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在證券行業的應用與研究

買賣虛擬貨幣


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首次把區塊鏈與5g、物聯網、人工智慧、雲端計算並列為新型資訊基礎設施,同時,國家發改委將聯合相關部門,研究出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修訂完善有利於新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准入規則。這對於中國區塊鏈行業理解、區塊鏈技術落地以及未來發展方向起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本文總結了證券行業區塊鏈發展現狀,分析了區塊鏈在證券行業落地面臨的問題,結合海通證券自身的發展規劃提出了證券公司建設區塊鏈的路徑建議及要點。

證券行業區塊鏈發展現狀

2019年我國區塊鏈應用落地專案328個,金融區塊鏈應用落地專案96個,佔比29%。在同期應用落地專案中佔比最高,較2018年同比增長41%。據統計,2019年國家及各部委出臺區塊鏈方面政策21項,從國家政策上看,金融領域仍然是區塊鏈技術的的重點領域,佔28.57%。近幾年,區塊鏈金融應用案例不斷增多,涵蓋了銀行、證券、信託、徵信和保險等多個領域,而銀行是佈局區塊鏈金融最積極的機構。據統計,僅2019年銀行業申請的區塊鏈專利就達284件,共計有9家銀行申請了區塊鏈相關專利。而證券業至今(2020年5月)總共申請的區塊鏈專利只有6件。

相比銀行、保險,區塊鏈技術應用與研究在證券行業仍處於初步探索階段。

一、政策監管

國家出臺相關政策超前佈局區塊鏈發展,積極推動區塊鏈與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資訊化技術的融合,鼓勵區塊鏈技術在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地方政府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持、技術研發創新以及產業應用落地等角度積極出臺配套政策支援區塊鏈產業發展。國家及地方監管部門不斷探索區塊鏈監管體系的建設,及時出臺規範措施,最佳化區塊鏈產業環境,堅決遏制假借區塊鏈技術的非法金融活動。

2020 年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全面推進之年,對證券行業也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一年。中國證券業協會專業委員會2020年工作要點中也有涉及到區塊鏈的相關內容,如指出需開展證券公司數字化轉型發展推動行業高質量研究,引導行業、場外市場加強資料治理,探索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的多方資料權益保障機制;完善投行業務基礎性制度,推動投資銀行類業務工作底稿電子化建設、建立電子化工作底稿監管共享平臺;研究推進區塊鏈、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新技術在投行業務領域的應用研究,研究制定保薦承銷機構遠端工作標準。

二、標準規範

區塊鏈應用標準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進行區塊鏈應用開發需遵循介面標準和資料規範,如密碼應用服務標準、底層框架應用程式設計介面標準、分散式資料庫標準、應用部署環境標準、智慧合約安全標準、baas平臺應用服務介面標準、跨鏈、主側鏈、多鏈、分片通訊訊息規範等;另一類則是針對具體應用場景制定的區塊鏈應用標準或規範。這一類標準規範目前極少,研究進展緩慢。

統一規範的技術標準是目前區塊鏈技術發展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iso/tc307目前已對隱私和個人資訊保護、安全風險和漏洞、身份管理服務、參考架構、合規性智慧合約、智慧合約互動、數字資產託管安全等區塊鏈技術標準進行立項。截止2019年底我國共釋出底層框架技術7項團體標準,2019年釋出了區塊鏈跨鏈實踐指南、區塊鏈隱私計算服務指南。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頒佈的行業應用標準19項。2019年11月20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公告稱,將新建一批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據工信部稱,根據國家標準委批覆,有關單位提出了全國區塊鏈標準委委員組建方案,工信部由此公示了首份委員名單。此前人民銀行也已釋出了《金融分散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金融行業標準。各部委競相建設區塊鏈技術標準,是對政治局集體學習區塊鏈會議精神的落實,區塊鏈產業應用推進速度有望超出市場預期。

