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本聰發表的比特幣白皮書將區塊鏈技術引入到大眾視野中。從那時起,許多開發商和組織便開始了該技術的實驗工作,並將他們自己的區塊鏈運用到各種不同的專案中。這些專案包括點對點支付,不動產,醫療以及航空業等。
根據評估和管理許可權(或者是讀寫許可權),區塊鏈可被劃分為三種主要型別:公有鏈,私有鏈,以及聯盟鏈。
公有鏈
在公有鏈中,任何人都能隨時加入或離開該網路,這就是說任何個體都可以訪問資訊,上傳和接收交易並能夠參與到交易驗證過程當中。每一個公鏈上的節點都擁有同樣的傳輸功率,這就是公有鏈非常安全的原因。
如果所有的網路節點都能就交易的有效性達成共識,那麼交易就能被確認或新增到區塊鏈中。而根據協議,交易其實很費時費力。因為只有在前一筆交易被完全確認以及同步到網路中的所有節點之後,下一筆交易才能進行。每一筆已經被確認的交易可以隨時讓任何人審查。雖然交易是公開的,但每一個節點或地址的身份都是匿名的。
公有鏈的潛在協議和軟體通常都是開放原始碼的,因此任何人都能參與到它的開發當中,或者創造一個修改版的副本(一個分叉)。
比特幣是公有鏈網路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它是一個點對點的分散式系統,並被認為是完全去中心化的,意思就是在比特幣網路中沒有中央集權的控制。
私有鏈
在私有鏈中,想要加入到網路中則非常困難。只有被批准的個體才能訪問資料,創造新的交易以及參與到驗證交易的過程中。
私有鏈的規模更小,且是高度中心化的,它的共識達成的過程由值得信賴的各方所管理。由於其較小的規模,私有鏈通常都比公有鏈更高效,並可以讓交易更快速地完成。另一方面,作為一個高度中心化的網路,私有鏈更容易受到網路攻擊以及技術上的故障所帶來的問題。
例如,一個私有鏈可以被一家公司用於資料庫管理或者創造一個不需要去中心化和公開的投票系統。
聯盟鏈
聯盟鏈是屬於部分公有,部分私有的鏈,它通常是被一家公司或組織的領導層所操控。在聯盟鏈中,共識過程由預先被挑選的一組節點完成,其他節點可被允許創造新的交易。讀取區塊鏈的許可權可以是公開的,抑或是隻限於網路中的參與者。
換句話說,聯盟鏈是定製化的,且其協議規則由背後的組織所決定。大多數情況下,聯盟鏈被運用於銀行領域,並能提供高度的可擴充套件性以及更好地保障交易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