。
最近的重要事件
2019年6月Facebook及其它創始成員宣佈 Libra 該專案是創造一個全球穩定幣,構建與此相關的基礎設施
這裡我們重點關注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機構:摩根大通、Facebook、微軟。這三家公司分別是金融、網際網路、軟體這些領域的領導者。接下來分別介紹這幾個機構。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業界稱西摩或小摩,總資產 2.5 萬億美元,總存款高達 1.5 萬億美元,佔美國存款總額的 25%,是美國最大金融服務機構之一。這些數字已經很嚇人了,但可能還不直觀。更直接一點,摩根大通可以影響美國利率,可以影響世界的金融格局,甚至可以影響政權。
Facebook:全球使用者 26.6 億,比微信多 16.6 億,當今網際網路的領導者。全球總人口 75 億,Facebook 的使用者佔了 35%。
微軟:這個公司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當前市值 1.06 萬億。它一度佔據了 91.59% 的桌面作業系統並且在 1999 年創造了 6205.8 億美元的市值歷史紀錄。那個時候,創造 Facebook 的扎克伯格還只是一箇中學生,車庫裡創業的 Google 才剛剛起步,而 Apple 的市值首次超過微軟還要等到十幾年後的 2012 年。
如此優秀的企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在這個時候釋出自己區塊鏈專案,顯然代表了一種區塊鏈發展的趨勢。諷刺的是,大眾更關心 Facebook 的 Libra 而忽視摩根的 JPM coin 和微軟的 Azure。摩根是真正的強權,它可以影響全球利率甚至國家的興衰。忽視摩根,只能說明大眾對力量一無所知。
劃重點
這些重要事件顯示出區塊鏈發展的趨勢。傳統的金融和科技巨頭已經意識到了這種趨勢,並且將區塊鏈技術整合到自己的業務中。
再看摩根大通
摩根大通是一家在全球都很有影響力的銀行。它的業務範圍幾乎遍及了所有的金融領域。在摩根大通的官網中它是這麼介紹自己的業務的。
另外請注意摩根的官網首頁它在強調雲、區塊鏈等技術。不熟悉它的人甚至會以為這是一家科技公司。
為什麼一個金融巨頭公司這麼重視技術呢?顯然它並不是在作秀,也不需要忽悠一個概念去圈錢(像幣圈大多數的的專案)。合理的解釋是,技術有利於它的業務發展,可以加強它的競爭力。換一個更抽象的說法,科技可以幫助摩根提供生產效率。
劃重點
科技幫助摩根大通提高生產效率。區塊鏈技術是摩根要發展的技術之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為什麼 STO 不溫不火?DeF i會和 STO 一樣逐漸淡出?為什麼幣圈聲名狼藉?這三個問題背後的本質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就是說,只有使用科技提高了投資和融資效率,STO DeFi 才能蓬勃發展。只有使用科技提高了生產效率,幣圈的各類區塊鏈專案才能生存。
幣圈為什麼聲名狼藉
百度上搜尋幣圈的結果,很諷刺。
摩根大通認為主要有 3 個原因:
加密貨幣市場被個人操控;
欺詐和操縱並且市場很小,導致投資機構進入市場困難;
數字貨幣仍然是烏托邦,沒有被現實環境驗證;
這裡需要說明,在摩根所提到「個人」「機構」不是我們慣性理解的區塊鏈世界給出的概念,同樣它所說的原因和邏輯也需要用傳統金融眼光看而不是被區塊鏈世界虛假的「大師」們強加的概念。這裡的「個人」並不是韭菜和散戶,而是指那些前期極低成本獲得巨量比特幣的人(目前市場上的各位大咖們)。需要說明的是,「機構」實際上是代表韭菜和散戶的。整體是這樣的,韭菜和散戶購買機構的各類金融產品,機構再投資數字貨幣市場。這樣,實際上機構就代表了散戶和韭菜利益。韭菜散戶 -> 機構 -> 數字貨幣。當然這是傳統金融體系的邏輯,這樣的關係即平衡了各方利益,也保證了金融市場不斷壯大蓬勃發展。
比較認同摩根的觀點,尤其是第 3 點,數字貨幣仍然是烏托邦。逐條解釋翻譯一下這幾個原因。
