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區塊鏈技術誕生以後,所有在區塊鏈偏金融類的活動,都是把數字化金融往分散式方向的探索。”
10月28日,由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主辦的第六屆區塊鏈全球峰會在上海正式舉行。HashKey Capital 董事總經理鄧超發表主旨演講《數字金融:區塊鏈投資視角》。在演講中,他從過去六年的投資實踐,分享了對數字金融概念的理解,以及投資數字金融的三大邏輯和三大視角。
三大邏輯:產品邏輯、技術邏輯、經濟邏輯。
三大視角:生態思維、終局思維、擁抱創新。
鄧超表示,在國內人們把DeFi等同於流動性挖礦,但DeFi更廣義的是指所有基於分散式技術、分散式網路產生的金融形式或者金融活動。分散式金融最終將變成更大的分散式商業體系的一部分。數字金融下一個演進階段是分散式金融,分散式金融是更大的分散式商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自從區塊鏈技術誕生以後,所有在區塊鏈偏金融類的活動,都是把數字化金融往分散式方向的探索”,鄧超說。
對於未來分散式金融的發展趨勢,鄧超表示,“平臺類往協議方向走,集中式往分散式走,封閉型變得更加開放。從產品呈現形態上會非常扁平化,基本上達到了普惠的程度……產品也將所見即所得”。
此外,如果要實現傳統領域和區塊鏈領域的結合,如果希望看到更大規模的資金進入這個市場,要在合規方面持一個擁抱的態度。鄧超認為,傳統金融與分散式金融共生互補,逐步融合。分散式金融可能會對傳統金融造成一定的衝擊,但是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開始擁抱分散式金融。
以下為演講全文:
HashKey Capital 成立於香港的區塊鏈專業投資機構,和國內的關聯主題投資了600多家區塊鏈公司,涵蓋區塊鏈生態裡面的以太坊、波卡、Filecoin,因為數字金融這個主題太巨集大了,我準備從過去六年的投資實踐,談一些對數字金融這個概念的理解,以及一些案例的分享。
先展示一個小小的動圖,是2014年哈佛創新實驗室做的小動圖,它階取了從開始使用電腦,從每個人都會使用的場景辦公桌面,從1980年演變到2014年,大家對比一下,可能會感覺比較震撼。透過這個因子想說明什麼呢?沿襲了肖風博士關於人類數字化遷徙的趨勢,我們看到從線下到線上,從實體到虛擬,從組織形式由集中到分散。甚至區塊鏈技術出現以後,我們的組織形式、公司主體越來越向社羣的形式過度。舉一個在物理形式上的親身經歷,自從移動支付開始普及以後,我們會有一個理解,錢不見了,紙幣不見了,偏遠山區的小商販,甚至連乞丐都開始用二維碼收錢了。
跟傳統金融界的朋友接觸,根據最新的資料,從2016年開始國內ATM機和POS機的出貨量斷崖式下降,更加驗證了從實體到虛擬的趨勢不光在進行,還要加劇。從組織形式上也舉一個案例,大家知道這次疫情讓很多實體公司遭受了很大的業務上的衝擊,在早期的時候,尤其是今年1月份、2月份的時候,有很多傳統行業的朋友會問我們,你們區塊鏈行業有沒有受到很大的衝擊呢?我的回答是,前兩個月有一定的挑戰,但從後面開始,對我們基本上沒什麼影響了。
為什麼呢?相信在座的同事都是區塊鏈行業直接或間接的參與者。我們這個領域有很大的特徵,因為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就是分散式。所以從我們參與這個領域的人來說,拿我們公司HashKey Capital 來說,從成立至今所有的團隊都是分散式的,香港、香港、新加坡、美國,從第一天開始協作模式就是跨時區、跨地域的。疫情之前我們的工作常態就是這樣,疫情只是凸顯了分散式辦公,從線下往線上走的這麼一個趨勢,凸顯了大遷徙的趨勢和重要性。從產出效果來說,過去一年投資的進度,按照投資量來說,比去年更大。
鏡頭拉直,拉到金融領域內,數字化大遷徙的趨勢一直在進行。從最早的傳統金融,記得很小的時候,上一輩講銀行在上系統,那時候的系統就是把紙質變成電子版本,還有業務電子化、政務電子化這樣的詞。2000年往後的時候,開始出現把傳統金融產品往線上搬,是比較簡單的搬,比如貸款模式從線下搬到線上。後面出現了金融公司和技術公司相結合,開啟了一些新的場景模式。產品的形態跟傳統金融很像,但所有的場景都是原生在網際網路上面,比如某大廠的產品。再到後面隨著區塊鏈技術的誕生,基於分散式技術或分散式平臺產生了新的金融模式。
