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字經濟深刻融入到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不僅能夠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還能牽引產業結構重塑和生態轉型升級,整體促進社會的轉型發展。數字化轉型既是戰略、技術、文化和人才問題,也是領導力問題。從頂層設計上,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整體性的轉型,一定要站在資訊時代前沿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趨勢看,而不僅僅是某個產業或企業的轉型,不能偏離以人為本的核心,只有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得了財富和幸福,我們才可以說轉型是成功的。
1 數字化轉型五大特徵
產業數字化轉型實質上就是發展數字經濟,產業資料化、資料產業化,都是數字經濟,是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資訊作為關鍵的生產要素、以現代資訊網路作為重要載體、以資訊通訊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重要推動力,實現我國經濟體系的組織變革、技術變革、效率變革。
傳統產業向數字化轉型,其基本特徵有以下幾條。這裡最為核心的一條,就是把資料作為關鍵的生產要素,這是第一個顯著特徵。
第二個顯著特徵就是產業的跨界融合,產業融合是數字化轉型的引擎。比如做農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免不了是需要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就是跨界融合來相互支撐的,因為數字經濟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這樣一種網路結構。
第三個特徵就是平臺生態化。企業轉型最為核心的就是生產關係的調整變化,也就是企業的組織逐漸扁平化、平臺化,我們看到淘寶、京東、滴滴、共享單車等迅速成為行業巨頭的企業都是平臺化的。對傳統生產端企業來說,平臺能夠讓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連結更加緊密,促進產業協同,提升供應鏈效率、服務質量等等,這一系列環節的提升將有助於改善整個產業生態圈。
第四個特徵,就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線上是整個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大空間,線下的實體是對線上的支撐,線上化發展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第五個特徵,可以說傳統產業向數字化轉型升級,其組織模式是市場主導、多方參與、共治共享,以農產品生產為例,種養殖、加工、流通、銷售涉及諸多環節,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和治理,這不是單個企業所能做好的事情,它一定是整個社會、整個行業、整個領域的整體轉型才能完成。所以說市場主導、多方參與、共治共享是傳統產業向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顯著特徵。
另外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轉型的價值取向的問題,轉型的立足點是以人為本,所以做數字化轉型一定要著眼當前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比如“三農”問題和醫療、教育、食品安全等領域存在的重大現實問題,以更巨集觀的視角來研究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佈局規模,孵化一批數字化新興產業,加速促進社會整體轉型 , 而不單侷限於為傳統產業轉型而轉型。
2 數字化轉型的三大問題
數字化轉型當前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最基礎的問題是基礎理論支撐問題。比如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內涵外延、動力機制問題,資料資產確權、資料交易、資料安全等問題,適應網信技術新的生產力發展要求,如何調整最佳化政府、市場、企業的職能作用和權責關係問題等,這些基本理論支撐尚未形成清晰的框架,推進數字化轉型就會困難重重。
在政策層面,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巨集觀指導比較多,但還缺乏指導傳統產業向數字化轉型的清晰路線圖,哪些要靠政府推動扶持,哪些要靠行業協會組織推動,哪些要靠市場來配置數字化轉型資源。尤其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普遍所需的大型資料中心、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公共基礎設施,亟須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規劃佈局,由央企或大型民企肩負“四梁八柱”的建設任務,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引導。
在企業層面,沒有完全把戰略、技術、文化放在一塊進行綜合研究,缺乏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整體設計和行動路線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夠,把數字化僅僅看成是純技術改造,對企業組織體系、運營模式、制度文化建設等研究不夠,有的投資很大可實際效果並不理想。這是目前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所遇到的普遍性問題。
3 合作經濟產業轉型的五點思考
