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位元大陸和“澳本聰”圍繞BCH的分叉,正打著一場算力大戰。提供算力的是礦機,而用礦機挖礦的當然就是“礦工”了。可以說,這場算力大戰,誰能夠得到更多礦工的支援,誰能夠最後把礦工吸引到自己挖的那條鏈上去,誰就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礦工舉足輕重。本期BB財經【人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礦工的傳奇。
一、什麼是礦工?
“挖礦”是個比喻,我們都知道比特幣採用了PoW共識機制,要驗證區塊就要靠雜湊計算,也就是按照既定的演算法不斷地“碰撞”,得出正解,這個驗證過程就是挖礦。而給與完成這個過程的獎勵,就是比特幣。以太坊、萊特幣等的挖礦原理,本質上也是一樣的。
挖礦既然是計算,自然就需要能夠進行高速計算的機器,早期比特幣容易挖的時候,靠著個人電腦的CPU就能夠輕易地挖到。2010年左右,人們發現用GPU挖礦更加高效,就慢慢放棄CPU挖礦了。後來,又有了FGPA(現場可程式設計門陣列)挖礦。
2013年,ASIC挖礦誕生,把SHA256演算法直接固化到挖礦專用晶片上,引發了算力的一次巨大飛躍。自此,專門用於比特幣挖礦的計算機誕生。
此後,又發展出了像迅雷的“玩客雲”那樣的硬體挖礦,以及Fcoin的“交易即挖礦”等模式,但這與最初的比特幣挖礦已經有所不同。現在提到區塊鏈挖礦,一般還是在說依靠算力,爭奪記賬權的挖礦方式。
而進行比特幣挖礦的人,就是“礦工”。他們的產出,就是比特幣、萊特幣等數字貨幣,而區塊鏈要完成各種記賬任務,就必須依靠礦工不停地在這條鏈上挖,不斷地延長這條鏈。如果礦工都停止挖礦,就相當於這條鏈不再發展了。
早期個人能輕易挖到礦,但是後來加入的人越來越多,挖到礦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小,於是一部分礦工就買來很多臺礦機,建立自己的礦場,集合多臺礦機的算力,來爭奪記賬權。而後又發展出礦池,礦工將礦機算力託管給礦池,均分挖礦收益。
挖礦要考慮成本問題,這個成本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礦機成本。因為生產礦機,位元大陸這樣的礦機生產商成為了區塊鏈業界的“大鱷”,還建立、投資了礦池,號為“礦霸”。
第二個成本就是電力耗費。礦機挖礦就是在進行計算,而不停歇的高速計算,耗能極大。因此,全球的礦工們都在找廉價電力,例如我國西南有豐富的水電,就吸引了很多的礦場入駐,此外我國新疆,還有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歐的芬蘭挪威乃至冰島等,這些地方也有廉價且多餘(運輸電力到外地去成本高昂)的電力。某種程度上,礦工們促進了當地電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所以,就像不是任何地方都能開採煤礦、金屬礦一樣,數字世界的挖礦,一樣是要選地方的。
二、礦工界名人
比特幣發展到現在,將將十年,礦工的組成成分倒是換了幾茬。
第一個比特幣礦工,大名鼎鼎,乃是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臺小型伺服器上挖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在這個區塊上,中本聰寫下了一句頗具意味的話: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這句話是當日英國《泰晤士報》的頭版標題,既是記錄當天的時間,也可以看作是對以銀行為代表的世界金融體系的嘲諷。
第二個有名的礦工,也在比特幣與區塊鏈的歷史上標記了一個重要的日子:Pizza Day。
