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比特幣和央行

買賣虛擬貨幣

關於黃金和比特幣,到底是什麼?每個人認知是不同,對它們的看法越不相同,很有意思的是,對它們的看法極端,愛它們的人,愛的死去活來,恨它們的人,恨得牙癢癢。

其中,世界最著名的價值投資者巴菲特老爺子,對黃金和比特幣這對完全沒有好臉色看。

他說黃金完全是沒用的,無法產生現金流,對現金流的執著,除了羅伯特清琦也就是他了。他老爺子覺得黃金無法積累財富,黃金唯一的價值就是讓人們覺得他們僅僅擁有罷了。而有價值的正是想可口可樂和麥當勞一樣,隨時隨地能夠產生現金流。

那些所謂的現金流,不過只是流向了和巴菲特一樣富有的富人口袋罷了,和普通人沒什麼太大關係,特別是普通年輕人。

年輕人需要新的革命。

所以,比特幣誕生了,畢竟歷史上有黃金這樣子的曾經作為貨幣的標的,比特幣一出來就博得“數字黃金”的美名,至於能夠取代的了黃金,就另當別論。

很多人認為,共識機制是位元神教來忽悠散戶的,其實歷史上關於黃金的共識還有一場聽證會。

聽證會是關於JP摩根特意召開的,目的是討論黃金到底是什麼東西?

貨幣到底是什麼?

議員認為控制了信貸就控制住了貨幣,摩根可不這麼認為,摩根覺得信貸由銀行業產生,但是信貸本身不是貨幣,黃金才是貨幣,其他的都算不上。

黃金到底是什麼在1895年之前討論的次數不亞於現在討論比特幣到底是不是龐氏騙局。

不過在120年後的今天,如果說摩根斯坦利的戴蒙石破天驚地說同樣的話,所有人都會覺得他瘋了,現在黃金的內在屬性已經變成了“避險”。

現在同樣的有人把比特幣認為是避險資產。雖然在市場恐慌下,它的表現看起來並不像避險資產那麼完美。

比特幣和黃金一樣是作為對沖央行信貸風險一樣的標的物。

當下世界金融市場最普遍的共識,是全球央行如汪洋大海澤國千里的洪荒力量可以控制一切,央行的行為決策決定了市場情緒變化和市場走勢。

其中首推美聯儲。

自從2008年以來,央行對金融市場的控制力越來越緊,不過是一個逐漸失控的過程,當央行控制的水流連他們自己都無法控制的時候,比特幣的價格就開始失控,當對比特幣的共識越強,挑戰央行政策的決心就越強,當比特幣走勢越弱,對市場請央行出來介入市場的意願就越強。

最近一段時間,黃金和比特幣價格紛紛創下新高,黃金價格更是創下自2011年以來最高,連前些年搶購黃金的中國大媽都已經解套並且賺錢的時候,你說央行放水到底是對市場的控制力更加強大還是說直接失控了?

如果在軌道上的列車要撞上山體,當年無所不能不能的央行,到底有木有能力力挽狂瀾,不能說在黑暗中吹吹口哨給自己壯膽,這樣子是解決不了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的,當利息超過了所發行的信貸規模該如何收場?

特別是對於普通人來說該如何是好?

當我們知道有風險要發生的時候,除了吹口哨給自己壯膽之外還可以額外買一份保險,一份不夠,就兩份。

一份叫做黃金,另外一份也叫黃金,數字黃金:比特幣。

順著以上的邏輯下來,就知道黃金和比特幣創下新高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央行對金融市場已經失去了控制,並且未來更加不斷地失去力量。

黃金和比特幣作為保單是為央行之前犯錯抵債的,其中黃金的市值是比比特幣市值高對了,一個是低保單,一個是高保單。

有人覺得比特幣不安全,不過價格不斷上行的資產從來沒有安全可言,凡是必然付出代價,只不過看你願意付出的籌碼是什麼,是安全感還是冒險精神。

在絕對收益和風險收益面前,我們需要分辨清楚的是風險,並不是收益本身。

比特幣當然代替不了黃金,畢竟當地球毀滅的時候,沒有了網路,比特幣無論多麼去中心化的網路也無法進行轉賬,黃金還會在。然而我們可能就已經沒有了。到時候討論黃金和比特幣還有任何意義嗎?

風險多大,收益必然多大,總不能可能風險越大,收益越小,那是你在玩情感遊戲,不是在投資。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