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胡豔明“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近期的發言,再一次把市場目光吸引到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幣上。“DC/EP”,這是央行數字貨幣的簡稱,由原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18年3月公佈。他解釋稱,DC,digitalcurrency,是數字貨幣;EP,electronicpayment,是電子支付。
央行數字貨幣的起源要追溯到2014年的初夏,在現任銀聯董事長邵伏軍回憶中,當時周小川行長在央行總部辦公樓的9層會議室開了一個會,提出要研究數字貨幣。那時候他任辦公廳主任,“大家都覺得很吃驚,數字貨幣是什麼?覺得很新奇,對大家震動很大。”
如果說,2014年夏天,周小川提出進行法定數字貨幣研究的提議開啟了國內研究主權數字貨幣的大門,央行在數字貨幣研究的動向到後續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中鈔區塊鏈研究所,均被視為央行在數字貨幣領域的重大節點事件。
過去的五年,央行牽頭的數字貨幣研究工作聯合數家商業銀行、央行旗下機構,從數字貨幣方案原型、數字票據的應用場景等多方面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的可行性。
探索
2014年夏天,周小川提議後,現任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回憶,當時有很多問題需要回答,比如說,為什麼要在電子支付已經這麼發達的情況下,還要發行自己的央行數字貨幣?這個技術路線該採取什麼樣的技術路線?是採取區塊鏈還是採取集中賬戶體系?比如付息不付息、組織架構如何安排等等。
這些待回答的問題在往後的研究中逐一明晰。周小川的提議開啟了央行數字貨幣研究之路,央行內部開始建立籌備小組,研究數字貨幣是否可行等事宜。“在2015年初的一次內部彙報上,周小川行長拍板做。”接近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人士對記者回憶稱。
2015年,央行從主要司局抽調了工作人員,成立數字貨幣研究專案組。據瞭解,初期大約有8個小組,定期開會,討論商議對數字貨幣的研究和提案,比如貨幣政策司研究數字貨幣對貨幣政策方面的影響、方案等;國際司研究在國際方面事宜;支付結算司研究可能對支付系統的影響等。“幾年前,當我們開始做數字貨幣研究的時候,這一領域既冷門,又邊緣,不少人都質疑此項研究的必要性,這項工作的展開不能不歸功於周小川博士的敏銳洞察力和學術前瞻性。”當時的籌備組組長、首任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在2018年出版的《數字貨幣初探》一書中如此寫道。
據當時的初期參與人士對記者回憶,當時主管央行科技工作的副行長範一飛也很重視數字貨幣的研究工作,推動數字貨幣研究所的籌備、落地以及掛牌等方面都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關鍵性節點在2016年初。“這是央行第一次正式對外發聲,披露央行在進行數字貨幣研究。”接近數字貨幣研究所人士指出。
據公開資訊顯示,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據當時的會議記錄顯示,來自人民銀行、花旗銀行和德勤公司的數字貨幣研究專家分別就數字貨幣發行的總體框架、貨幣演進中的國家數字貨幣、國家發行的加密貨幣等專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當時的研究內容也從會議資訊中尋得一些蹤跡。會議稱,人民銀行從2014年起就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並於2015年初進一步充實力量,對數字貨幣發行和業務執行框架、數字貨幣的關鍵技術、數字貨幣發行流通環境、數字貨幣面臨的法律問題、數字貨幣對經濟金融體系的影響、法定數字貨幣與私人發行數字貨幣的關係、國際上數字貨幣的發行經驗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當時的會議指出。
52項專利
數字貨幣研究所尚未正式掛牌,央行的數字貨幣研究工作已經小有成就。據2016年9月出版的《中國金融》雜誌,時任央行科技司副司長兼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籌備組組長姚前、貨幣政策司副司長溫信祥、金融市場司巡視員兼票據交易平臺籌備組組長徐忠、貨幣金銀局副局長熊俊等人,就各自負責的領域,在該雜誌上發表了對數字貨幣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並構建法定數字貨幣的技術體系、標準體系和發行流通體系。”
在數字貨幣研究小組工作突飛猛進之時,數字貨幣研究所也在醞釀成型。接近該研究所人士告訴記者,在2016年,當時的主要負責人向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申請了名額和編制;到了2016年底,研究所的“三定”方案基本確立,數字貨幣的研究團隊從專案組正式成為央行旗下的研究機構,為事業單位編制。
2017年上半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悄然”對外掛牌。“當時央行的數字貨幣研究所走得挺超前的,甚至行裡有些人不是很理解。”據上述接近該研究所的人士回憶。“成立伊始,在資金、人才方面有點像‘創業’公司。”
這段時間也是研究所發展的重要時期,該人士稱,當時研究所在姚前等人的帶領下,申請了多項專利;尤其是人員配備上,從初成立時期的10幾個人,逐漸增加到30多個,以技術型人員為主;當時也有部分商業銀行的人員參與。
從專利申請時間可以看出,中國央行在法定數字貨幣領域的研發工作進度。據啟信寶顯示,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有52項專利。專利申請集中於三個時間點:2017年6月26日提交了35項相關專利申請;2017年12月28日提交了13項相關專利申請;2018年3月26日提交了4項相關專利申請。其中,涉及數字貨幣錢包相關應用的專利數量達21項。
在此過程中,另外一項重要進展是央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測試成功,以及中國人民銀行法定數字貨幣原型系統研究成功。
2016年7月,央行啟動了基於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原型研發工作,決定使用數字票據交易平臺作為法定數字貨幣的試點應用場景,並藉助數字票據交易平臺驗證區塊鏈技術。
“當時想把票據交易當成一個交易場景來測試,配合央行數字貨幣測試的機構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杭州銀行等五家金融機構。”有參與當時票據交易的人士稱,在2017年初,央行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測試成功。
