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 cointelegraph 原文作者|António Madeira
譯者 |Moni
出品|Odaily星球日報(ID:o-daily)
或許從今天起,沒有人會把比特幣看做是能夠避險的“數字黃金”了。
本文撰寫時,根據 CoinMarketCap 資料顯示,比特幣價格為 5182.97 美元,24 小時跌幅高達 31.43%。
儘管中央銀行對去中心化分類賬技術表現出了濃厚興趣,但由於高波動性,傳統金融系統仍然不信任加密貨幣。
本月初,即將出任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行長的安德魯·貝利(Andrew Bailey)在出席英國國會國庫選擇委員會聽證會時就表示:“如果你想購買比特幣,請準備好賠光所有錢……比特幣沒有內在價值。”
可即便如此,各國央行並沒有放棄探索數字貨幣,比如委內瑞拉很早就推出了國家數字貨幣“石油幣”(當然,石油幣自身問題頗多)。然而,央行數字貨幣的中心化問題也引起了加密社羣的關注,就目前而言,分散式分類賬技術要麼被嚴重低估,要麼被看做對當前法定貨幣系統的威脅。雖然加密貨幣已經在金融領域裡建立了一些地位,但依然需要作出更多努力才能讓更多人看到該技術的應用潛力。
傳統金融與加密貨幣之間的“糾葛”
儘管傳統金融世界已經認識到區塊鏈技術背後的巨大潛力,但考慮到去中心化、匿名或假名等一系列風險,有些加密貨幣並不能合法地獲得認可。
與此同時,比特幣仍然會與犯罪活動、高度波動、以及市場操縱等問題聯絡在一起,而且也因為缺乏監管而飽受批評。簡單來說,目前比特幣依然被看做是一種“泡沫”,而且已經“死過”多次,從這個角度來看,市場對於這個新興資產並沒有表現出太多信任。
然而一路走來,雖然加密貨幣備受質疑,但其底層技術卻沒有停止進步。最近,一些金融機構已經開始逐漸意識到分散式分類賬的好處,並且正在考慮將其納入到各自業務模組中,比如:
1、道富銀行已經宣佈與雙子星(Gemini)交易所達成合作進行“新數字資產”試點專案;
2、IBM 已經與多家國際銀行達成合作夥伴關係,預計將共同探索發行穩定幣。
機構渴望擁有加密貨幣業務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希望能夠對沖不景氣的經濟,這一動機也刺激了加密貨幣行業的發展。Facebook 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路公司之一,他們試圖推出自己的加密貨幣 Libra,但卻遭到監管機構的阻攔;IBM、沃爾瑪、Visa 和美國銀行現在都擁有數十項區塊鏈專利,但尚未開展任何有意義的技術部署專案。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加密貨幣一直嘗試叩開傳統金融市場的大門,但時至今日,這扇大門仍然緊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每次拒絕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BTC ETF)之後,大多數傳統金融機構都會鬆一口氣——不過,監管機構內部正在發生改變,比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專員、“加密老乾媽” Hester Peirce 就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拒絕 Wilshire Phoenix 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申請提出了批評。
必須承認,加密貨幣已經對金融現狀構成威脅
對於有些人來說,加密貨幣是一種出路,也是一種能夠在傳統金融系統之外持有價值、交易價值的手段。雖然有少數國家選擇接受加密貨幣,但並非所有國家都對加密貨幣友好,絕大多數政府都選擇了對加密貨幣實施限制或徹底禁止,包括 2019 年中國人民銀行對國內加密貨幣交易所進行的全面禁令。
事實上,監管舉措並不是壞事,加密貨幣市場出現的鉅額騙局層出不窮,許多初始代幣發行(ICO)專案也不符合證券法要求。不過,從傳統金融市場一直嘗試阻止人們使用加密貨幣這一點上至少能看出一點:這一新興技術已經開始威脅到現狀了!
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代表喬恩·庫利夫(Jon Cunliffe)最近表達了對穩定幣的擔憂,他支援採用穩定幣的社交媒體平臺(比如 Facebook)可能會導致使用者把錢從銀行賬戶裡拿走,然後存放在穩定幣錢包裡,他解釋說:“加密經濟的興起也許會削弱銀行信貸發行,甚至可能導致銀行信貸業務徹底消亡。”
從 Jon Cunliffe 的言論中,我們似乎明白了為什麼金融監管機構要對 Libra 採取強硬措施。如果 Libra 啟動並推廣給全體 Facebook 使用者,在使跨境支付更快更便宜的同時,無疑會大力推動加密貨幣採用程序,同時也有助於數以百萬計的沒有銀行賬戶的個人實現金融包容性——而且金融包容性問題,恰恰就是國際清算銀行在其報告中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不可否認,去中心化金融已逐漸開始威脅所有傳統金融服務提供商,它允許個人更透明地獲取借款、貸款和其他金融服務。去中心化金融更是顯示出巨大的增長潛力,最近其鎖倉總價值已經突破 10 億美元,還為提升金融服務創新、金融普惠、以及金融服務透明度做出了貢獻。
央行數字貨幣:到底有沒有用?
