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財經一週年獨家策劃:陀螺人說在區塊鏈這一年

買賣虛擬貨幣


編者按:2018年,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難的一年,可就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陀螺財經還是逆勢完成了Pre-A輪2100萬的融資。融資訊息釋出後,很多同行都發來了賀電,但只有陀螺人知道,這一切來得多麼不容易,為了這一刻,我們付出了太多。

2018年1月24日,陀螺財經正式成立,轉眼間即將迎來自己的一週歲生日,在一週年來臨之際,陀螺人有些話想要說,所以陀螺財經編輯部策劃了「陀螺人說•我在陀螺這一年」獨家專題,專題共收錄了陀螺財經內部6個部門的6位小夥伴對於2018年的“獨家記憶”,希望能讓大家瞭解一個更加真實的陀螺財經。

最後,祝陀螺財經一週年生日快樂,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01

友哥 產品經理

“蠻荒時代,要堅持本心做產品不容易”

2018年3月,我加入陀螺財經,任職產品經理,負責公司產品線的設計和專案推進。

讓我驚訝的是,區塊鏈行業獲取使用者相比傳統網際網路產品要容易得多,時間短,成本低,量級大。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陀螺財經App上線第一天註冊人數超過1萬,實名率達90%;第一週還沒結束時註冊人數已超過10萬,實名率達85%,一段很長的時間裡我們仍然保持著這個增長率。

市場上的區塊鏈產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應用區塊鏈技術的產品;第二類是借鑑了區塊鏈經濟設計的積分通證產品;第三類是資金盤的傳銷類產品,為了搶使用者,各種產品拉新手段奇招頻出,“交易即挖礦”、“掛單即挖礦”、“註冊送比特幣”,“邀請送iPhone”......

行業一度非常混亂,這個時候,要堅持本心做好產品,真的非常不容易。

相比進入區塊鏈行業以前,現在身上更多了一份責任和使命。我們每天加班加點工作,希望能給廣大的使用者帶來更好的產品體驗和服務,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閱讀全文:《蠻荒時代,要堅持本心做產品不容易》


02

老煩 最拼的區塊鏈網紅

“有點兒傷感”

做了半年多的影片,從一開始的一個人做,到現在有一個小團隊在做,其實挺不容易的。不過,雖然加入的人多了,但我似乎也並沒有輕鬆多少,因為我們做的東西也隨之越來越多了。從煩立停影片到抖音、漫畫、煩請大佬和煩立停公眾號,我現在的工作主要就圍繞著編寫劇本、拍攝影片、監製影片和漫畫展開,然後還要一個一個定向邀請大佬來參加節目,時不時還要想想要不要寫篇文章在公眾號上分享一下當下的心情……這,真的是熊市嗎?

在這個涼涼的季節,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越來越閒,但我是真的越來越忙!即便是話題越來越少了,即便是很多人都不再發聲了……

也許我那熱火朝天的“忙”,只是一廂情願吧,畢竟受眾的關注度是不會因為我的熱情而也變得熱鬧起來的,資料便是那胡亂拍打在臉上的“冷冷的冰雨”。

我以前覺得只要內容做好了,關注度自然會上來,資料自然會飆升,但我現在發現,幣圈是個例外,這是個大環境(行情)決定一切的地方。誠然,對一個潛心做內容的人來說,這是有點兒傷感的。

閱讀原文:《最拼命的網紅煩立停:這,真的是熊市嗎?》


03 

小黃 運營經理

“越來越忙的陀螺財經”

我是陀螺小黃,比起很多圈內自詡的老韭菜,我頂多算個剛冒茬的韭黃。在2018年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區塊鏈到底是幹什麼的。這個過於技術流的名字阻礙了一個文科生想繼續瞭解它的慾望。

直到後來偶然看了一篇關於區塊鏈遊戲CryptoKitties的深度分析,震動之餘大為興奮,就這麼被‘‘忽悠’’著進了幣圈。那時候陀螺財經剛成立不久,十來個人每天吭哧吭哧地加著班,後來快兩週了我才想起來,嘿!這公司究竟幾點下班?