同期,上海保交所正式對外發布《區塊鏈保險應用白皮書》,啟動推進“保險行業區塊鏈應用技術標準”建設工作,這也標誌著區塊鏈技術在保險行業標準化建設的序幕正式拉開。可以預見,證券行業的區塊鏈標準化建設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啟動。

三、行業應用

證券行業應用區塊鏈仍在探索,多家券商對區塊鏈的探索早已展開,甚至有一些已經落地的場景應用。如長城證券目前已在理財產品等業務的存證管理上應用相關技術。國泰君安、華泰證券資管、廣發證券、東方證券也開始在abs(資產證券化)領域嘗試實踐區塊鏈技術;國泰君安證券基於金鍊盟開源區塊鏈平臺fisco bcos,與深證通、太平洋保險、微眾銀行共同構建通用存證服務。中信建投證券國際子公司和北京總部基於區塊鏈的跨境研報共享。另外一家較早探索區塊鏈領域的券商是第一創業,在目前的區塊鏈概念股當中,第一創業是唯一一隻券商股,其目前在債券市場報價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但尚未正式應用到公司具體業務中。

總的來說,目前證券行業在區塊鏈方面大多隻是嘗試研發,尚處於技術跟蹤和探索階段,業務場景落地也較少涉及證券核心業務。

區塊鏈在證券行業落地面臨的問題

一、區塊鏈本身面臨的問題

頂層設計及監管方面,2019年我國區塊鏈政策數量全球遙遙領先,但針對區塊鏈發展中存在的技術異構、標準和規範不統一、行業資源配置割裂、投融資扶持政策力度弱、監管滯後等問題,產業發展還缺乏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相關的政策檔案。另外產業發展路線及時間表、產業政策支援有待進一步明晰。

關鍵技術、人才方面,我國區塊鏈科研機構研究範圍主要集中在應用、平臺建設和標準制定領域,缺乏底層核心技術的研究和理論創新。國內專案主要是對開源區塊鏈架構進行創新、修改、完善等方式進行,大部分專案缺乏底層架構的自主產權。核心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特別是跨領域的業務、技術複合型人才。

應用場景方面,區塊鏈技術的普及和推廣程度也遠低於大資料、物聯網、雲端計算等其他新一代資訊科技。國內的it巨頭企業、金融機構雖然紛紛佈局區塊鏈,但投入資源有限且主要應用於非核心業務領域。

評測認證方面,我國區塊鏈評測認證體系尚未形成,缺乏權威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缺乏統一的技術測試標準、環境及工具。現階段區塊鏈產品測試工作僅在區域性開展,測評工作仍待全面鋪開。

從技術角度來說,區塊鏈自身也存在“不可能三角”、缺乏大規模事務抗壓能力、擴充套件性較差、共識架構的安全問題等。

二、證券行業應用的問題

法律及監管風險,區塊鏈技術為去中心化應用,若應用於證券發行、交易、清算結算等核心業務上,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中介機構、交易所、證券公司的作用。區塊鏈系統中的智慧合約編寫者、dapp(去中心化應用)開發者以及各節點使用者等主體的法律性質在現行證券法律體系中難以認定。區塊鍊形成的分散式自治不同於中央清算機制,造成交易各方之間的風險監測和管控難度增大。區塊鏈的匿名性也可能造成風險發生時,難以追蹤到責任承擔主體,不利於法律監管。證券業是強監管行業,區塊鏈需要監管部門來實施監管保障,輔以行業自律管理;另外,聯盟鏈的建立一般需要權威機構或市場話語權方推動,且應場景和監管一起推進,保障鏈上資料的合法性及權益,否則落地困難。

