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爾
編輯|文刀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不斷蔓延,截至2月10日18點45分,全國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達40261例,“重災區”湖北省確診病例達29631名。
疫情當前,很多愛心人士和地方政府透過捐贈的方式為疫情重災區湖北武漢助力。但湖北和武漢紅十字會卻因物資分配不合理、庫儲存備不透明等問題多次引發公眾質疑。 多位區塊鏈人士認為,“區塊鏈+公益”能夠解決上述問題,實現點對點捐贈,捐贈善款和物資可隨時檢視和溯源。 現階段,度小滿區塊鏈、輕鬆籌等平臺都採用聯盟鏈的方式探索區塊鏈公益。度小滿區塊鏈負責人李豐表示,聯盟鏈可以打通協作方之間的資料、資金和流程,同時對普通公益使用者開放鏈上讀取許可權,實現資金或捐款的流轉、流向查詢,是比較合適的解決方案。 儘管已有落地案例,但鏈上公益的普及仍面臨不少現實問題。李豐表示,區塊鏈技術應用門檻高,對公益機構規範程度要求嚴,公眾存在認知偏差等因素,是區塊鏈在公益場景中大規模應用的障礙。
紅會遭批 網友提出鏈上公益
“紅十字會不靠譜,能不能把公益搞到區塊鏈上,實現全網監督和點對點捐贈?”面對形勢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鏈圈網友提出了上述想法。
2月4日,湖北省紀委監委釋出通報稱,省紅十字會有關領導和幹部在疫情防控期間接收和分配捐贈款物工作中存在不擔當不作為、違反“三重一大”規定、資訊公開錯誤等失職失責問題,對三名領導幹部進行處分。
湖北省紀委監委對省紅十字會相關人員作出處分
此前,湖北省及武漢市紅十字會多次因行事方式遭受爭議。
1月30日,湖北省紅十字會首次公佈本次疫情以來接收捐贈物資使用情況。據公佈表明細顯示,沒有發熱門診的武漢市仁愛醫院、武漢市天佑醫院分別收到企業捐贈N95口罩1.8萬個,共收到捐款36萬元。相比之下,作為收治疫病患者主力之一的武漢協和醫院只收到3000個型號不明的口罩及1.2萬元捐款。
物資分配上的嚴重失衡點燃網友憤怒。隨後,央視記者探訪武漢紅十字會倉庫途中,遭到保安阻撓,更是讓紅會陷入風口浪尖。在外界看來,紅會沒有履行好自身的職責,在物資分配上不合理,在捐贈品的來源和去向上不透明,逐漸失去公信力。
區塊鏈公益組織成員、公鏈專案TOP Network市場運營人員Rachel向蜂巢財經透露,在此次援助疫區工作中,組織內部就曾探討過公益上鍊的問題。
“我們現在有物資渠道方的資源,也對接了不少有切實需求的醫院,因為本身大家都是區塊鏈從業者,所以天然會想去嘗試將公益行為上鍊,來提高透明度。”不過,她也坦承,短時間內搭建一條公益鏈並不容易,“公益是個任重而道遠的事情,在技術開發和系統建立上還需要深思熟慮。”
區塊鏈安全團隊PeckShield成員郝天也認為,區塊鏈做公益是很天然的落地場景,因為公益需要透明和可溯源、可追蹤,區塊鏈恰好能提供這些特性。
探索者多用聯盟鏈“解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公益事業應用區塊鏈的模式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原有的公益專案基礎上使用區塊鏈進行賦能;第二類是專門開發一個區塊鏈公益平臺,建立Token經濟模型,完整地踐行區塊鏈公益全過程。
當前來看,多數區塊鏈公益探索者,如百度旗下的度小滿區塊鏈、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都採取了第一類方式,即開發區塊鏈技術,讓傳統公益專案實現公開透明,以及資訊的不可篡改和可溯源性。
