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DeFi將催生銀行業殺手級應用?

買賣虛擬貨幣

撰文 |Ras Vasilisin

譯者| 火火醬,責編 | Jerry

來源 | 區塊鏈大本營

封圖 |CSDN 下載自視覺中國

為什麼說DeFi將催生銀行業殺手級應用?

金融系統已經瀕臨崩潰,而現實世界也不存在力挽狂瀾的超級英雄。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靠自己的雙手來守護自己已經賺到的錢財。

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資金儲存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

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或許會成為銀行業的殺手級應用。

DeFi到底是什麼呢?

這是一個建立在區塊鏈(特別是以太坊)之上的金融應用的生態系統,無需第三方或中間人的介入即可獨立運作。

2020年,DeFi經濟增長了40億美元,是目前金融領域增長最快的部門之一。

DeFi的主要問題

目前唯一真正的去中心化金融應用是比特幣。任何能夠訪問網際網路的人都能夠以去中心化的形式儲存和轉移資金。

但DeFi做出了進一步的承諾:將去中心化引入主流大眾視野。這將為包括儲蓄、貸款、投資和保險在內的一切金融服務提供全球性的、開放性的替代方案。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三個足以顛覆傳統銀行業的DeFi用例:

1. Stablecoins 穩定幣

穩定幣是第一款實現井噴式發展的DeFi用例。

“擺脫了比特幣長期不穩定性的加密貨幣”這一想法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極具吸引力。

一方面,它具備類似美元或歐元的價格穩定性;另一方面,它還具備加密貨幣的快速和便捷。穩定幣完美結合了二者的優勢。

目前,約有80%的加密交易都是透過Tether穩定幣進行的。與此同時,其他一些公司,如USDC、TruUSD、Dai或PAX,在過去一年裡也都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因此,穩定幣市場絕對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和期待。畢竟絕大多數銀行客戶都已經厭倦了低效且昂貴的服務以及不斷增強的政府監管力度。

2. Decentralized Exchanges去中心化交易所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是由DeFi衍生出的最具突破性的創新之一。

近年來,DEX的數量也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據Dune Analytics的資料顯示,2020年的月交易量增長至近120億美元。

那麼,DEX是什麼呢?

DEX的本質是一種加密貨幣平臺,使用者的資產不必經過交易所即可進行交易。因此,可以大大降低被盜和被駭客襲擊的風險。

目前,最受歡迎的DEX平臺有Curve、Balancer、0x、Dydx、Kyber、Bancor、IDEX、Oasis和Gnosis Protocol。

但實際上,吸引人們加入DEX的終極原因是不斷增長且越發複雜的“瞭解你的客戶(know your-client process, KYC)”需求。它剝離了客戶的匿名性,並造成超過24億人的金融排斥。它們就像是癌症一樣,正活生生地吞噬著整個銀行系統。

3. Borrowing and Lending Applications 借貸申請

要說DeFi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發展,就不得不提到去中心化的借貸平臺。

DeFi借貸平臺在無需任何中介的情況下,即可為使用者或企業提供貸款。

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可用資產存入共享的貸款池,想要貸款的人可以從池中提取資產。

目前,最受歡迎的DeFi貸款平臺有Compound、Maker、Aave和dYdX。同時,Blockfi、Celsius、CRED、Nexo和Crypto.com等公司還提供最高10%的年息。

借貸平臺增強了銀行業務的靈活性,取消了對客戶所處位置、身份、以及資產進行的嚴格門檻限制。

該用例有望將DeFi領入主流市場。

4. Insurance保險

DeFi保險的形式仍較為保守。它主要充當著DeFi生態系統中安全網的角色。使用者不再需要傳統的銀行或機構來確保自己的存款安全。

儘管目前去中心化保險在整個DeFi社羣中並不算熱門,但它將來很有可能會顛覆整個保險業。

如果你想了解一下傳統保險公司之外的保險產品的話,可以看看Nexus Mutual、Opyn、Etherisc和CDx。

接下來,我們將何去何從?

DeFi是一個具有上萬億美元潛力的有趣構想。如果我們將DeFi與傳統金融體系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話,就不難發現DeFi中蘊藏的致命吸引力。

如你所見,一些DeFi專案已經取代了集中式加密經濟中的部分業務,用不了多久,它也將開始取代傳統的銀行和保險業。

現在,金融體系亟待修復——使其更為透明、開放和高效。否則,如果不好好為這破碎的金融體系進行包紮的話,20年後,我們終將為自己此刻的愚蠢買單。

原文連結:https://hackernoon.com/why-defi-could-foster-the-killer-app-of-banking-80y3ere

本文為 CSDN翻譯,轉載請註明出處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