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19 世紀 50 年代前後,美國加利福尼亞傳出地下蘊藏大量黃金的訊息,於是一股淘金浪潮迅速爆發。但可惜的是,當時大部分去淘金挖礦的人沒掙到多少錢;真正發財的是賣水、鏟子、牛仔褲的人。前者勉強溫飽,後者卻大多衣錦還鄉。
眼下我們正在經歷的通證經濟時代,其火熱程度顯然不下於當年的淘金浪潮。大多數人已經或多或少聽過參與投機、交易、炒作的暴富神話和爆倉悲劇,他們是最典型的一批“淘金挖礦者”。那麼,這個時代的“賣水人”又是什麼樣的狀態?
在本期專題中,TokenInsight 希望帶你瞭解那些真正優秀、獨立、不盲從、不投機的投資機構在做什麼,回答這樣一些問題:他們的信仰為什麼不由價格決定?他們有什麼樣的信念和前瞻性思考?他們做了哪些對應性的佈局?
1)通證經濟親歷者的思考
在這一部分,我們去看看現在已經處於“高光時刻”的知名通證經濟創業者和投資人,他們在通證價值不為大眾所知時,已經提前預判到了什麼。
1.1)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去中心化”是很多人談及BTC、區塊鏈時必然會用到的一個詞。它被視為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價值,但是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認為,大多數人對這個詞本身的理解和定義可能存在偏差。
先從一個簡單的問題入手,你如何區分 distributed 和 decentralized?
在一般的語境下,這兩個詞被譯作“分散化”、“分散式”,看起來差不多,但“分散化”和“分散式”真的沒區別嗎?
在 Vitalik Buterin 看來,區別很大。“分散化”意味著沒必要把所有的交易集中在一個地方處理,而“分散式”的意思是,沒有任意單一實體能夠控制所有交易。
兩者的區別可以用下面這張圖來簡單闡釋:
而大多數人所說的“去中心化”,不是“分散化”,而是“分散式”。這個特點奠定了區塊鏈的底層價值。
理解“去中心化”只是第一步,Vitalik Buterin 認為,要實現“去中心化”的訴求,真正需要做的是“讓權力分散”。一般來說,這個過程涉及三個層面:Architectural (de)centralization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 、Logical (de)centralization,即物理架構層面、政治層面、邏輯層面。
Vitalik Buterin 對此的解釋是:
在物理架構層面,你需要思考:整個系統由多少臺物理計算機組成?這些計算機中有多少可以在任何時候發生故障而不影響系統的正常執行?
在政治層面,你需要思考:這套系統由多少個人或組織控制?
在邏輯層面,你只需要提一個問題:如果將系統規模分成兩半(包括提供商和使用者),那麼兩個殘缺部分是否能繼續作為獨立系統正常執行?
在這三個維度之上構建的“去中心化”特性,將為系統使用者帶來三個直接的好處:Fault tolerance、Attack resistance、Collusion resistance,即容錯、應對惡意攻擊、抵制內部合謀。
“容錯”的價值在於,一臺電腦可能會出現故障,但是十臺電腦中有五臺電腦同時出現故障就不太可能。這個道理可以延伸到更多場景,比如飛機會儲備多臺發動機,工廠、醫院有備用發電機,做投資需要構建多樣化的投資組合,都是為了“容錯”。
“應對惡意攻擊”指的是,要想攻擊、摧毀或是操縱一個“去中心化”系統,其成本遠高於攻擊一個“中心化”系統。因為前者缺乏一個極端敏感、重要的中心點,安全性得以大大提高。
“抵制內部合謀”也不難理解,對於一個“去中心化”系統的參與者來說,他們相互勾結、犧牲其他參與者的利益以牟取私利的難度遠大於“中心化”系統。
總的來看,通證“去中心化”的特點來自於它部分完善了原先在物理層面、政治層面、邏輯層面的缺陷,並且在“容錯性”、“應對惡意攻擊”和“抵制內部合謀”三方面有了巨大進步,這是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所認為的通證的真正價值。
1.2)A16Z 合夥人 Chris Dixon
