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種通證:LSK
LSK是Lisk區塊鏈網路上的通證,首次發行總量為1億枚,隨後每十秒產生一個區塊並透過區塊獎勵進行後續LSK的發行,沒有發行上限。第一年每個區塊的獎勵是5枚LSK,第二年減少為4枚,第三年3枚,直到每個區塊的獎勵為1枚LSK,就會永久保持每個區塊1枚LSK的區塊獎勵發行下去。目前市面上流通的LSK總量約為1.08億枚,市值約5.4億美金,排行第28位。
Lisk做的是公鏈,但這個公鏈和以往的公鏈相比有兩個非常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Lisk是完全由世界上最流行的程式語言JavaScript寫成的,相比於其他區塊鏈相對複雜的程式語言,Lisk提供了非常低的開發者進入的門檻。JavaScript的背後是強大的開發人員團體,區塊鏈著名開發者BM曾對Lisk使用JavaScript寫成非常驚喜——“作為一名區塊鏈開發者,當我讀到Lisk的營銷資料時,我是很興奮的。完全由JavaScript 驅動的區塊鏈概念和智慧合約平臺,這是我一直想要去建立的東西。我一直沒去做這個事情,因為它所涉及的複雜性,在時間和預算上已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BM同時也對Lisk的智慧合約評價不高。
Lisk和以往公鏈相比第二點非常不同的地方是,它把每個Dapp部署在單獨的側鏈上。以往的公鏈,如以太坊,都是透過一條主鏈來承載所有的應用和資料的,這給區塊鏈的容量和交易速度造成很大的壓力,有時候會造成交易的擁堵。Lisk這種側鏈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式,隨著側鏈的增多,區塊鏈的效能呈線性地提升。我個人認為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即如果一個應用部署的側鏈可能只有很少節點運維,甚至只有一個節點運維,那麼就它有中心化的風險;而以往的公鏈對所有的應用都一視同仁,用所有公鏈的對等節點運維,不存在這種中心化風險。
Lisk採取的是和EOS類似的DPoS共識機制,與EOS的DPoS機制比較直觀的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超級節點數量不同,EOS為21個而Lisk為101個;另一個是,Lisk為一票一投,即一枚LSK代表一張選票,而EOS為一票多投,即一枚EOS代表30張選票可投向不同的候選人。
總體而言,Lisk的亮點在於它的程式語言以及側鏈模式,尤其是後者,後續的發展非常值得關注。
2. 一個概念:側鏈技術
側鏈(SideChain)技術因跨鏈互動的需求而誕生,透過側鏈技術我們可以進行跨鏈的價值和狀態資訊的傳輸。
側鏈技術最開始是在2012年比特幣聊天室中首次出現並討論的概念,後來Adam Back、Matt Corallo等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共同發起成立了Blockstream公司,併發布了白皮書《Enabling Blockchain Innovations with Pegged Sidechains》,首次明確提出了側鏈的概念及其協議實現方案。比特幣的開發者希望透過側鏈技術,為比特幣在側鏈上新增新的功能,從而使使用者只需買比特幣就能實現想要的功能,從而提升比特幣相對於其他競爭幣的競爭力。
側鏈的應用非常廣泛。一方面,側鏈能為主鏈補充功能,比如前面提到的比特幣,透過比特幣的側鏈我們能為其新增智慧合約功能;另一方面,側鏈能分攤主鏈的負載,提升整體效能,Lisk區塊鏈就是採用了側鏈的這種應用方向。
3. 一些思考:大師的投資思想(7):理解風險管控
在投資世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大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能走的更遠。
我們繼續瞭解價值投資大師霍華德·馬克斯對風險的理解,從中學習。很多人認為,風險管控等於風險規避,馬克斯認為這是很大的誤區。他指出,風險管控是風險規避的最好方式,但風險規避並不等於是風險管控,因為人們在風險規避的時候可能會把收益也規避掉。
我認為這比較好理解,風險規避比較極端的情況,就是完全不去碰有風險但是盈利可能的事情——雖然規避掉了風險,也顯然規避掉了收益。這種情況是對風險的認知不足引起的,分線不僅僅包括損失的風險,也有錯過機會的風險。因此,風險管控應該是對這兩種風險進行平衡——這兩種風險是沒有辦法同時消除的,這也是投資最難的地方——偏向前者,我們會過於保守喪失盈利機會;偏向後者,我們會過於冒進面臨巨大損失的可能。
普通投資者往往在這兩種風險之間來回擺動,有時候過於恐懼損失,有時候過於貪婪收益,這都會對風險管控產生不好的影響。我們要深刻理解風險管控,心裡放一把天平,把握平衡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