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速遞 | 張曉明: 進入中場的數字文化產業如何突圍

買賣虛擬貨幣

在日前舉行的“數字文化產業邁入新時代—數字文化課題成果釋出會”上,連同《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釋出的,還有該課題下的另一成果《國際數字創意產業前沿趨勢研究報告》。該報告選擇和編譯數字創意產業領域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業態發展,並最終彙集整理為整體產業發展的趨勢,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種公開發表的資訊,綜合探討在未來幾年到幾十年數字創意產業領域可能產生的趨勢變化。

《國際數字創意產業前沿趨勢研究》課題負責人、《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報告》課題組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探討了時下熱議的區塊鏈如何對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以及進入中場的數字文化產業面臨的關鍵問題。

張曉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1

區塊鏈助力數字文化智慧財產權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區塊鏈技術的整合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區塊鏈一時之間成為輿論熱詞,引發了學者、從業者和公眾的廣泛討論。

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資料結構來驗證與儲存資料、利用分佈節點共識演算法生成來生成和更新資料、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資料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指令碼程式碼組成的智慧合約來程式設計和運算元據的一種全新的分散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區塊鏈技術目前主要用於金融領域,但這一技術自從誕生以來,就被認為是能夠極大地促進文化產業尤其是其中的版權保護、交易的發展。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已經開始出現投入應用的企業。

對於數字文化產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張曉明談到:“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在數字化領域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都是一個難題。因為文化內容一旦數字化,對於其複製的概念就產生了變化,即使是簡單的網路下載,也構成了複製,也就涉及了智慧財產權問題。現在很多文化資源都在進行數字化,這種數字化不僅是針對資源整體的,而是經過數字化採集之後,把裡面的要素分解開來。對於分解開的這些要素,怎樣去溯源?怎樣在它的產業開發中,讓文化資源擁有者的權益得到應有的保障?很難用傳統的技術去解決智慧財產權認定問題。”

而區塊鏈因其技術特點,提供瞭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無論如何把文化資源數字化、素材化,所有的素材都能夠被溯源,使得文化資源的產業化能夠被市場端應用方所直接拉動。文化遺產數字化、非遺文創發展是區塊鏈投入使用後最被看好的幾個應用場景之一。以民族傳統的文化符號為例,其使用的人越多,授權的產品越多,擁有這些文化符號或者以這些文化符號作為自身非遺資源的少數民族就能夠得到更多的反哺,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張曉明也強調,區塊鏈的應用現在還處在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一旦區塊鏈正式投入使用,網路的資料量會增大,從而帶來的網路延遲性必須透過5G技術來解決。區塊鏈、大資料和5G技術勢必要融合在一起使用,從而使數字技術得到整體的升級。

2

數字文化產業消費端和生產端的平衡

當下,業界有一個說法叫數字文化產業進入中場。所謂進入中場指的是數字文化產業在消費網際網路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下一步要向產業網際網路轉型。

張曉明認為,我國由於出現了平臺公司和智慧終端,致使消費端的數字化、網路化程度,商業模式、服務能力等方面已經走在全球前列。當下關鍵要把文化消費端和文化資源的生產端、創意端聯結起來,實現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巨大的消費市場拉動傳統文化的內容生產。 

數字文化產業的消費端延伸到生產端,在技術上和業態上已經逐漸出現了可能性。在數字文化領域,消費端實際上已經開始轉向生產。大量傳統的非專業的消費者,已經開始進入到文化內容生產領域。很多文化內容生產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利用智慧化的數字終端從事文化生產和創作,這對國家的文化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現在的問題是消費端自身已經開始大規模轉向生產,但是我們傳統的文化內容生產端的大量專業人群,其數字化能力比較差,傳統文物部門數字化程度不高、數字化服務能力不強,大量的文物資源被存在庫房裡,在博物館的展出率不到3%。”張曉明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全鏈條、全系統的,應該從傳統文化資源端的生產和創作走向文化的多領域消費。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在生產端大力推動數字化工作,這樣能讓生產和消費兩端得到平衡,當消費轉向生產的時候,能夠依託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創作。從消費角度來講,消費者也需要更能夠反映傳統文化的高質量的數字內容產品。

“數字文化產業整體上要把消費和生產這兩端整合在一起,要把傳統的產業從技術到業態再到生產的商業模式,與消費端的引領性技術發展趨勢協調統一起來。在這方面做好了,我們就能夠在文化生產,特別是數字文化內容生產方面,走在全世界的前列。”張曉明談到。

敦煌莫高窟壁畫數字化工作現場

3

利用數字技術盤活傳統文化資源的緊迫性

新興技術在數字文化產業領域的應用領域,無論是5G還是區塊鏈,應用於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和智慧博物館的建設,都是一個明顯的國際化趨勢。張曉明認為,我國當下最重要的是要盤活5000年的傳統文化資源,將其重要性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我國有5400多家公共博物館,館藏的可移動文物1億多件;擁有5000多傢俬人博物館,館藏文物估算要比公共博物館還要多;此外還擁有80萬處的不可移動文物。以上所有文化資源都可以數字化,進而在網路上構建起學習體驗的空間,普及向廣大的、尤其是年輕的人群。這是涉及到一個國家的文化能不能健康有序發展、不出現斷裂的問題。”

新興的數字化技術,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技術手段,而數字化資源的轉化工作,則是一個既迫切又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張曉明以敦煌為例進行說明,敦煌的記錄和保護工作,經過了以樊錦詩為代表的從業者幾十年的努力,而敦煌文化元素的數字化呈現也是到了近年才有一定的進展。除了長期的規劃,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也要與應用生產以及消費端緊密結合,使其真正煥發活力。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