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區塊鏈發展的朋友經常會看到一個詞“不可能三角”。在各類報道區塊鏈技術和公鏈的新聞中,這個詞出現的頻度相當高。但網上對這個詞的各種解釋都太“專業”,今天我們用“通俗”的話和大家聊一聊“不可能三角”。
什麼是“不可能三角”?
所謂的“不可能三角”是指在區塊鏈公鏈中,很難同時做到既有很好的“去中心化”,又有良好的系統“安全性”,同時還能有很高的“交易處理效能”。其中“交易處理效能”也就是經常說的TPS—每秒處理交易的筆數。
不可能三角”的由來
實際上“不可能三角”並不是一個嚴格經過論證而得出的結論。它只是業內對各公鏈的實際執行狀況作出的一個總結。也就是說,並不是公鏈一定沒有辦法在“去中心化”,“安全性”和“交易處理效能”三方面都做到很好,而是目前暫時沒有在這三方面都做得很好的公鏈。
目前幾大公鏈的現狀
目前最著名的三大公鏈是比特幣,以太坊和EOS。其它還有一些比較有名的公鏈比如萊特幣,比特幣現金等。它們要麼是這模仿自三大公鏈,要麼是從三大公鏈分叉出來,在各方面都和三大公鏈很類似。因此我們主要觀察三大公鏈就可以看到公鏈的現狀。
我們先看比特幣。
比特幣採用的是基於工作量證明(POW)的共識機制。在比特幣發展初期,一臺普通電腦就可以參與挖礦。但後來,隨著幣價的猛漲,挖礦變得有利可圖,於是顯示卡挖礦出現,再後來算力更強的ASIC礦機出現,並最終一統江湖。普通電腦和顯示卡挖礦徹底成為歷史。
現在ASIC礦機的製造和生產幾乎被位元大陸所壟斷,而比特幣全網的算力也幾乎被幾大礦池所壟斷。因此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在很多人看來已經名不符實。
在“交易處理效能”方面,比特幣的TPS大概只有每秒7筆,已經完全不適合作為日常高頻,小額轉賬使用。正是如此低下的交易效能導致比特幣社羣對比特幣未來的發展產生了分歧。而這個分歧並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最終導致2017年比特幣硬分叉出了比特幣現金。
而在安全性方面,比特幣目前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其全網算力一方面隨著ASIC礦機自身的更新換代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新礦機源源不斷地加入也在持續增強全網算力。據crypto51的測算,目前攻擊比特幣所需的代價是所有POW公鏈中最高的。
我們再看以太坊。
以太坊也是基於工作量證明的共識機制。但它仍然可以採用顯示卡挖礦,因此算力壟斷的情況沒有比特幣那麼嚴重,所以在“去中心化”方面比比特幣要好一些。以太坊未來的將徹底轉向POS共識以解決算力壟斷的問題。
以太坊的TPS比比特幣稍微高一點,每秒大概7到15左右。但由於以太坊是智慧合約平臺,它的應用場景更復雜,比比特幣更容易發生擁堵。因此以太坊爆出的效能問題所受的關注度更高。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後來備受期望和關注的EOS誕生。
以太坊在安全性方面僅次於比特幣。據crypto51測算,目前攻擊以太坊所需的代價僅次於比特幣。
最後我們來看看EOS。
EOS一出現時,最大的賣點就是TPS高,交易效能強。現在EOS的真實效能雖然沒有達到官方曾經宣揚的百萬級,但在三大公鏈中是最高的,達到了3000到4000左右。這個效能遠遠拋開了比特幣和以太坊。
但EOS為了達到這樣的TPS,在“去中心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相對於比特幣和以太坊全網上萬個節點,它全網只有21個節點。因此在“去中心化”方面是三大公鏈中最受質疑的。
在安全性方面,由於EOS全網只有21個節點,因此比起攻擊比特幣或以太坊的幾千個節點,攻擊21個節點對駭客來說相對容易很多。所以在安全性方面EOS也是三者中最差的。
未來任重道遠
我們分析了三大公鏈各自在“不可能三角”中的表現。這基本上就是目前公鏈的現狀。目前有幾個明星專案宣稱解決了這個難題,但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市場的驗證。未來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