數字票據基於區塊鏈全生命週期的登記流轉和數字貨幣票款兌付(DVP)結算功能已經初步實現,從而驗證了數字貨幣在數字票據場景應用中的可行性。
在姚前2016年9月發表在《中國金融》中的文章中,也可看出當時團隊對此平臺的考量——“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也應該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穩步推進,可以選擇一兩個封閉的應用場景(如票據市場等),先行開展推廣,觀察其使用效果,逐步積累經驗,隨時改進和完善,待成熟後再推向全國。”
除了數字貨幣研究所,央行系統內成立了另一家研究機構。2017年9月中旬,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在杭州成立了區塊鏈研究院。資料顯示,中鈔區塊鏈研究院註冊地在杭州,主要跟蹤研究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技術與應用。該研究院隸屬於中鈔集團核心企業之一的中鈔信用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據悉,該研究機構參與了票據交易平臺的研發。
另外一項重要成果,是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原型系統(簡稱原型系統)。據姚前2018年5月發表在《軟體學報》上的文章——《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原型系統實驗研究》指出,原形系統探索了二元模式下法定數字貨幣發行、轉移、回籠閉環流程等步驟流程。“在姚前等人的帶領下,央行在數字貨幣領域的研究、技術開發、框架設計等方面都做得不錯,在國際上也算比較超前。”上述人士說道。當時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區塊鏈技術,但是在當時的圍繞區塊鏈技術衍生的“炒幣”、“ICO幣”等環境下,進行得也比較艱難。
穆長春表示,“從2014年到現在,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研究已經進行了五年,從去年開始,數字貨幣研究所的相關人員就已經是996了,做相關係統開發。”“穆長春出任數字研究所所長後,比較高效地推動後續工作開展。”接近研究所人士告訴記者。
DC/EP如何影響現有支付體系
2018年3月9日,周小川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上,談到數字貨幣時表示,2017年,人民銀行組織了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的研究專案,經過國務院正式批准,目前在組織大進。當時的動作是和業界共同組織分散式研發,依靠和市場共同合作的方式來研發數字貨幣。
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周小川首次公開了央行數字貨幣的名稱——DC/EP。
“目前全球對數字貨幣的研究中,中國是走在前列的。”2018年4月,當時剛剛履新中國央行行長的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表示,中國正對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以及金融科技進行研究,來探討如何以最好的形式服務實體經濟,並且要安全發展這些技術,來避免可能的負面影響。
今年9月24日,易綱表示,央行計劃把央行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工具結合起來。但央行對於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沒有時間表”,並稱“還會有一系列的研究、測試、試點、評估和風險防範”。
近期,關於央行數字貨幣及研究所的關注熱度不減。數字貨幣研究所分別在11月4日與華為公司關於金融科技研究的合作備忘錄簽署;11月6日與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旗下附屬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央行數字貨幣更多是為本國考慮,可能更加註重於批發,在央行之間、在第三方支付者之間批發、清算環節提供數字貨幣,理論上央行數字貨幣也可以為零售服務,但由於會對現有金融體系帶來很大沖擊,因此大家非常謹慎。”近日,周小川在財新峰會公開演講中指出。
對於央行推出數字貨幣的時間預計上,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李萌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預計央行會在2020年上半年之前推出DC/EP。從短期看,DC/EP重點將放在強化支付功能、拓展場景覆蓋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對M0的替代,但初期發行量較小,不會形成系統性影響。
“從現有的央行公開表述來看,法定數字貨幣是對流動中現金的替代。我認為,除非在跨境支付中讓使用者有很大的便利,免受匯率、手續費等因素困擾,否則,在使用者體驗上跟我們日常已經使用的電子支付應該沒有太大區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博士生導師、數字金融資產研究中心主任羅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
如何影響現在的支付體系?李萌認為,從中期看,將出現“去賬戶”或“輕賬戶”趨勢,現有依託於寡頭賬戶APP的“贏者通吃”的第三方支付市場競爭業態面臨打破;同時,現金交易的反洗錢管理將得到加強。從長期看,DC/EP推出對增強人民幣競爭力、包括國際影響力有一定幫助。
對於跨境流通,周小川認為,“無論是數字貨幣還是電子支付,如果是做跨境匯款、跨境投資、貿易結算業務,就不是哪一家央行可以負責的,而是需要一個聯合機制。不同層次的問題進展不同,未來可能的設想也不一樣,需要的組織協調機制或可能涉及到的監管也是不一樣的。”“我本人始終感覺,跨境匯款的不便利主要還不是技術選擇、技術系統上的障礙,而主要是政策和體制上的障礙。”周小川指出,因為有的國家可能對外匯有管理,有的國家對匯出有障礙、有的國家對匯入有障礙,匯入以後對兌換也可能有障礙;另外,一旦涉及到兌換,就涉及到全球匯率體制的協調問題。
這是全球央行特別是涉及到主要貨幣發行的央行應當如何建立協作機制的問題,也是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如何建設的問題。目前的現有組織,無論是IMF、BIS還是G20,在貨幣政策協調和金融基礎設施方面仍舊是很不充分的。周小川稱,目前還只是開頭,今後還會有很長一段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