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17日晚間,比特幣價格突破1萬7千美金,再次登上了微博熱搜。如前所說,特朗普對選舉的不滿與抗爭,可能會增加投資者對比特幣避險屬性的需求。比特幣究竟有沒有避險屬性,這一說法眾說紛紜,我們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
避險資產的定義
定義的不清楚必然會影響人的思考。“避險”的定義是什麼,“避險資產”的定義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其次是避什麼險,避險的效果如何。
傳統定義中:“避險:一種防衛性的投資策略,通常指利用金融工具,特別是衍生品工具來對沖現貨標的資產的波動。英文為hedge,也被翻譯為對沖或套期保值。”
“避險資產指的是隨著市場變化,價格不會波動太大的一類較為穩定的資產,譬如黃金、美元等等。及經常會被忽略的瑞士法郎、日元等。”
如果按照傳統“避險資產”的定義,即波動比較小,比特幣肯定不符合。但是,購買比特幣升值,避開美元貶值的風險,事實上成為了避險資產,近兩年黃金從1100最高漲到了2000,這麼大的波動,其實也不能算傳統意義的“避險資產”。
作者認為,“避險資產”的定義應該是:幫助人類躲避某個風險(貶值、無法使用,被掠奪等)的資產,與波動無關,避疫情屯口罩和比特幣都是購入避險資產。
避險能力,究竟是比較波動大小還是抗風險能力,如果避“貶值”險,肯定是增值幅度大的資產是好的“避險資產”。
美元、日元、瑞郎、黃金是避險之王,人民幣以後才是。可按照波動指標,人民幣波動介於美元和黃金之間,現在就應該是“避險資產”。傳統金融“避險資產”用波動區分不出“避險貨幣”的差別。用抗風險能力,即增值幅度來區分結論就很清楚了。
黃金升值最多,人民幣也升值,美元好像在貶值。避險能力一目瞭然,黃金是避險之王,人民幣是避險資產,但共識度略差。
避險資產需要共識
疫情的投資風險用什麼規避,疫苗是最好的“避險資產”。用美國疫苗的復興醫藥直接漲停,用中國疫苗的科興卻在橫盤。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沒有共識。某種程度來說,輿論(而非事實)認為中國疫苗有風險,美國疫苗更好,圖為谷歌搜尋對比。
為何大家希望亂世買黃金,因為黃金全球共識度最高。中國的玉石到國外,如果沒共識,只會認為是石頭,同理黑耀石換饅頭也難。有共識才是資產。
要弄清黃金能避什麼險,得了解黃金價格和什麼相關。顯然是和成本沒有關係的。真正相關的就是美元貨幣供應量。亂世貨幣會大量超發,金圓券就是亂世發行的。疫情就是亂世。農業社會亂世就需要開倉放糧,工業社會糧就是貨幣。
比特幣設計的目的就是避“通脹險”。比特幣創世區塊的2009年立旗。當年,美國放水一萬億美元,中國放水四萬億人民幣。
比特幣的設計的是2100萬枚。沒有人可以超發掠奪,沒有中介銀行可以同時破產,沒有中心可以被打掉禁用,招招都是打造“避險資產”。
但是,黃金數千年的價值教育,共識度接近100%,人人接受不管窮富。比特幣現在才4千萬地址,全球人口70多億,無論從共識的廣度和深度來說,還遠遠不夠。不過筆者看來,比特幣比黃金更優良毋庸置疑。但在很多地方無法使用,在巴菲特眼中還是老鼠屎,在很多國家也還是非法的,我們可以等他完美。
比特幣歷史11年,我們也比較十一年,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看看”避險資產“美元、黃金、比特幣的抗風險能力。
從新避險資產的角度來說,黃金的抗風險能力比美元強,比特幣的抗風險能力比黃金強,無一例外。就算是黃金漲幅比較大的2020年,比特幣也比黃金強。
總結來看,比特幣就是避險資產,距離完美避險資產,還差一些時間形成更大的共識。但比特幣不是傳統金融系統以波動性定義的避險資產。
當戰爭混亂放水預期風險出現時,比特幣會和黃金共振。當大面積金融管制無法提款時,比特幣會張,黃金不會漲。(特約作者:趙玉濤 編輯:吳說區塊鏈 頭圖來自currency.com)
根據銀保監會等五部門釋出的《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請大家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本文內容報道不對任何經營與投資活動推廣進行背書,請投資者提高風險防範意識。
作者:趙玉濤,來源:吳說區塊鏈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