我這裡寫了DeFi,想澄清的是,尤其是上海區塊鏈周和最近一兩個月在社羣裡面有很多關於DeFi的討論,發現DeFi這個詞在中國社羣僅限於討論流動性挖礦。DeFi這個詞更廣義的是指所有基於分散式技術、分散式網路產生的金融形式或者金融活動。根據現在的情況做初步的預測,有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更多的分散式網路技術平臺的產生,像物聯網這樣新技術的產生,分散式金融到最後只是變成更大的分散式商業體系的一部分。
下面分享一下,多少對數字金融核心構成的認知。數字金融分為兩層,技術層和上層應用。底層大家知道,在網際網路金融、科技金融之前已經提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用它提升對資料分析處理的能力,以及給大家提供投資決策、投資建議,這個已經實現了。區塊鏈出現以後,讓所有金融活動的可信度,以及參與的門檻大大降低了,可信度大大提升了,也就是信任的成本降低了。隨著網際網路之後的誕生,有可能把金融活動,把人與人變成人與物、物與物、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金融活動。
再往上一層是金融,雖然我寫的是傳統金融的形式,如果是在數字金融裡面,每一個金融形式都是傳統金融的眼睛。可能會結合區塊鏈和整個行業的基礎特徵,舉個例子,傳統金融的保險是人壽險、財產險等等,都是用公司的方式來執行。出了險要報險,最後勘察理賠。在區塊鏈裡面保險在鏈上就可以了,這是傳統行業保險做了那麼多年沒有做得很大的,但是用區塊鏈做出來了。另外用其他延伸工具,用期權的方式也能夠在區塊鏈上做保險的業務。
另外在支付領域也有很多用區塊鏈技術來實現商業的模式,比如今天下午晚一點有兩個專案會參與後面的圓桌,一個是韓國專案,他們把穩定幣用在電商支付裡面,一個是泰國的專案,把區塊鏈的技術用在了跨境轉賬、跨境支付領域內,而且非常普惠,不是給大機構用的,是給泰國的勞工用的。我從家賺錢,轉到緬甸、寮國,成本是原先的四分之一,速度基本秒到或者分到。相當於一個東南亞版本的Libra版本。
自從區塊鏈技術誕生以後,所有在區塊鏈偏金融類的活動,都是把數字化金融往分散式方向的探索。
我從2009年最開始的活動,就是BTC的產生,這是先驅的探索。用區塊鏈技術在貨幣領域內做的探索或者嘗試,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嘗試。第二是以太坊,是2015年開始的,這是在作業系統層面上,用區塊鏈技術、分散式技術做的嘗試,也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嘗試。另外在社羣化方面,最近很火熱的DeFi,它把專案冷啟動,很快的吸收使用者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但是沒有考慮到激勵機制和可持續性。第四個方面是商業化,包括主權機構和商業機構在分散式金融方面的探索,我們國家倡導的DCEP、JPM Coin、Libra都是案例,另外中國和美國提出要在數字化轉型,或者資產的Token方面要做很大的努力。這些探索可以一分為二的看,所有的探索都有積極性,只是探索過程當中有些沒有考慮到。本來區塊鏈領域更迭很快,一次試錯沒有成功,下次還可以繼續完善。
接著這個趨勢講一下,如果分散式金融進入全盛時期,或者變成分散式商業一部分的時候,從投資的角度我們看到商業或者產品呈現的形式。前面已經提過了,平臺類往協議方向走,集中式往分散式走,封閉型變得更加開放了。從產品呈現形態上會非常扁平化,基本上達到了普惠的程度。只要從技術上能操作,所有人都能參與這些金融活動。從產品設計角度所見即所得,這也是前面講的。區塊鏈的產品有很多,但設計出來不是給普通人用的,沒有達到產品級別。以錢包來說,我開賬戶的時候,每一步都是挑戰,因為我不是技術出身的。寫助記詞的時候,我都檢查好幾遍。後面每轉一次賬,都是心驚膽戰的。有沒有一個產品讓你在區塊鏈領域的使用,就像在網際網路一樣傻瓜式。不要跟我講技術,在我面前只有選擇,我只需要點就可以了,在錢包裡面我們看到有類似的專案,我們投了一個以色列的錢包,它搭載在蘋果人臉識別系統上,是已經相對比較安全成熟的產品上。如果區塊鏈產品能夠往這個方向走,對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來說有更大的便利性。
