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定義比特幣?

買賣虛擬貨幣

在比特幣誕生的10年中,它有過各種各樣的稱號,“貨幣”、“數字黃金”,甚至還被巴菲特稱為“老鼠屎”。可以說,每個人對待比特幣的定義與態度都不盡相同,正如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從去年年中開始,“避險資產”逐漸成為大眾對於比特幣的普遍認知,無數分析都將比特幣與黃金進行繫結,並利用合乎情理的例證作為支撐指出,兩者的相關性超越了歷史的任何階段。加之媒體的不斷渲染,一時間比特幣似乎真的成為了優良的避險資產,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首次提及“避險資產”應該是在中美貿易爭端時期,受相互加徵關稅影響,離岸人民幣一舉破7,隨後比特幣發力跟漲階段。

但在去年8月,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1.623%,低於2年期國債的1.634%,出現收益倒掛,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黃金上漲,但比特幣卻應聲下跌。隨即比特幣作為避險資產的說法受到質疑。今年1月初,隨著美伊局勢緊張,比特幣與黃金同步大漲,“避險資產”一說才又再度盛行。

實事求是的講,比特幣當前的投機屬性更為明顯,投機屬性與避險屬性是天生的對立狀態,將上漲邏輯歸因於避險是非常牽強的,那比特幣到底是什麼?

有支持者將其定義為“數字黃金”,因為它有實實在在的價格顯示,且總量有限,比黃金更為稀缺,可以承擔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價值儲存功能。

也有反對者認為比特幣是最大的傳銷專案,沒有消費者,只能透過後來者不斷的接盤來維繫整個系統。因為比特幣本身是一串程式碼,沒有實體的東西,雖有炒作空間,但終究是一團空氣,最終還是要歸於沉寂。

世間萬物都會走向終結,存在只是相對的。實體與虛體的根本性差別,應該在於它是否在一個階段內代表了某種東西,從而對現實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現在來說,賦予比特幣更多價值的根源在於共識。那什麼是共識呢?《人類簡史》中的解釋是:“人類社會就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虛構之上,比如貨幣、宗教、有限公司……而我們將這些虛構,稱之為——共識”。當共識達到一定規模後就將產生價值,至於物件是誰則並不重要。

現實中,有人願意花千萬之資去追星、有人在教堂中虔誠祈禱、有人在金融圈裡載浮載沉……即便這些行為不被外人所理解,但無可否認這都是共識的體現,且不容忽視。就如李笑來所說“傻X的共識也是共識”。

比特幣就是在創造這種共識。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僅靠一群技術極客為追求夢想自發維護;到進入大眾視野,被更多人理解後為利益而自發維護。兩個階段兩種共識,但起到的作用卻一致,他們都在不斷豐富整個比特幣的生態體系。

由於區塊鏈概念因比特幣而生,其價格也必將受到區塊鏈的發展狀況影響,因此沒必要去揣測比特幣未來的價值高度。如果區塊鏈被證明無用,那比特幣就會一文不值;如果區塊鏈行業蓬勃發展,那比特幣的價格就可想而知。

不論你稱讚它是一個創舉,還是抨擊它為一個騙局,你的種種行為都不能影響比特幣的價格,也不能影響比特幣的發展走向,更不能影響比特幣的歷史價值。所以不要過早的下定義,畢竟留給它證明的機會還很多。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