矽谷頂尖風投機構 A16Z(其投資組合包括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Pinterest 等)對通證經濟有不同於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的思考。他們試圖從投資者的視角探究通證可能給金融行業帶來什麼樣的底層變革。
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很多人對當前的金融體系感到不安。如何避免此類危機再度發生? A16Z 合夥人 Chris Dixon 認為,改善金融制度的方式有兩種:自上而下(Top Down)——改變規則,或自下而上(Bottom Up)——寄希望於公司競爭。
Chris Dixon 相信區塊鏈就是新規則。他的觀點是,如果科技想要改變金融業,就不能基於現有的金融服務之上去建立新服務。試圖用當前平臺去顛覆它本身是非常可笑的,要帶來變革,新技術需要完全繞過現有的服務。
他認為支付行業就是一個典型。銀行、信用卡公司依靠手續費和其他支付過程中的摩擦成本賺取了大量利潤,因此一套不依賴現有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同樣適用的新支付體系,其市場的理論上限應該等同於這些金融機構的市場總和。
這正是通證的野心。
最初,大家把 BTC 看作一場投機泡沫,或者是出於對通貨膨脹的擔憂而選擇持有的一種新興資產。但是 Chris Dixon 早在 2013 年就提出,這極有可能是一種有潛力顛覆掉現有金融體系的新技術。
因為支付行業的問題還只是現有金融體系的一個方面,其他弊病還有:證券發行成本(如投行業務)、交易成本(如股票交易費用)、基金管理成本、銀行透過存貸款業務所賺取的差額,這些無一不是通證可能顛覆掉現有金融體系的突破口。
1.3)知名風投 USV
關於區塊鏈能否復刻網際網路的榮光這個問題,矽谷知名風投 USV(投過 Twitter、Tumblr、Foursquare 等)提出過一些有意思的看法。他們對比了網際網路時代和區塊鏈時代在技術層和應用層的價值分配,找出了兩個時代截然相反的價值分配規律。
USV 認為,上一波網際網路機遇之所以爆發,從根本上講是因為有了新的網路通訊協議和資料傳輸方式,在此基礎上誕生出一系列提升效率和附加價值的硬體裝置、軟體應用、服務,構成了一整套網際網路經濟的閉環。
而且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在那一波網際網路浪潮中,攫取到最大價值的公司都是基於應用層、而非協議層鋪設開來的。
比如現在知名的科技公司 GAFATA 組合(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Tencent,Alibaba),它們都是抓住了網際網路(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層的機遇,給數以億計的消費者提供裝置、作業系統、App 和其他服務。
USV 認為,這種價值分配規律在通證經濟時代將會改寫。對於以通證為主要代表產品的區塊鏈技術而言,應用層目前並沒有跑出什麼亮眼的公司,反倒是基於底層協議的通證擁有超高市值。
對此,USV 的解釋是,因為去中心化的特點,使用通證會變得足夠便捷高效,未來很難有區塊鏈產品能像網際網路時代的 Google、Amazon、Facebook 那樣,透過獨立入口和渠道構建一個封閉、孤立的資訊孤島。
換句話說,區塊鏈時代的應用層產品很難打造自身壁壘,真正的機遇在於以通證為代表的協議層產品。
除了應用層和協議層產品的價值分配規律,USV 還提出了通證的炒作邏輯。
上面這張圖展示了這樣一個迴圈:
當通證產生初步價值時,早期投機者、相關技術開發者和公司會留意到這個機會。他們成為第一批利益相關者,透過財務上的投入獲得了第一筆回報。
接下來,一些早期技術開發者會拿出部分利潤,用於加強這種通證的周邊開發,進一步提高其價值。這時候可能會有先知先覺的 VC 和其他投資者認可通證的價值,繼續進場。
只要通證的價值處於一定的合理區間,以上過程就會不斷迴圈,通證的市值也會被不斷推高。
1.4)A16Z 合夥人 Marc Andreessen
如果以上的分析還不夠落地,聽起來和普通人的生活沒太大關係,那麼我們可以再瞭解 A16Z 合夥人 Marc Andreessen 的看法。他早在 2014 年就試圖回答:通證對普通人有什麼影響?
