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重塑金融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買賣虛擬貨幣

Twitter創始人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相信比特幣將成為網際網路的“原生貨幣”,特斯拉執行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則對加密貨幣讚不絕口。

加密貨幣以區塊鏈為基礎,區塊鏈則是一種無網際網路中介的分散式賬本的防篡改系統。

區塊鏈技術是很複雜的。雖然區塊鏈有很多種,但是所有分散式賬本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前提,該基本前提決定了區塊鏈的日常運營和治理:該基本前提為區塊鏈提供了去中心化的基礎架構來維護和記錄“唯一的交易事實”。該基本前提自出現以來就記錄了區塊鏈資料庫的所有更改。

區塊鏈技術意味著無需中央授權,網路上的所有區塊共享資料庫的完整副本(共享賬本)。因此,無需管理員管理“主賬本”。

區塊鏈被吹捧為網際網路的下一步,區塊鏈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有頂尖學者認為“區塊鏈對金融體系產生的重大影響就像網際網路對媒體產生的重大影響一樣。”

專家和區塊鏈投資者預測,區塊鏈技術將不需要銀行充當中介人。因此,當我們線上購買商品時,交易完成將立即記錄在分散式賬本中,不再需要等待幾天才可以將這筆交易記錄在銀行賬戶上。銀行系統內賬戶可相互聯絡則是在1970年實現的,而區塊鏈則可以立即記錄交易。

正如Insead教授兼技術專家Don Tapscott所說:“過去40年來,我們擁有了資訊網際網路;現在,有了區塊鏈,我們就有了價值網際網路。”

正如報紙面對網際網路威脅時,報紙選擇投資自己的網站以應對網際網路的威脅,銀行也在試驗區塊鏈。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正在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其貨幣資金和訂單處理;桑坦德銀行(Santander)正應用區塊鏈技術,每年減少了200億美元的成本;巴克萊銀行(Barclays)與初創公司正一起試用區塊鏈技術,甚至英格蘭銀行也在考慮使用分散式賬本。

2015年開始,銀行就開始試驗區塊鏈技術了,時間已過去四年,但離銀行利用區塊鏈實現去中心化支付系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因為要使區塊鏈技術成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必須要克服以下五個基本挑戰。

1. 治理

區塊鏈的優勢在於它沒有中央決策者,但這也是一個弱點。誰來決定區塊鏈技術的工作方式?誰來決定區塊鏈技術何時更新?

如果Microsoft Windows需要更新的話,則Microsoft將做出是否更新及如何更新的決定併傳送更新通知。但是在區塊鏈的世界中,由於沒有中央決策者,更新決策的過程是緩慢的,且更新的決策並不是十分合適的。

區塊鏈更像是一個社羣,沒有系統的方法來決定更新。因此,區塊鏈的更新決策是透過社羣之間的激烈討論而決定的。社羣之間就區塊的長度、區塊可容納的交易數量以及區塊處理交易的速度等展開激烈的討論。通常,這些討論並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案,無法管理這些社羣,也就無法做出一致的決定。

有時社羣之間的討論可能會導致分裂。例如2016年,以太坊網路上有360萬個以太幣被盜(當時約合6,000萬美元),因此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同意構建新版以太坊網路來應對“盜竊”。“硬分叉”允許人們可以撤回資金。但一些社羣認為硬分叉違反了區塊鏈的原則,因此繼續使用舊版的以太坊(現在被稱為以太坊經典)。

同樣,使用簡單的多數投票機制來做出決定也存在缺陷,多數投票機制意味著決策很容易被說客或特別活躍的貢獻者控制。然而經過346萬的資料分析,採用多數投票機制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即當決策失誤時,誰來負責?這些問題仍然沒有答案。

2. 可擴充套件性

如果要將區塊鏈用於支付,那麼可擴充套件性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大問題。自2009年比特幣問世以來,由於社羣之間無法得出一致的有關區塊大小的解決方案,這就導致出現了很多的硬分叉。