技術使用及資料安全風險,證券業務環節繁瑣而嚴謹,具有專業性強、中心化高、注重效率及安全、遵循標準流程等特性,並接受全面監管。其參與主體眾多,從發行人、證券公司或經紀商、投資者等,到市場監督機構、服務機構,其各自獨立維護資料賬本,互不共享,透明度低。在此背景下,證券行業的it系統應用也偏好中心化、安全但複雜,依託於身份驗證的信任機制。區塊鏈作為創新型應用,在面臨傳統網路及系統安全以外,技術使用帶來的智慧合約相關風險、鏈上鍊下資料協同、資料治理複雜度提高、應用系統改造較大等問題,也讓券商對將區塊鏈應用於核心業務時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證券公司建設區塊鏈的路徑

一、區塊鏈基礎平臺建設

國家將區塊鏈列入新型資訊基礎設施,明確了區塊鏈技術的定位和意義。區塊鏈將作為和網際網路一樣的底層基礎設施,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生態,促進價值資料的流通、共享。

海通以金融科技打造企業中臺戰略,大力實施金融雲戰略,配合行業領先的一體化智慧運維平臺以及基於大資料的一體化智慧態勢感知與應急處置平臺,為建設區塊鏈基礎平臺打下牢固的基礎,未來區塊鏈平臺將可以與其他平臺一起服務於各實際應用場景。

區塊鏈基礎平臺結合海通實踐來看,有如下功能:

1)開發部署

平臺包含私有鏈、聯盟鏈,元件可插拔,支援容器化一鍵部署,適應多機房雲環境,並可定製適用主流容器管理應用,以便快速落地區塊鏈應用;資料儲存支援方面,增加leveldb作為狀態資料庫的可選項,滿足分散式儲存擴充套件場景需求。安全隱私方面,提供完整的ca證書管理體系,實現國密演算法和企業使用者簽名策略支援多樣性,包括sm2、sm3、sm4。

2)業務隔離

本產品支援多通道的建立,為不同的業務場景提供單獨的、隔離的子鏈,實現區塊鏈資料隔離,提高資料安全性和業務適用範圍。

3)應用擴充套件

平臺具有業務無關性,其對外功能可接入企業服務匯流排,作為快速接入區塊鏈應用的能力,無須各業務系統耦合接入;適應多樣化的業務需求,意味著區塊鏈資料記錄方式要有足夠的通用性和標準化,能支援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資訊,並能夠隨著業務範圍拓展支援跨鏈要求。

4)運維監控

平臺上可執行多種不同業務應用,並可對應用進行管理,對鏈上資料可查閱、歸檔,對鏈碼執行、虛擬機器容器、區塊狀態、節點狀態可進行線上視覺化監控。區塊鏈的建立、節點的管理等服務均能透過視覺化介面進行一鍵部署和管理。

二、應用試點及業務場景挖掘

**在**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指出,要發揮區塊鏈在促進資料共享、最佳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的作用。證券行業業務複雜繁多,且屬於強監管行業,其核心業務——經紀業務、承銷保薦、投資業務等領域的區塊鏈應用仍在探索中。結合海通實踐,建議先從存證類、價值資料共享方面入手,探索應用私有鏈或聯盟鏈模式,逐步吸納核心業務並構建價值生態網路。

海通以電子存證應用作為區塊鏈試點應用。傳統的電子存證業務模式有著諸多不足:全流程的電子化程度較低,需要線上和線下進行協同工作;存證取證各環節的技術安全及公信力存疑;法律服務過程低效,取證過程複雜;中心化儲存的資料容易丟失或被篡改等。

區塊鏈具有數字資產唯一性與鏈上資料不可篡改性,能夠真實反映客觀事實,有利於電子資料的管理與追溯。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將使用者資料的雜湊值(hash) 儲存在由多家機構所組成的司法聯盟鏈當中,改變了以往資料易丟失、篡改後無法證明的狀況,確保了資料的真實完整性。多方資料同步以及基於時序排列的鏈式資料可以也可在高效、安全的情況下降低取證成本、提升確權效率。網際網路法院對區塊鏈存證作為判例依據的認可,也推動了區塊鏈存證技術的發展。