熊市倒逼我們斷腕重生,不斷挖掘新的業務和市場。行業不景氣,但儘管外面風吹雨打,公司內部的節奏卻意外地快了起來:提早預判了公眾號的封號潮,上線了陀螺財經的官網和APP、如今陀螺財經的入駐專欄作家已經超過800位,APP註冊使用者也突破了幾十萬,螺粉們都看在眼裡。

沒有了愛西歐,撕碎了一夜暴富夢的區塊鏈確實是難得的安靜務實了起來。迷茫的人們還在躊躇恐慌等著牛市空降,做事的團隊卻越來越堅定腳下的方向。潮水退去了,泡沫擠破的幣圈緊接著就像遭遇了一場連年大旱,這是自然法則在進行環境的新陳代謝。大批大批的雜草死去,唯有把自己的根深埋地下的胡楊才能在沙漠屹立不倒。

旱季能把樹根扎到多盤根錯節,雨季就能多枝繁葉茂。而你只需要堅持跑下去,天自己會亮。

閱讀原文:《堅持跑下去,天自己會亮》


04

小機 商務總監

“聽說這個東西要改變世界,所以我來了”

那個時候我還在做電商,一篇淘寶頭條文章只能賣幾百塊錢,區塊鏈媒體的出現,讓我有了種“久旱逢甘露”的感覺,而且我經歷及見證了整個新媒體崛起的過程,所以,我潛意識地覺得“撿錢的機會來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口中的區塊鏈似乎變成了“發幣-炒作-上幣-割韭菜-跑路”。最熱鬧的時候大概是6、7月份,最開始專案方發過來的白皮書還會仔細研究一番,到後來,基本上已經審美疲勞了,要麼就是講一些千篇一律的技術,要麼就是各有雷同的商業前景。有那麼一段時間,區塊鏈在我的潛意識裡面已經變成了“圈錢”、“割韭菜”的工具,也有點迷失了。

直到一次偶然的採訪,才知道,區塊鏈還分“幣圈”、“鏈圈”、“礦圈”,並且有著相互的鄙視鏈、“一條龍服務”只存在於“幣圈”,而“鏈圈”在做的事情,就是讓區塊鏈技術落地,並且很多技術已經都開始慢慢滲透,真正解決現實中的一些問題。“鏈圈”的朋友們都有個基本的共性:傳統企業背景,一般不發幣,產品出來之後才會選擇性發聲。

在弄清了整個區塊鏈圈子分類之後,我又迴歸了理智。

閱讀原文:《區塊鏈媒體圈的2018,一場冰與火之歌》



05

大佬 專案分析師

“那些專案都是什麼玩意兒!

在2018年年初的時候,閱讀全文:《專案分析師大佬:那些專案都是什麼玩意兒!》



06

張大俠 專欄編輯

“區塊鏈安頓了我的好奇心”

作為一個出身中文專業的人,畢業的時候,我曾經有過一個媒體offer,當時不喜歡那個領域所以拒絕了。去年買幣當過一輪韭菜之後,覺得自己還挺擅長蒐集資料和資料的,又喜歡比特幣的理念,所以有段時間專門找區塊鏈領域的內容和運營工作。於是在5月7日,陀螺財經讓我第二次獲得了在媒體工作的機會。

區塊鏈從來不缺概念和新概念,雜湊值、UXTO、錢包、私鑰公鑰、ICO、STO、穩定幣、Dapp……我經常沉迷於看各種行業資料,對這些資料不清晰的地方還會做筆記,區塊鏈的“概念串燒”屬性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對技術和概念的好奇心,我也逐漸弄清了哪些概念是唬人的,哪些概念是值得探討的。

在算力戰之後,我進一步意識到,只要比特幣存在地球上,算力/機器就無法完全脫離人類社會的控制。退一步說,是人類交易賦予了比特幣價值...不論是流轉和流通,雖然有機器參與,但人才是核心,比特幣只是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多了一種可選擇的方式。

不要被所謂的“去中心化”迷惑,只要有人的地方,人就是中心。

閱讀全文:《專欄編輯張大俠:區塊鏈安頓了我的好奇心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