我國合作經濟體量最大的就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目前,全國縣及縣以上供銷合作社機關 2762 個、基層供銷合作社 3.22 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17.26 萬個、法人企業 2 萬個、綜合服務社 40.79 萬個,實際從業職工近 200 萬人。近三年每年利潤都在 440 億元以上,2019 年資產總額達到 1.6 萬億元。
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黨和政府抓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 , 地位作用十分重要。從黨和政府對供銷合作社發展的殷切期待看,從服務“三農”、加快數字鄉村建設的現實需要看,加快推進供銷合作經濟產業轉型,應當下很大功夫和氣力,把大量基礎性、全域性性、創造性的工作做紮實做到位。
01 加快供銷合作經濟轉型理論創新
從實踐看,當前急需調動全系統和權威科研院校專家,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要求,加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作經濟理論創新研究。如:適應資訊科技發展對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深刻變革,供銷合作社如何轉型發展;中國特色供銷合作經濟的本質特徵、規模結構、市場規則和發展規律的研究探索,以及在我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作用研究;讓廣大農民群眾在供銷合作經濟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要衡量指標研究。
02 加快供銷合作社戰略職能轉型拓展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辦好供銷合作社,總社充當“總參謀部”的角色。一是強化合作經濟發展與改革的戰略規劃職能,要把供銷合作經濟改革與發展謀篇佈局工作做紮實,統籌規劃戰略目標,精準設計戰略路徑,發揮好戰略規劃的統領作用。二是強化法規建設職能,加快出臺“供銷合作社條例”,加緊研究建立健全與之銜接配套的法規制度體系,著力加強合作經濟市場規則、培育和壯大基層組織等法規制度建設。三是強化網信建設統籌職能,補齊供銷合作經濟網信基礎設施短板,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把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做實做強做大,重構產業鏈、服務鏈,形成新的獨特優勢。四是強化應急保供職能,總結供銷合作社抗疫保供的實戰經驗,探索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保障民生的“國家隊”的建設路子,把紅色基因融鑄到新使命中。五是強化國際合作職能,以國際視野和標準規範,大力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資和農副產品流通貿易,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供銷合作方案。六是強化宣傳教育職能,講好供銷合作社的故事,傳播合作經濟價值理論,讓供銷合作社成為廣大群眾的致富之家。
03 加快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今年是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應著手推出綜合改革 2.0 版,“十四五”期間在攻克“聯合社不聯合、合作社不合作”上下大氣力,讓改革全面落地生根,百花齊放。一是搞好 2.0 版總體設計。二是用辨證發展的觀點處理問題。三是把網信建設融入改革實踐。四是組建綜合改革智囊團隊。
04 加快供銷合作社網信基礎建設
目前,供銷合作社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網路化、數字化建設滯後問題。一是做實做強平臺工程。加快建成全國供銷“一張網”,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打造服務“三農”的現代流通網路體系平臺,配置供銷合作經濟蓬勃發展的市場環境。二是加快供銷合作大資料工程。從資料資源統籌規劃抓起,以棉花、農資、茶葉等優勢產業為切入口,滾動迭代發展大資料,加速指導方式、服務內涵和商業模式的全面創新,彰顯數字供銷的社會影響、經濟效益和文化魅力。三是聚力科技強社工程。大幅調整相關經費的投向投量,點燃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科技融入實體經濟的星星之火,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領和帶動作用的新產業,攻佔資料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耦合、共創共享的合作經濟新高地。四是注重加強制度工程。加強統籌領導,特別是強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專案的規劃設計、工程立項把關、效益評估等職能職責,重點研究制定相關方在網路安全責任、資料資產權益、軟體智慧財產權以及資訊系統互聯互通、資料資源共建共享的程式機制、權責關係等配套法規。
05 加快供銷合作社人才梯隊建設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供銷合作社系統的經濟體量較大,但還不代表強。我們要發展壯大,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沒有人才優勢,就難有特色優勢、合作優勢、後發優勢。建議把供銷合作經濟的政策理論搬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課堂,系統瞭解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成效;拓展聯合社及社有企業幹部骨幹的培訓渠道;加強複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協調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支援,加強基層社新型農民社員教育培訓的課程體系、培訓手段和制度機制建設,走開基層社新型農民社員規模培訓的路子。
來源:產業轉型研究-專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