海通內部部署聯盟鏈對接業務系統,呼叫上鍊介面實現資料上鍊;鏈上節點加入司法聯盟鏈(對接司法鑑定中心、公證處、網際網路法院),為鏈上資料提供司法增信,並提供出證等司法訴訟服務。內部的聯盟鏈基於區塊鏈平臺搭建,支援更多業務拓展,可同時支援內部業務應用和外部合作機構接入;全流程記錄上鍊,從“自證”到“他證”,從“單點”證據到“鏈式”證據,利用區塊鏈可追溯、不可篡改特性,增強資料共享平臺法律效力,滿足監管審計需求。

實踐表明,應用落地需注意:區塊鏈平臺負責人及分管領導需積極組織與各業務部門的交流會議,介紹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及目前行業的應用場景,交流評估區塊鏈應用落地的可行性,挖掘適合業務部門的場景;海通訊息技術管理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協調發起與公司各部門條線如運營、零售、基金託管、證券金融、資管、財務、投行等需求挖掘交流溝通。目前針對各類客戶業務辦理及隱私協議、股票質押交易協議、資管直銷協議、基金管理人郵件、財務流程等價值資料進行上鍊。

三、參與行業聯盟鏈的建設

區塊鏈可以具體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三種型別,網路許可權範圍和規模從公有鏈到私有鏈依次降低。聯盟鏈屬於部分中心化,典型專案包括超級賬本hyperledger、r3等。

在安全性、可控性和效能效率上,證券行業的要求相對較高。由於涉及客戶的金融資料需要極高的隱私性,因此公有鏈不適用。而在可信度和擴充套件性的維度上,私有鏈無法滿足行業要求,也不適用。綜合來說,聯盟鏈更適合於行業內多機構或業務相關的跨行業機構的業務場景。透過聯盟鏈構建多中心的網路、各機構仍可自行管理各自的業務流程,但同時又能夠與其他機構進行資料共享。

聯盟鏈的初衷更多在於解決企業場景中的多主體信任問題,提高商業活動效率。聯盟鏈網路通常有準入控制,聯盟成員為了解決業務問題或者減小信任摩擦而加入。聯盟鏈也需要治理機制,無幣模型需要參與方有足夠的自我驅動力加入聯盟網路,參與方最基本的決策準則是如果加入聯盟,資訊透明、業務邏輯“智慧合約化”應該為自己帶來好處,而且好處大於成本。聯盟鏈如果出現異常狀況,可以啟用監管機制和治理措施做出跟蹤懲罰或進一步的治理措施,以減少損失。

行業聯盟鏈為服務多個業務場景,必須採用多鏈架構,這不僅是應用可擴充套件性、隔離性、高效能、互操作等特性的需要,也是組織治理、成員協同的需要;既是允許機構或行業做更深度的治理,同時又允許較小單位可共享聯盟鏈的基礎設施。聯盟鏈可以選擇更強一致性的共識演算法以提高跨鏈安全性,也擁有更高的可監管度。

積極參與行業聯盟鏈的建設,不僅可以及時較深程度把握行業動態及相關檔案指引,同時可以借其反哺自身的區塊鏈應用建設及資料治理。當前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由各機構自己把控,加入聯盟鏈後,其標準規則和資料治理缺失往往會限制區塊鏈的整體質量和價值,形成短板效應。因此,行業協會或監管機構可組織各機構共同參與草擬行業區塊鏈應用標準和規則,引入專業權威的區跨鏈應用技術和資料治理成熟度的評測機制,督促各方提高上鍊的資料質量,並採取有效的技術工具、管理手段和組織體系,對資料在計劃、獲取、儲存、共享、維護、應用、消亡全生命週期可能存在的質量問題,進行識別、度量、監控、預警和改進。

四、打造公司區塊鏈服務生態

不同公司對區塊鏈服務生態的建設需求不同,短期而言,海通意在推進“統一區塊鏈積分管理平臺+區塊鏈身份+資料可信授權使用”,實現區塊鏈深度應用,形成聯盟聚合效應,打造異業合作生態,推進海通數字生態建設。