第三個方向,因為區塊鏈的特性,希望看到的產品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有很多,使用者的成本、創業的成本、開發的成本。還有合規,現在這個領域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極度的區塊鏈原教旨主義,希望跟傳統現實走到另外一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傳統領域人進入到區塊鏈,希望看到的是傳統領域和區塊鏈領域的結合。如果希望看到更大規模的資金進入這個市場,要在合規方面持一個擁抱的態度。
下面分享一下從數字金融,尤其從區塊鏈角度看到這個行業投資的大方向。因為把數字金融這個大版圖說出來,要劃分細的領域,就非常多的。我從最底層的技術開始,比如在區塊鏈領域內,現在火熱討論的跨鏈、Layer2領域,還有安全多方計算、資料上鍊、鏈上鍊下資料,以及處理資料用到的預言機。從商業角度來說拓展到更遠,所有新的技術,像分散式儲存、分散式計算、物聯網這些技術以後,可能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分散式金融在中間只佔一個構件,它是個組成部分。分散式金融裡面有很多金融形式,除了傳統金融模式向區塊鏈靠近之外,在數字資產領域內,或者區塊鏈原生的生態領域內,也會有很多原生的金融模式。
後面是我從過去六年投資主要看的幾個大的邏輯。
第一,產品邏輯。
有工具、功能、產品、業務、使用者,這是一個串聯。我們投很多技術,並不是為了投技術本身,而是為了把這個技術融入到產品。但是投產品,並不是投產品本身,而是為了它能實現功能。而功能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所以之間是個串聯關係。
舉個在區塊鏈的例子,比如我們投Dapp,Dapp裡面有很多智慧合約,我們只把智慧合約或者某些技術要素看成Dapp的構件之一。並不是說某一項特別好我們就會投,而是看組合起來能不能實現最後的功能。Uniswap最近講得比較多,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分享一下,Uniswap是目前區塊鏈或者分散式金融裡面,在使用者獲取或者推廣方面走得最前面的。相對於其他趁流量的各種wap,基本上它是圍繞在小的流動性挖礦領域內。
第二,技術邏輯。
技術要好,這是所有人都認為的,我們看得不一樣的點,我們會注重學術、工程和產品之間的關係。過去兩三年有很多區塊鏈裡的學術論文,希望從學術論文轉化成區塊鏈系統,又希望在區塊鏈系統裡面,最後做成很好的產品。經常在每一個階段之間,都會有一個gap,寫得很好的學術論文不一定能做成很好的系統,系統開發得很好,並不能做很好的產品。所以科學家、工程師和產品經理應該更好的結合。
第三,經濟邏輯。
要符合數字化遷徙的趨勢,跨地域、跨實體的趨勢已經確立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是確定的。重點講一下,如果想把數字資產,現在所有的數字資產加起來3000億美金體量,相對於傳統金融市場來說九牛一毛。在這些領域做金融活動的話,應該能以傳統金融的模式做參照和比擬。單點的經濟價值,希望所有產品使用者既是使用者,同時也對這個系統創造價值。
最後總結一下,談兩點認識和三個投資視角。
第一,數字金融下一個演進階段是分散式金融,分散式金融是更大的分散式商業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傳統金融與分散式金融共生互補,逐步融合。分散式金融可能會對傳統金融造成一定的衝擊,但是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開始擁抱分散式金融。現在傳統金融機構服務更多的是機構投資人或者合格投資人,而分散式金融服務的是長尾使用者。相信兩者會在比較長的時間段共生互補,就像峰會的主題一樣會逐步融合。
從投資維度有三個視角。
第一,生態思維。
投資區塊鏈領域不僅僅是為了投某一個賽道,有很多區塊鏈投資機構是主題驅動型,我們把區塊鏈看作一個生態。區塊鏈這個生態或者分散式金融的生態是更大的分散式金融的組成部分。
第二,終局思維。
現在每個階段市場有很多熱點和趨勢,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追熱點和趨勢,不知道最終會走到哪裡。我們是倒過來判斷分散式金融會到哪,那個時候有什麼特徵,用逆推的方法判斷現在一些專案值不值得投資。
第三,擁抱創新。
對創新的態度,我們會保持關注,歡迎新的賽道和新的參與者,同時也會保持一定的理性,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