度小滿金融區塊鏈負責人李豐向蜂巢財經介紹,度小滿從2018年開始,做了區塊鏈+公益方面的探索。首先構建了區塊鏈公益溯源服務平臺,並提供了針對公益資金溯源的服務模板;同年11月,度小滿區塊鏈聯合百度公益、基金會落地了滇西北支教專案。
度小滿區塊鏈採用的是聯盟鏈技術解決方案。李豐解釋,“捐款、支付平臺、基金會,支教團以及支教老師作為參與方組成專案了聯盟鏈,資金從捐款開始一直到支教老師的支取,所有的流轉資訊都透過區塊鍊形式進行存證、流轉和追溯,讓多方能夠隨時查證和驗證資金。”
度小滿滇西北支教專案溯源流程
從上述溯源流程來看,利用區塊鏈溯源服務平臺,捐贈使用者可以隨時檢視捐款去向,從而保證實現點對點捐贈。
滇西北支教團專案溯源查詢示例
除了度小滿區塊鏈外,其他公益組織也採取了聯盟鏈的方式“解題”區塊鏈公益。2017年,輕鬆籌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等六大基金會,啟動了“陽光公益聯盟鏈”。透過該聯盟鏈,每一個環節均可資訊同步、多方記賬,公眾可以清晰的瞭解資金從捐贈到使用的每一個環節。
李豐認為,聯盟鏈可以打通構建協作方之間的資料、資金和流程,同時對普通公益使用者開放鏈上讀取許可權,實現資金或自己捐款的流轉、流向查詢,是目前實現“區塊鏈+公益”比較合適的解決方案。
那麼,能否專門開發一條公有鏈,將所有捐贈和撥付流程都在鏈上執行?李豐坦言短時間內難以實現。他表示,現階段的公益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化問題,牽涉各方龐大體系,包括資金、物流、供應鏈、監控等等方面,完全基於區塊鍊形式不現實。
區塊鏈+公益暫無法“去中介化”
鏈塔智庫曾發文稱,區塊鏈應用於公益場景,不僅能夠追蹤善款和物資去向,還有助於建立各方信用關係。在現實公益中,存在一些假受助人,透過偽造個人資訊。財務狀況等騙取捐贈。那麼可透過身份認證資訊系統校檢各方的真實身份,並且不可篡改,並設立懲罰機制,以此提高造假的成本。此外,智慧合約技術可用於實現鏈上撥付自動化,提高公益專案進展效率。
然而,這些只是鏈上公益的A面。在看似天然契合的區塊鏈+公益的落地路上,還存在很多現實難題。
郝天認為,區塊鏈公益難以做到去中介化,仍然需要第三方權威機構。他表示,透過現有技術搭建一條公益鏈問題不大,難點在於公益鏈搭建好之後,誰來線下登記救助人員,誰來線上參與記賬,誰來執行款項分配,誰來確保分配的有序和合理性。
“目前來看,一連串的難度其實都線上下,需要一個有威信的第三方中介機構來操控執行這一切。記賬和管理成本在智慧合約裡給予執行機構一定的運作維護費用即可,其他全部透明化、開放性公示。”
在郝天的構想中,這個第三方機構可以設計一套投票彈劾機制,類似於超級節點投票,進行輪崗競選。“但前提是,第三方機構一定要可信,國家主導可能比較合適。”
李豐和度小滿區塊鏈團隊在探索區塊鏈公益時,也發現了一些現實痛點。
“對於傳統公益機構來說,區塊鏈的技術門檻和業務對接成本都比較高,且傳統業務對區塊鏈技術的認知和理解不足,採納上比較保守。另外,公益機構自身的意願也不夠,大部分不願公開透明,因為這樣一來對它內部的流程要求非常高,必須要規範。”李豐認為,這其中也有公眾認知偏差因素,“多數人覺得做公益就應該無成本,捐1塊錢就應該把它完完整整給受捐人,其實公益本身是有成本的。因為這種認知偏差,使用者和機構很難達成一致,導致很多機構不願用區塊鏈。”
針對上述問題,李豐表示,區塊鏈方案提供方應該開發更加易用、易理解、甚至標準化的技術方案,加強區塊鏈的普及。
現階段,鏈上公益從構想到實踐再到大規模落地,過程可能相對漫長。但各方對區塊鏈+公益的積極探索,給公益事業的未來帶來了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