具體措施如下:

1、統一區塊鏈積分管理平臺搭建

透過區塊鏈構建集團內部高可信的統一區塊鏈積分管理平臺,承載著集團合作商戶、集團內部員工福利、集團的c端客戶的積分管理能力,對積分的發放、建立、核銷、流轉進行統一的管理,激發集團各成員商戶的使用者活力,推出海通證券區塊鏈賬戶,記錄賬戶關聯角色的所有積分及權益消耗記錄,並據此改造現有的使用者積分和權益的發放和流轉方式,使得集團成員間、集團與使用者間的積分權益流轉透明可信,對賬清晰明確。結合科學的積分獎勵和結算規則,促成機構間的通力合作,提升使用者體驗,從而吸引更多使用者,擴大集團的品牌影響力。

2、分散式身份建設

實體標識為實體(包含裝置、機構或個人)生成唯一的、基於w3c規範的did,將身份標識定義為機器可讀的規範化、結構化資料。身份證明賦予實體自主證明身份的能力,每個did對應一個did document,其中包含公鑰資訊、認證資訊、授權服務資訊等,實體透過私鑰的數字簽名證明自己擁有且能夠控制、管理這個身份標識。

3、區塊鏈合規使用外部資料

外部資料授權使用,全流程記錄上鍊,利用區塊鏈可追溯、不可篡改特性,增強資料共享平臺法律效力,滿足監管審計需求。

4、資料鏈上標籤體系

資料擁有方透過業務運作,積累、運營和管理大量資料,透過標籤化 形式,形成資料進行畫像,並將資料標籤共享至區塊鏈;資料需求方透過區塊鏈平臺共享的標籤,結合資料使用場景,對資料發起使用請求,資料來源方收到資料需求方的使用請求,協助資料需求方完成體系內成員將自有資料輸出。資料標籤為區塊鏈參與方提供資料資源目錄。

5、多方安全計算技術應用研發

解決資料隱私問題,實現資料的“可用,不可見”,將資料計算放在參與節點的資料來源端,從根本上保證資料隱私。

長期而言,海通將推進“區塊鏈資料價值生態,服務營銷、風控等多場景”,實現基於區塊鏈的數字價值生態,聯合數字生態各參與方,充分發揮區塊鏈鏈上資料價值反哺海通業務,實現場景和營銷服務能力升級。

具體措施如下:

1、區塊鏈激勵體系建設

建立聯盟參與方的資料價值通證體系;對新加入的參與方給予初始的激勵;根據參與方在平臺的參與行為,對資料接入貢獻,使用,資料加工的模型,參與主可按照規則消耗或獲取激勵,在業務流程中可以享受不同的服務和結算。視覺化、可審計的區塊鏈積分建立和銷燬,以公開透明保證價值穩定,安全私鑰掌控積分流轉,清晰明確的積分交易記錄。

2、資料通證通兌,打造跨鏈基礎

使真實資料場景轉變為可以流通的數字資產,用token來變現內部資料價值,token在鏈內可自由交易流通。跨行業生態圈形成迴圈,透過相互token錨定穩定幣兌換作為流通手段,營造新生態;token互兌營造跨鏈之間資料流通,服務導流營銷獲客等各場景。

3、和海通證券現有大資料平臺、風控平臺、營銷平臺之間打通

區塊鏈上流轉的資料回寫到各大資料平臺,再沉澱,再利用,和現有系統相互耦合。

結論

區塊鏈市場由原先的鼓吹和泡沫,現已逐漸歸於理性和沉澱。本文認為應積極理解和響應國家建設區塊鏈新型基礎設施的號召,結合證券行業發展大趨勢及機構自身發展小趨勢,綜合評估建設區塊鏈的優勢和風險,平衡金融科技的創新和穩定,不盲目跟從,而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於客戶和業務。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