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的POC 真能成?只要還是“公司”搞出來的,就算了吧

買賣虛擬貨幣

140萬個硬碟組成的區塊鏈網路

最早聽到BHD(位元硬碟)的時候是在去年的11月份,當時Dapp已經漸入窘境,人氣開始消散。筆者所在的一個Dapp討論群中,一位經常發言的群友往群裡丟了一連串的訊息,包括網站、白皮書等等,均是關於BHD的介紹。只是彼時幣圈已進入2018年最寒冷的冬季,應者寥寥。

BHD是比特幣網路改造過來的,簡單的理解就是將比特幣經典的POW共識機制修改為POC共識機制。

POW工作量證明機制是比特幣最偉大的發明創造之一。透過POW機制可以公平的從一群礦工中,挑選出一位最幸運的礦工,由他來提交比特幣網路中最新的一個區塊,並獲得豐厚的獎勵。POW的設計機制,使區塊鏈網路形成了“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式,將經濟治理從“人治”變為計算機的自主分配,更公平,更靠譜。

但POW有個一直為人所詬病的“缺點”,那就是礦工們參與到比特幣網路需要不斷的加大算力去窮舉雜湊值,直到找到一個匹配的字串。為了找到這個字串,比特幣網路每年消耗的電力已經相當於芬蘭一個國家一年的耗電量。雖然相較於傳統金融機構維持經濟治理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來說,比特幣網路的這點耗能不足掛齒,但對於不能理解的普通民眾甚至部分政府而言,比特幣挖礦依舊被標榜為“落後產能”。

於是有人提出了POC的共識方式,即Proof of Capacity容量證明機制。POC的運作方式十分討巧,礦工首先對自己的硬碟寫入大量的隨機數,這個過程也叫“P盤”。然後在每一次要挖最新的區塊時,透過“掃盤”的方式遍歷硬碟中的雜湊值,直到找到合適的值。對比工作量證明機制,POW的隨機數是透過算力窮舉出來的,而POC則是在已有的值中尋找,並不參與計算,因此功耗會大大的降低。畢竟在計算機硬體系統中,耗電最大頭的永遠是CPU和GPU,沒有人會在意硬碟那一點點的能耗。

最早發明容量證明機制的開發團隊是2014年的Burst,但這個專案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18年某個匿名團隊推出了BHD這個專案,再經過一些幣圈內老人的推廣,才開始慢慢為人所熟知。目前Burst網路的全網容量在320PB左右,而BHD網路的全網容量為1395PB,差不多相當於140多萬個1T硬碟。

那麼為什麼Burst沒做成的事情,BHD會有機會做成呢?

國外的一名Burst轉BHD的礦工解釋稱,Busrt的經濟模型是有問題的。我們都知道比特幣的減半是每4年完成一次,這就給礦工們留足了足夠的喘息時間,不至於成本都難以收回。足夠的算力保證了比特幣網路能夠從一個小小的極客玩具成長為全球所熟知的區塊鏈網路,而不是在算力增長初期就遭遇大量的51%攻擊,雙重支付等威脅。但Burst不是這樣的,每月減少5%的區塊獎勵使得Burst後來的礦工所獲得的獎勵遠遠小於早期的礦工。簡單算一筆賬,四年為48個月,則0.95的48次方約為0.085。也就是說,四年後參與挖礦的礦工所獲得的區塊獎勵不到4年前礦工所獲得獎勵的十分之一。糟糕的經濟模型設計讓後來者沒有動力參與Burst網路的維護,Burst網路也就難以成長。

BHD改造了Burst的經濟模型,又結合了比特幣、達世幣以及當下流行的POS機制,乍一看有點四不像,邏輯上卻似乎也說得通。

首先,BHD將Burst每月減少5%獎勵的規則修改成和比特幣相同的每四年減半,出塊時間為3分鐘,區塊獎勵15BHD/塊(注意,區塊獎勵並不全為礦工所有,後面細說);其次,加入了條件挖礦和非條件挖礦的規則。對於條件挖礦的礦工,需要抵押一定數量的BHD才能獲得95%的區塊獎勵。在當前15BHD/塊的情況下,礦工能獲得的實際區塊獎勵為14.25BHD,另5%的區塊獎勵為BHD推廣者所有。而抵押BHD的多少取決於全網的容量和爆塊率,並不是固定值,白皮書上表述的是當前每1TB容量需要3BHD作為抵押(當前為2.9BHD)。非條件挖礦者所獲得的獎勵就要少得多了,只有30%。按照當前15BHD/塊計算,非條件挖礦只能獲得4.5個BHD,剩下10.5個BHD都要進入推廣者的口袋。

既然非條件挖礦的獎勵這麼少,礦工自然會選擇做條件挖礦,這就催生了“抵押挖礦”的類POS業務。BHD持幣者可以將BHD借給礦工,礦工挖礦得到區塊獎勵後就可以“連本帶息”的償還借幣者。目前BHD的抵押業務按幣本位計算年化大約27%,看起來是相當誘人的。

按一位BHD愛好者的話來說,這種抵押BHD挖礦的行為確實很像“造礦機”。礦工需要投入一定的本金才能獲得開採權,BHD下跌也會給礦工帶來麻煩,因此礦工會更傾向於在幣價下跌時“惜售”,間接起到維護幣價的作用。根據BHD相關工具網站的資料顯示,當前有超過250萬BHD被抵押在BHD網路中,而當前的BHD的流通數量約為510萬,也就是說差不多有50%的BHD被用來抵押挖礦。這即是BHD維護幣價的制勝法寶。

那麼BHD是不是就有挑戰數字黃金的底氣了?筆者認為在此之前BHD還要面臨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BHD並沒有解決集中化的問題。BHD的白皮書闡述比特幣挖礦集中化時,描述為前四大礦池機構佔據了53%的算力;但是如果觀察BHD的出塊情況是可以發現,近30天,前四大礦池HP、AW、HD、51P佔據了59%的算力。BHD相比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程度更加糟糕,礦池模式並非BHD可以避免的。

第二個問題是BHD上線一年至今未開源。根據BHD相關社群志願者的說法,目前模仿BHD的仿盤已經有四五個,團隊為了避免被抄襲所以沒有選擇開源。這個簡單的解釋筆者認為比較牽強,可以理解但不能完全認同。未開源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擔心專案漏洞被駭客發現產生重大損失而夭折。加之這個團隊選擇匿名,對於持有210萬預挖幣的團隊來說,如果砸盤跑路對於持幣者而言是無妄之災。

第三個問題即是上述所提到的,BHD匿名開發團隊持有210萬預挖的BHD。有了這210萬BHD,團隊完全可以利用BHD抵押挖礦的機制,按照當前27%的年化收益率,該開發團隊可以輕鬆年入56萬BHD,摺合市場價超過5000萬人民幣,這210萬即使不拋售也是妥妥的印鈔機。因此,換個角度說,該開發團隊將持有的BHD要遠大於210萬,而且是零成本的。再加之5%的區塊收入要發給推廣團隊,開發團隊手上的實際的BHD數量要接近20%。

相比較之下,中本聰在比特幣踏上正軌後選擇離開社羣,所持有的不到5%的比特幣甚至未曾使用。密碼朋克極致的理想追求才是推動區塊鏈技術往前發展的最大動力,公司化運營則顯得銅臭難抑。對比特幣的降維打擊大概率不會是另一個比特幣。

· 免責宣告 ·

本文僅用紀實目的,非交易或投資建議。

在購買或投資任何加密貨幣之前,請自行研究。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