此人名叫Laszlo Hanyecz,是一位來自佛羅里達州的比特幣早期礦工。2010年5月22日,他用10000枚比特幣買了兩個披薩。這筆交易叩開了比特幣在現實中作為一種支付工具的大門。
那時候,比特幣才發明出來沒兩年,沒多少人關注,一個比特幣價值不到五美分,Laszlo一天就可以挖到數以千記的比特幣。但是比特幣那時在人們眼中一文不值,它是作為一種點對點支付工具設計出來的,卻根本沒人接受它。於是Laszlo 想在“在網上尋找一個願意跟他用比特幣交換食物的小夥伴”,2010年5月18日,Laszlo首次在BitTalk論壇上發出了交易請求,說他願意用挖礦所得的1萬枚比特幣購買兩個披薩。在當時,這10000枚比特幣價值41美元。
終於,在5月22日,他成功了:居住在距離弗羅裡達州1900公里以外的加州西海岸聖克魯斯附近的jercos在聊天室與Hanyecz取得了聯絡,二者進行了這筆交易。
自那天起,比特幣被視為具有了在現實世界的支付工具作用,向著“貨幣”正式邁進了一大步。
像Laszlo這樣的早期礦工,基本都是geek,是比特幣愛好者。在2011年後,進入挖礦行業成為礦工的人越來越多,這兩年活躍的幣圈大佬,很多就是那個時期入場的礦工,他們可以說是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比較有名的,有火星人許子敬、徐明星、長鋏,以及V神、BM等等。
某種程度上,他們都可以說是礦工中的傳奇,也都在挖礦中積累起了後來的資本。
在這些礦工中,尤其值得一說的,還有一個強大的群體——“中國礦工”。
在2017年中國政府打擊ICO之前,中國礦工的算力一度佔據比特幣全網的90%以上:中國西南的水電、內蒙古的風電,都廉價而且過剩,這讓有先見之明的中國人看到了商機,建立了幾個大礦池,包括Antpool、F2Pool、BTCChina、BW、Huobi等等。憑藉著強大的算力,中國礦工與比特幣核心開發組曾經就比特幣的擴容方案展開過長達兩年的鬥爭。
可以說,中國能夠在區塊鏈與數字貨幣領域擁有如今的話語權,沒有落在別國的後面,背後就是中國礦工在支撐和推動。
九四之後,曾經有傳言中國政府要求各地將水電站等附近的礦場遷出,但是中國礦工的能量至今仍然不可小覷,最近的BCH分叉大戰,位元大陸後面,重要的支援力量就是中國礦工。
三、全民挖礦時代:我是一名礦工
數字貨幣挖礦不同於挖煤,需要深入地底冒著危險幹活,它的風險在於挖礦收益抵不過成本。幣價處於低谷,意味著買礦機收回成本的週期要大幅延長,每天挖礦所得換算成人民幣,收益也會大幅降低。而電價的花費,可是一直都很高昂。
但是曾經,礦工們可是靠挖礦賺了大錢,數字貨幣產業鏈上,挖礦已經算是一個有比較穩定收益的方向了。而且,買來了礦機,不挖放著那就是浪費啊。
再加上像玩客雲這樣的小硬體也能用來“挖礦”,還有Fcoin喊出的“交易即挖礦”模式,雖然其核心與真正的挖礦大不相同,但是仍然具有魔力,一時間,似乎人人都想去“挖礦”。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些奇葩,比如前段時間被媒體披露出來的中學校長副校長薅社會主義羊毛,用學校電力驅動礦機挖礦的事件。
而作為一名普通的礦工,如今能做的事和早期礦工相比也大不相同。還是拿這次BCH分叉來說,位元大陸下面的比特幣礦池,將算力切換到BCH ABC挖礦上來,可能並不需要徵求礦工的意見。雖然礦工會獲得補貼,但是算力的挪用,在位元大陸這樣的巨無霸面前,根本就不費吹灰之力。如今的礦工,已經過了單打獨鬥能有勝算的階段了。
神話傳說中,在創世期,有一個黃金時代,英雄輩出,成神成魔都大有機會。神話消逝,黑鐵時代到來,舉目已皆是凡人,在追著逝去的神。
礦工不再傳奇,有資本撐腰的礦池號令天下,要不,就是像那位偷電的校長,成為一位礦工界的逗比。
文章來源:BB財經www.bbcaijing.cn,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