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到底是什麼
最近,IBO概念逐漸呈蔓延之勢。IBO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ICO相信大家是知道的。不過啊,看當下的政策和環境,ICO怕是要涼涼了。想想上個月以太坊的暴跌,很大原因在於大戶的恐慌砸盤,痛定思痛,ICO的弊端可見一斑。另外,ICO是一個區塊鏈專案首次發行Token時募集比特幣、以太坊的行為,那專案方募集到一定數量的Token,屯夠了錢,分分鐘跑路也是管不住的!
管住募集來的Token
這時,IBO的概念就提出來了。IBO的全稱是Initial Bancor Offering,它的“玄機”就在於這個“Bancor”。簡單來講,Bancor是一個協議,類似繳納準備金,只不過,這個“準備金”是Token,要有流通市值,繳納之後便鎖定在Bancor協議裡。也就是說,如果專案方要發Token,必須按照固定的比例,抵押一定價值的另一種Token 作為準備金,然後透過合約,去實現Token的發行和流通,而不再是透過人或任何機構;而之前眾籌到的資金鎖在了Bancor協議裡,可以接受大家的監督。
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
Bancor不是一個新概念。這個概念,早在二戰之後便被提出來了,英國經濟學家凱恩希望能夠發行一種名叫“Bancor”的貨幣,在他的設定裡,Bancor貨幣錨定是黃金,充當黃金的等價物。但是在當時,美國擔心如果真的發行了Banor貨幣,會衝擊到美元的地位,就去加以抵制,Bancor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可是Bancor的精神一直在悄悄地流傳著,一個以色列團隊將Bancor引入到了區塊鏈領域,把錨定黃金變成了錨定以太坊,用以太坊去充當保證金。
Bancor計算方案
Bancor 公式透過在智慧Token的值和它的聯結器餘額之間維持一個固定比率來實現這一點。在《Bancor白皮書》的設定中,Bancor 定價演算法的關鍵,在於 CW、聯結器Token餘額、以及智慧Token結餘供應量。
具體公式如下(選自Bancor白皮書):
智慧Token:是Bancor 協議的核心。智慧Token的操作和常規Token無異,它遵循以太坊區塊鏈上使用的ERC20 Token標準,但是其中也包含額外的邏輯,這使得使用者總是能夠透過自己的智慧合約直接購買和銷售這些智慧Token,價格根據供求關係以演算法進行調整。智慧Token具有內建的流動性機制,確保它們可以持續地與其他Token進行兌換。
智慧Token的總價值:即它的市值,表示的是以當前價格出售所有Token(全部智慧Token供應量)所能獲得的金額。智慧Token的價格按照聯結器的Token計價(例如,BNT 的價格以ETH 計價,ETH 是其聯結器的Token)。
CW:全稱為“聯結器權重”,表示智慧Token的總價值(供應量×單價)和對應聯結器的餘額價值之間的固定比率。智慧Token的建立者為每個聯結器指定所需的比率。CW表達為介於0% 與100% 之間一個百分數。
在任何給定的時間,每個聯結器總是精準地記錄著它的聯結器Token餘額以及當前的智慧Token的供應量,所以它只需要知道CW 就可以在聯結器餘額變化時以及其Token供應量變化時持續計算出正確的智慧Token價格。
首秀:EOS的側鏈專案
要不是ICO的弊端實在太多,IBO恐怕一直難見天日。IBO的首次應用是在EOS的側鏈專案——FIBOS。也許是因為IBO這個新概念,FIBOS在八月底主網上線之後的短短一週時間,就募集到85萬個EOS,可以說是新星閃耀、備受關注!甚至有人說,IBO的出現將帶動EOS大漲,進而觸發下一輪牛市,不過,筆者覺得實在是有些誇大其詞了。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EOS的創新能力。EOS一直是對標以太坊的,或者說,一直在對標以太坊去做一些“修修補補”,從而形成一種更加完善的系統。正如早些時候,EOS為了避免以太坊形成大戶專權,而推出“超級節點”這個概念一樣,只不過這次,在於修補ICO。
弊端:專案方易成為絕對主宰
凡是都是由兩面性的,IBO自然也有自己的弊端,在IBO的遊戲裡,一不小心,專案方就會變成絕對主導者。目前,因為IBO還不太成熟,絕大部分的IBO合約是由專案方自己發起的,如果“Bancor”合約專案方自己寫的,合約賬戶在專案方手中,專案方也是可以隨時選擇轉賬跑路的。
結語
“區塊鏈專案亂象”已經引起了圈內外人士的警惕,畢竟玩法都是大同小異,不用說親歷被騙被割,就是多看看新聞,差不多也能“窺一斑而知全豹”,投資者已變得冷靜。所以,在筆者看來,能夠觸發下一輪熊市的,必將是一個實實在在能夠讓人感受到“區塊鏈”優勢的應用,也就是我們說的DAPP,你可以透過這款DAPP去保護個人隱私、實現快速轉賬、獲得Token獎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