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能否僅作為支付方式長存?

買賣虛擬貨幣

支付方式還是數字化價值儲存?關於比特幣主要是價值儲存還是支付方式的爭論從一開始就一直存在。儘管個人完全有自由把比特幣僅僅用於支付而不做其他目的,但說到底,還是要有人對持有比特幣有需求。因為,如果沒有任何人願意持有,那麼比特幣的價值就無法維持。

相同的道理,那些只為交換媒介目的而設計、不考慮稀缺性的加密貨幣從長期來看都是不可持續的。這類數字貨幣一般採用某種通貨膨脹,或者不確定性的貨幣政策,這兩種政策都無法吸引潛在的持有者。

還有其他一些原因阻止“僅作為交換媒介的加密貨幣”長期流行。首先,用一種資產作為儲存價值並用另一資產來實現支付的想法否定了貨幣的基本概念。如果貨幣是一種實現交易的中間商品,那麼為什麼要引入第二種中間商品(即僅作為交換媒介的加密貨幣)來增加交易摩擦呢?

用單個資產來儲存和轉移價值而不是用兩種資產(一種用於價值儲存,另一種用於支付)是否更明智?一種全新的資產存在價格發現和流動性障礙、匯率波動以及初期網路效應問題,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更高的總體交易成本。雖然某個加密貨幣可能表現出低交費用和高容量,但僅降低狹義上的交易成本無法維持一個貨幣的長期價值。

為了進一步說明,讓我們回顧一下國際支付的案例。假設比特幣是跨境轉賬的首選交換媒介,但匯款人和收款人只是把它作為一種工具貨幣,並不想保留它為現金餘額,那麼就必須有其他人介入並願意保留它。這些人之所以會扮演這個角色,是因為他們認為比特幣是好的(至少是潛在的)價值儲存。

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價值主張(比特幣是好的價值儲存),那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持有呢?其他人最終會需要它作為橋樑貨幣嗎?會有人冒險持有一個資產只因為未來某天有第三方想短暫使用它跨全球轉移價值嗎?為什麼有人要冒險持有這種資產,而不去使用不需要其他貨幣的支付系統?

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說XRP(瑞波幣)本質上是荒謬的。它顛倒了為什麼需要某個商品並希望持有其作為現金餘額的經濟學原理。Ripple預期它的代幣會僅僅因為可以用作國際轉賬工具而有持有需求,這其實是一種因果顛倒。比特幣可以用作國際轉賬的工具,是因為它是一種可以持有的有價值的資產。

這一切都表明,如果比特幣要獲得關注和採用率,那麼它就必須以價值儲存的形式脫穎而出,而不僅僅是支付機制、工具貨幣或暫時性的交換媒介(在這裡可以狹義地理解為一種用於交易的商品,但個人持有它的時間不會超過特定交易所需要的時間)。就是說,任何與比特幣競爭的其他加密貨幣只有在價值儲存方面擊敗它才會成功,而不是支付網路。

技術人員,如Multicoin Capital的執行合夥人Kyle Samani,有偏見的認為比特幣最大化價值儲存效用是不必要的。其他功能或“效用”更為重要,薩瑪尼對此提出了“效用假說”(“utility hypothesis“)。我並沒有貶低這些功能,但我認為將這些功能程式設計為一種新的加密貨幣,而不是融入到一種更具流動性或已確立的貨幣之上是沒有意義的。同樣,如果與價值儲存設計分離,那麼僅這些效用不太可能賦予加密貨幣長期價值。

同樣,OpenBazaar的開發者和BCH的支持者Chris Pacia建議:“比特幣的主要創新是點對點價值轉移,而不是'有限的供應'。”儘管這一說法有道理,但卻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這個價值轉移中的”價值“來源是什麼?從本質上講,比特幣只是一個點對點的UTXO傳輸系統。價值不在協議之內,而是主觀地存在於每個個體中,有限的供應量是等式的組成部分。沒有稀缺性,就沒有價值可轉移,比特幣可能一開始都無法生存下來。因此,你不能將它們彼此分開。