有些人希望縮小區塊,其目的是鼓勵更多的參與者挖礦,但也有人主張擴大區塊,這可能意味著更少的專業礦機商能挖到更多的塊。

儘管區塊鏈很受歡迎,但與日常電子支付相比,區塊鏈容量仍然很小。目前,比特幣的區塊鏈每10分鐘可處理2,000筆交易,而Visa每秒可處理65,000筆以上的交易,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銀行和金融機構用來轉賬支付的全球資訊系統每日大約可處理2400萬筆交易。

區塊鏈的擴容必須解決,才可以使區塊鏈發展為世界金融的一部分。

3. 標準

對於區塊鏈來說,互操作性也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大問題。目前,不同的區塊鏈有不同的編輯交易資訊的格式,這意味著將區塊上的交易記錄轉移到另一個區塊上是不容易的。

區塊鏈有助於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進行轉賬交易,但是這些交易資訊必須按照專有格式編輯,交易才是有效的。然而,還沒有編輯交易通用的格式。

在金融支付中,區塊將記錄和儲存個人或公司的名稱、賬戶資訊,付款金額,交易地址和其他相關資訊。所有的加密貨幣記錄、儲存交易資訊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很難將區塊交易資訊轉移到另一區塊上。

區塊鏈需要為交易資訊建立一個通用的標準格式去記錄、儲存資訊,系統地完成區塊加密貨幣的轉移。使用者可以擁有比特幣,但目前使用者不能在其他平臺上(如Ripple、Litecoin)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然而,法幣則有專門的系統可以很容易地將美元兌換成英鎊。

那麼,誰應該制定這些標準?正如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ETF)為網際網路所做的工作那樣,區塊鏈也需要有一個機構在這方面起帶頭作用,並形成一個普遍的共識才可以解決問題。

4. 責任

當區塊鏈平臺出問題時,人們該求助誰?當比特幣網路崩潰時,人們失去了所有的比特幣,人們又該找誰負責呢?

目前,比特幣平臺不會承擔任何責任,比特幣本質上是一個志願者社羣。例如,2017年加拿大數字貨幣交易所QuadriagaCX宣佈,一個計算機出現錯誤導致交易所損失了價值1,470萬美元的以太幣。

以太幣被困在以太坊系統中,但是以太坊社羣決定不採取任何行動來解決這個事情,因此QuadrigaCX不得不接受損失,從而不影響以太坊網路上其他客戶的餘額。

如果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發生故障,社羣一般會在公眾定責之前就清除掉自己的責任。為此,我們通常需要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領域進行更多的監管。

5. 透明度和身份

所有使用者都可以看到區塊鏈上的交易,這使得交易很容易被審查和追蹤。使用者是匿名的,因為沒有規定要求使用者用某種方法來標識自己,但是仍可以透過使用者的地址(由數字和字母組成)來追蹤使用者。

言外之意,其他使用者看到的是,一定數量的比特幣從某個地址轉移到了另一個地址而已,但是無域名可連結到地址。比特幣散落在整個區塊鏈中,使用者購買一個比特幣就相當於擁有了開啟檢視比特幣轉移何處的鑰匙,這就是使用者追蹤比特幣交易的方式。

SWIFT是一種私有網的絡基礎結構,被認為是安全的、可擴充套件的。使用SWIFT的網路僅允許那些完全被金融部門識別並驗證為合法的使用者訪問。例如,以太坊是一個公共網路,任何想下載其數字錢包的人都可以訪問,而信任是由區塊鏈協議建立的,該協議可防止數字代幣出現雙花問題。

區塊鏈的優勢在於透明度,但是區塊鏈上的使用者缺乏數字身份標識,這對於許多使用者和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個問題,因為身份是金融系統賴以生存的基礎。

除非解決上述問題,否則很難看到區塊鏈技術達到“基礎技術”的地位。哈佛商學院教授Marco Iansiti和Karim Lakhani曾預測過區塊鏈技術將會成為基礎技術。

很多初創公司、技術公司和成熟的金融公司都在與區塊鏈公司合作,進行區塊鏈技術試驗。但是目前,區塊鏈看起來更像是對現有系統的補充,而不是網際網路的“原生貨幣”。

Facebook的Libra等專案已經收到了不同的迴應,這些專案正在試驗區塊鏈技術以及解決上文提及到的問題。但是我們離“價值網際網路”(由區塊鏈加密貨幣主導)時代還很遠。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