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交易資料被打包到一個“資料塊”(block)中後,交易就算初步確認了。當下一個資料塊連結在前一個資料塊之後,交易會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在連 續得到6個確認之後,這筆交易基本上就算是不可逆轉地得到確認了。 比特幣網路將所有的交易歷史都儲存在“資料塊鏈”(blockchain)中。資料塊鏈在持續延長,而且資料塊一旦加入到資料塊中,就不會再被移走。資料 塊鏈實際上是一個分散的並由所有參與者組成的資料庫,是對所有比特幣交易歷史的記錄。
中本聰預計,當資料量增大之後,使用者會希望這些資料並不是全部儲存在本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採用引入merkle tree機制。這種機制下,使用者的本地客戶端將能夠主動剔除掉那些自己永遠用不到的部分,比方說極為早期的一些比特幣交易記錄。 確認一項交易的過程是由解決計算上困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問題來實現的。工作量證明機制要求計算機在計算能力為某個有限值的情況下,需要運算一定的時間才能 解決,這就使得攻擊者無法重寫交易歷史,除非他能夠擁有比其餘bitcoin系統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從而能以更快地速度產生資料塊鏈。工作量證明機制的難 度由系統自動調節,所以新區塊的生成平均需時10分鐘。所有散瘀的系統會檢測交易和區塊的有效性並忽略任何違背規則的交易和區塊,比如那些產生錯誤數量的 bitcoin的區塊或多次傳送相同bitcoin的傳送者的相關交易。 參與處理交易塊的終端可以得到一定量新發行的比特幣以及相關的交易手續費。為了得到這些新產生的比特幣,參與處理交易塊的終端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計算 力,這個過程非常類似於挖礦,因此中本聰將交易處理者命名為“礦工”,將交易處理活動稱之為挖礦。這些新產生出來的比特幣可以報償系統中的交易處理者,是 他們的計算工作保障了比特幣交易網路的運作。透過挖礦,bitcoin系統向經濟中注入貨幣。
除了官方客戶端,還有很多第三方客戶端和軟體,方便您在各方面應用比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