加密貨幣市場被個人操控;加密貨幣市場是被檯面上活躍的各「大咖」們操縱的。比如各種站臺的人,各種首富等等。因為沒有其它力量對他們制衡,所以這些「大咖」會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他們的個人利益最大化,就會造成整體利益受損,甚至最小化。
欺詐和操縱並且市場很小,導致投資機構進入市場困難;這個就不多解釋了,理解這裡的機構是:機構代表散戶利益。
數字貨幣仍然是烏托邦,沒有被現實環境驗證;
以比特幣為例說明一下核心觀點:比特幣無論在貨幣的使用價值還是支付網路都沒有比當前的體系更有效率。以貨幣角度說,目前的比特幣沒有成為通用性貨幣的可能性。核心的理由是使用比特幣作為中介並沒提高生產效率。更具體的理由是:1 支付成本太高;2 貨幣政策失效;
關於支付成本,目前比特幣的支付成本 > 銀行結算 > 現金。銀行結算和現金的支付成本大概是 1 美分。你們可以看看用比特幣轉個賬交了多少礦工費,再算上時效,這方面比特幣就是個渣。所以,比特幣從成本角度考慮根本無法成為支付貨幣。
關於貨幣政策,很多人認為比特幣的數量是固定的能夠避免通貨膨脹,這個認識非常偏激。經濟發展有自己的執行規律,幾千年的經濟歷史已經證明了隨著經濟發展,固定數量的貨幣等價物會被淘汰。比如,貝殼、青銅、白銀、黃金這些作為貨幣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包括 1970 年代以前美國建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也崩潰了。而對應的是,信用貨幣促使了二戰後的經濟繁榮。基於這個道理,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不可能成為通用貨幣。
注:1944 年,在美國新罕佈會爾州的佈雷頓森林召開了有 44 國參加的。聯合與聯盟國家貨幣金融會議,透過了以美國“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佈雷頓森林協定,從而建立起了著名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一種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國際儲備中心貨幣的新型的國際貨幣制度。
另外因為特里芬難題並未解決,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依然道路坎坷,BTC 或者 USDT 就更不可能了。
注: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 以一國貨幣作為最主要國際儲備資產的體系有一種內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國以外的成員國必須依靠美國國際收支援續保持逆差,不斷輸出美元來增加它們的國際清償能力(即國際儲備),這勢必會危及美元信用從而動搖美元作為最主要國際儲備資產的地位;反之,美國若要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美元,則其他成員國國際儲備增長又成問題,從而會發生國際清償能力不足進而影響到國際貿易與經濟的增長。美元實際上處於兩難境地。
比特幣這樣佔數字貨幣總市值超過 60%區塊鏈專案在支付和貨幣兩方面屬性都沒有實現其白皮書的預期目標(但它還是有其它價值的,比如「小白共識」),那麼其他區塊鏈專案呢?目前還沒有區塊鏈專案做得比當前世界現有的解決方案更優秀。那麼這些專案,要不就是仍然在改進和發展當中,要不就是資本刺激下的泡沫。這裡資本刺激下的泡沫一般會有等價的名字,「空氣幣」。
劃重點
「為什麼 STO 不溫不火?DeFi 會和 STO 一樣逐漸淡出?為什麼幣圈聲名狼藉?」這些的根本原因是區塊鏈技術並沒有提高生產效率。
結語
大眾會受益於區塊鏈技術,但同時會加劇分化。提高生產效率是唯一選擇,資本刺激下泡沫專案會被淘汰。
注:下篇將以實際案例做邏輯推導。將以商業銀行為樣本,透過財務報表、監管法規分析收入、成本、風險等方面內容,判斷 DeFi 在融資效率方面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