從底層來看,通證是電腦科學和密碼學領域的一個突破。
密碼學領域有一個經典的拜占庭將軍問題,指的是拜占庭的一群將軍在敵軍城外駐紮部隊。將軍們只能透過信使互相溝通,等到戰鬥計劃達成一致後一起行動。
但是,信使中的一個或多個可能是叛徒,會試圖誤導其他人。所以問題在於,如何找到一個方法確保將軍們不被誤導,共同進退。
這個問題可以抽象來看,在去中心化的網路中,不同計算機需要透過交換資訊達成共識,從而按照同一套協作策略行動。但有時候,計算機可能出錯,或者是通訊網路出錯,導致不同成員得出不同結論,破壞系統的一致性。
而通證是這類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以 BTC 為例,它能幫助網際網路使用者進行數字資產轉移,並且讓每個人都知道轉移已經發生,確保這個過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什麼樣的數字財產可以透過這種方式轉移呢?像是數字金鑰、汽車和房屋等有形資產的數字化所有權、股票、債券等等,都適用於這種交易方式。
Marc Andreessen 進一步提出,通證要增加自己的真實價值,需要依靠網路效應。
以 BTC 為例,使用 BTC 的消費者和商家越多,支付場景就越廣泛,BTC 也越容易被更多人認可,新使用者接受並使用它的動機也就越高。這和社交網路的價值提升過程非常類似。
BTC 的網路效應涉及四個利益相關方:使用 BTC 支付的消費者;接受 BTC 的商家;驗證交易、執行並維護系統的計算機“礦工”,以及希望在 BTC 的基礎之上開發其他產品和服務的公司。
前三者很容易理解,Marc Andreessen 在“其他產品和服務”這一點提出的思考是最有意思的,他認為,未來通證可能首先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個是國際匯款。據世界銀行統計,每年有數億人在本國之外工作,他們需要匯回國內的金額超過 4000 億美元。而銀行和相關支付公司會在國際匯款業務中提取高達 10%的費用。
Marc Andreessen 認為,如果未來通證的交易速度有所突破,應該能成為一種更有競爭力的國際匯款方式。
第二個是全球支付系統。全球只有 20 多個國家擁有較為現代化的銀行和支付系統,這就意味著,還有超過 170 個國家的市場值得通證的相關產品開發商去爭取。
而且,因為沒有現代化的銀行和支付系統,許多國家的消費者被排除在網際網路產品和服務之外,比如 Netflix 等等。通證如果能成長為全球性支付系統,將會大大擴充套件網際網路產品的潛在市場規模。
第三個是小額支付及微支付(一分錢及以下)。在現有金融體系下,微支付是不可行的,因為透過信用卡/借記卡和銀行系統進行小額支付非常不經濟。
但是通證具有無限可分的特性,你可以把一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錢(比如 0.0001 元)迅速轉給其他人,這幾乎算是一種“免費”。
這種微支付的價值在於,內容有可能被通證化。
報紙等媒體難以收費的一個原因是,他們需要為自己內部的所有內容收取費用,否則就得靠廣告主的贊助。但是通證帶來了新的可能:內容是不是可能被徹底 Unbundle,按照每篇文章、每個頁面訪問、甚至是每條新聞收取一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錢?
微支付的另一個潛在用途是打擊垃圾郵件。比如說,未來電子郵件系統和社交網路的訊息,只有附帶微量的BTC才有可能被使用者接收。這筆金額能夠小到不給正常訊息的傳送者帶來壓力,但已經足以阻止成批次傳送垃圾郵件的賬號。
總的來說,Marc Andreessen 在 2014 年就已經看到並且相信,區塊鏈技術並不只是一場炒作。
2)通證經濟親歷者的佈局
自 2013 年以來,A16Z 和 USV 這兩家知名風投機構就開始押注一些區塊鏈專案。
他們的早期投資主要集中在 BTC 挖礦公司和各大交易所,到了 2017、2018 年,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各類通證 DApps。
下面這張圖是過去幾年 A16Z 和 USV 對外披露的區塊鏈專案投資進展。
USV 之所以會把投資重點轉移到各類 DApps,原因可以從 USV 合夥人 Fred Wilson 的一篇部落格文章中找到答案,他認為:“既然 2016 年下半年和 2017 年都是在籌集資金來資助區塊鏈的開發工作,那麼到了 2018 年,應該開始做一些落地應用了。”