Chris質疑比特幣是“健全的基礎貨幣”的觀點。他認為,比特幣因為手續費高而無法進行鏈上交易,而第二層支付網路將“很容易控制和操縱”,這將導致中本聰發明像金本位制一樣失敗。“我想要的是一個可以抵抗審查制度和不受監管的貨幣。” 他補充說:“以數字形式重新驗證失敗的金本位制實驗不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這個說法也有一些道理。但是,他似乎再次忽略了重要的區別。黃金標準並非僅僅因為“腐敗的中間人”而失敗。實際上,正是因為它是健全的貨幣,併成為實施通貨膨脹政策的障礙,才會從貨幣秩序中被踢出。各國政府能夠做到這一壯舉,是因為黃金不能抵抗審查制度。這就是區別所在:比特幣不僅是健全貨幣,而且是不可審查的數字化健全貨幣。

那麼,比特幣現金是什麼或將會是什麼?這不是一個反問。考慮到比特幣現金支持者厭惡交易費,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求助於通貨膨脹來激勵礦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像Chris這樣的比特幣現金支持者為了避免數字形式的新金本位制,可能最終會採用跟央行相同的通貨膨脹標準,只是這次是數字形式。

總之,我認為健全的貨幣是先決條件,私人生產的貨幣必須健全才能成功,而健全的貨幣必然會戰勝不那麼健全或通貨膨脹的法幣。

比特幣有可能主要用於交易嗎?

如果比特幣永遠不可能主要用作交換媒介會如何?如果它成為很少在日常交易中使用的價值儲存會如何?如果流動性增長和在交易中得到更廣泛的接受需要更長的時間會如何?另外,如果政府對日常商業使用施加嚴格的限制會如何?比特幣還能保留任何作用嗎?

這些是重要的問題,值得認真考慮。取決於個人對比特幣的看法,答案可能會很不同。

如果你像比特幣現金支持者一樣主要將比特幣視為交換媒介(例如支付機制),那麼將來如果不能在交易所中使用,它可能就會變得沒有用處。有趣的是,這種觀點類似於幾年前一些奧地利經濟學家對比特幣提出的批評,他們認為,如果不是貨幣,那麼它就毫無價值。經濟學家Peter Šurda稱這種評論為“貨幣或廢物謬論”。對於比特幣現金支持者而言,唯一的區別是時間框架:如果將來比特幣不用作交換媒介,那麼它將毫無價值。比特幣要麼變成貨幣(即一般的交換媒介),要麼毫無意義。

另一方面,如果你認同價值儲存理論,那麼你會意識到純數字資產本身就具有效用。數字稀缺性的概念是強大而具有開創性的。即使比特幣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獲得流動性並且不主要用於交易,它僅作為數字化版本的黃金仍然非常有用。

不可否認,實用的價值儲存的前提是它可以被轉移而不會產生高昂的成本或不合理的延遲。但是,它不需要即時的付款確認或極其低廉的交易費用。然而,它確實需要安全的轉賬和付款最終確定性。

因此,就像今天的黃金一樣,比特幣可以作為價值儲存存在。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比狂熱愛好者預期的來得久,可能是幾十年。當然,如果它能儘快獲得採用、提高流動性、減少價格波動,從而更多的用作交換媒介,那就更好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信心需要時間積累,並且監管可能會阻礙比特幣作為“貨幣使用”。

Chris Pacia堅決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現在持有黃金的人不是因為黃金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價值儲存。相反,“過多的需求來自投機者,他們在賭黃金在未來某個時候會出現新用例” 。投機者,例如金甲蟲(gold bugs),預期不可避免的貨幣崩潰將使黃金重新成為未來貨幣體系的標準。Pacia聲稱,但如果這些“新用例”無法實現,那麼黃金的需求將進入顯著的下降趨勢。

不可否認,部分金甲蟲的確持有這種投資邏輯。但是,這部分人群遠遠不是黃金的主要需求來源。Pacia似乎忽略了使黃金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資產的其他內在特性。它是有千年歷史的商品,天然稀缺、不可複製,並且被普遍認為是有價值的。黃金不能被超發、偽造或違約。它不是任何人的負債,也沒有交易對手風險。

這些突出的屬性把黃金推到終極資產的地位,全球所有央行都在囤積。說到底,每個國家的貨幣當局都不信任其同行。紙幣是一種政治公約,即使有機構和憲法的保護,央行也不會冒風險讓本國貨幣100%由另外一個國家的紙幣支援,因為其他國家的紙幣也同樣面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壓力。

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過去了53年,然而與1971年相比,官方黃金儲備僅減少了8%。這是對黃金作為價值儲存信心的有力證明。因此,純數字價值儲存是可能存在的,比特幣可以很好的服務於這個用途,即使它只是偶爾用作交換媒介。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