央行數字貨幣已經成為當前加密行業裡討論最熱烈的話題之一,根據“央行的央行”國際清算銀行最近釋出的一項季度研報顯示,全球至少有17個國家政府正在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潛在用途。2020年初,剛剛就任歐洲央行行長的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就公開表示,歐洲央行願意積極參與央行數字貨幣的開發,以滿足市場對更快速、更便宜的跨境支付需求。
但是國際清算銀行在其報告中還指出,目前正在進行的一些央行數字貨幣專案中,跨境支付似乎都不是優先事項,而且央行數字貨幣似乎也不會解決過渡賬戶無法使用的問題。事實上,跨境支付和過渡賬戶一直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亟待解決的兩個金融問題,雖然這些問題通常會獲得中央銀行的協助,但其實也是由中央銀行引起,而加密貨幣已經成為如今擺脫通貨膨脹和經濟不穩定的一種方式。
對於中央銀行而言,他們在數字貨幣上的努力可能忽視了區塊鏈技術的真正價值,即去中心化、不可變性、以及透明性。不過,中心化支付系統也有自己的優勢,鑑於其交易處理方式和註冊方式,中心化支付系統通常比加密貨幣交易速度更快,也更具擴充套件性。正如國際清算銀行所指出的:“相比於傳統支付架構,需要執行共識機制的分散式分類賬技術很容易出現交易吞吐量較低的問題,而這也是該技術無法被直接用於央行數字貨幣的主要原因。除非在一些非常小的行政管轄區,否則當前分散式分類賬技術不能直接用於央行數字貨幣。”
實際上,一些央行數字貨幣專案探索了許多不同型別的體系架構,但中心化模式肯定與比特幣和加密貨幣核心價值——去中心化和不變性——背道而馳。如果按照定義的話,中央銀行將會是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和贖回的唯一管理方。MintBit 首席區塊鏈策略師 Arwen Smit 在倫敦區塊鏈周活動時表示:“央行數字貨幣非常有可能成為政府控制加密貨幣的工具,這些絕對是中央銀行正在研究數字貨幣的部分原因,他們可能會採取兩種管理方式:第一,完全由政府控制;第二,使法定貨幣政策與加密貨幣政策保持一致,並給這些全新的隱私貨幣形式賦予合法性。”
Arwen Smit 認為,建立一個全新數字貨幣意味著要在該特定貨幣中嵌入價值體系和隱私要素,同時每個使用或接觸這種貨幣的人都需要“自動”接受這些要素。需要說明的是,目前正在探索的分散式分類賬技術其實只是央行數字貨幣開發的一種選擇,央行數字貨幣還可以利用其他技術,包括區塊鏈技術或與區塊鏈密切相關的技術,但基本上不會使用去中心化技術來處理和驗證交易——也就是說,央行數字貨幣絕對不會提供與加密貨幣相似的抵制審查和匿名功能。
國際清算銀行在其報告中也有類似觀點:“總的來說,央行數字貨幣需要仔細權衡使用分散式分類賬技術的成本和收益。從本質上來看,這項技術其實是把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債權調整許可權外包給了外部驗證人,這意味著你需要非常信任數字貨幣網路,甚至要信任它比中央銀行系統更可靠,但現階段很多對分散式分類賬技術概念證明的評估大多是負面的。”
傳統金融和加密貨幣之間的間隙縮小了嗎?
儘管存在各種愛恨交織的關係,但加密貨幣和傳統金融之間的差距已經縮小。另一方面,監管機構似乎也在進行“自我改進”,希望能夠追上新技術發展的步伐,而受監管的金融工具和創新去中心化金融解決方案的推出,更是引起了眾多機構投資者的關注。
如今,通證化(Tokenization)也已成為金融界的流行詞彙,因為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尋求區塊鏈技術來通證化其證券。在這種創新模式下,企業不僅可以最佳化清算和結算流程,每年甚至能降低交易處理上約 170-270 億美元的成本。目前絕大多數通證化證券都是在私有鏈上發行,這些系統中心化程度低於當前標準,同時也符合監管法規要求。
事實上,銀行機構已經開始在去中心化區塊鏈上發行證券型通證了,比如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就在以太坊區塊鏈上推出了第一個擔保債券。中央銀行和私人銀行也在探索使用通證進行支付和證券結算,比如摩根大通就發行了穩定幣 JPM Coin,Finality International 也推出實用型結算代幣。
去中心化穩定幣成為了傳統金融和加密貨幣兩個世界之間的橋樑,也為加密技術提供了更易於識別的入口,讓使用者在使用創新技術的同時避免受到加密貨幣波動性的影響。由於替代性銀行應用程式使加密支付和轉賬變得更加直觀,同時還提供諸如貸款和儲蓄賬戶之類的銀行服務,如今加密貨幣的使用也變得越來越容易。
然而,加密貨幣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我們當前傳統金融系統規模相比,加密貨幣只是滄海一粟。根據美國聖路易斯聯邦聯儲銀行的資料顯示,比特幣市值僅為美元市值的 4.3%。此外,與整個傳統投資市場相比,加密貨幣行業規模也很小。
結語
加密貨幣市場波動性的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在本文即將收尾時,CoinMarketCap 資料顯示比特幣價格已經上漲到 5503.12 美元,市值也重回 1000 億美元。
也許很多人開始質疑比特幣的“數字黃金”屬性,認為這次比特幣伴隨著金融市場的暴跌而暴跌,與傳統行業的關聯度越來越高。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加密貨幣與傳統市場相關性越高,不是恰恰說明越來越多傳統機構投資者開始在自己的投資組合里加入數字資產嗎?
或許從長遠來看,這未嘗不是件好事。原創文章,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道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規轉載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