USV 自 2017 年後做出的許多投資都是針對 DApp 本身或是支援 DApp 的完備性。比如CryptoKitties,它在 2018 年 3 月底完成了 12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A16Z 和 USV 聯合參與)。CryptoKitties 試圖在虛擬物品收藏領域建立一套遊戲生態,剛誕生就引起了社交網路的一陣收藏風潮,有人甚至認為這套機制可以復刻到現實世界的資產交易中。
除了垂直領域內可能落地的 DApps,USV 和 A16Z 還希望找到區塊鏈 3.0 乃至更高階的版本(如果我們認為 BTC 是區塊鏈 1.0)。因為 BTC 的交易過於緩慢,且整個生態變得不夠友好,他們試圖找到 BTC 的替代品。
比如 A16Z 在 Dfinity 的佈局。Dfinity 希望成為一個無限擴容的區塊鏈計算系統,除了高度相容以太坊的現有應用,Dfinity 在吞吐量、高速計算、自適應的效能方面也有很大提升。Dfinity 在 2018 年 2 月從 A16Z 和 Polychain 手中拿到 6100 萬美金的融資。
還有 Chia,這是一種新的通證,它採用的共識機制要比 BTC 的工作證明更節能。A16Z 參與了它 340 萬美金的種子輪融資。
BTC 用採礦的電力消耗證據來驗證區塊鏈,本意是讓區塊鏈作假的成本出奇昂貴。這是 BTC 的兩個突出的問題,一者,加重了環境汙染,二者,讓電力成本低廉的礦池主有了超常的影響力,導致 BTC 系統的不穩定性。而 Chia 試圖用時間證據和儲存證據來驗證區塊鏈的真偽,相對於電力消耗的採礦證據來說,消耗能源要低得多,這有利於之後的廣泛使用。
隨著行業向前發展,A16Z 和 USV 的投資專案也開始不斷整合,一個典型代表就是 2018 年 4 月 Coinbase 收購 Earn,Earn CEO 將出任 Coinbase CTO。
3)“聰明錢”如何具體參與?
目前來看,VC 參與區塊鏈專案的投資方式主要有三種。
3.1)設立一個獨立基金,專門投資於通證經濟
比如 A16Z 在 6 月份新成立了一支 3 億美元規模的 Crypto 基金。這是迄今為止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專注於通證經濟的基金之一。
A16Z 在設立基金上的優勢在於,他們有一小撮 LP(基金出資人),瞭解通證專案的巨大波動,並相信其長線持有的價值。此外,A16Z 還可以把 Crypto 基金的部分額度賣給對這個領域不熟悉、但對這類特定資產感興趣的機構或個人。
當然,這支基金的缺點也很明顯:風險太大了。3 億美金不是小數,如果區塊鏈最終被證明不過是一場鬧劇,或者其價值在未來 10 年內沒有明顯增長,他們 LP 可能會非常不滿。
但是這個基金的成立至少證明了一點:大量機構資本進入這片市場,知名 VC 機構也甘願為它賭上自己的信譽。
我們可以在這裡附上 A16Z 官方設立這支基金的初心和期望:
從歷史上看,新的 models of computing(計算模型)往往每 10 到 15 年出現一次:60 年代的大型機,70 年代後期的 PC,90 年代初的網際網路以及 21 世紀後期的智慧手機。每種計算模型都支援基於新平臺的新型應用程式。比如,智慧手機內建了感測器(如 GPS 和高解析度相機),因此 Instagram、Snapchat 和 Uber 才能擁有數億使用者。
區塊鏈也許會是一種新的 model of computing。它的獨特性在於使用者、開發人員和平臺本身之間的共識和信任機制。這種機制可以藉由系統學和博弈論加以證明,而不依賴於各個參與者自身的可信度。
3.2)投資其他區塊鏈 VC
這是 USV 採取的方法,他們除了直接投資於區塊鏈公司,也會把部分資本分配給幾個區塊鏈VC,比如 Multicoin Capital 和 Polychain Capital。
如果我們把 VC 自己的投資決策視為和創業公司一起成長,那麼這種形式有點像是把別人“孵化”的優質公司買下來。
這種間接的投資形式有一個好處,可以幫助 USV 加強風險管控,不太容易出大錯。
3.3)剝離現有基金的一部分
Lightspeed 正在嘗試這種方式,它有點像是前兩種模式的中間態,不籌集一筆專門用於區塊鏈投資的基金,也不把錢交給其他 VC,而是剝離現有基金的一部分用於投資。
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它允許資金“試水”,避免了像 A16Z Crypto 基金的巨大風險,又有可以輾轉騰挪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