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現象級新專案一覽:UMA、JUST、HIVE、MASS、Cartesi

買賣虛擬貨幣
沒有 2019 年的 IEO,再加上全球二級市場的不景氣,加密貨幣行業今年似乎也並不活躍。2020 已經過去了 4 個月,新專案兩隻手數得過來。如果大家還記得去年同期,交易平臺的新專案都搶著上。原本以為 2020 會是牛市,結果現在竟然如此想念 2019 年。不過,雖然新專案數量不如往年,但依然有些上線就上漲超過 20 倍的專案來緩解市場上的焦慮。律動 BlockBeats 整理了一下近期比較知名的新專案:UMA、JUST、HIVE、MASS 以及 Cartesi。看看能不能從這些新專案中發現規律。UMA加密合成資產平臺 UMA 是 Defi 領域的頂級專案,背後有 Placeholder、BainCapital、Blockchain Capital 這些知名投資機構。與 Synthetix 類似,理論上,UMA 平臺用代幣可以合成任意資產,黃金、特斯拉股票等等,你能想到的資產,UMA 都可以合成。所以,當 UMA 說要在 Uniswap 上發行代幣 UMA 的時候,大家想到的一定是 Synthetix 代幣 SNX 的盛景。2019 年 11 月,SNX 價格暴漲了 40 倍。
這也給了 UMA 的投資者一個很好的參考。但首發 Uniswap 那天,UMA 卻被不少人黑了。律動 BlockBeats 參與了這次 Initial Uniswap Offering,說實話,首次 IUO 的體驗並不好。除了上線延時兩個小時這樣的槽糕體驗外,第一次參與的使用者很少知道 IUO 到底怎麼玩。一般在 Uniswap 上交易,會在搜尋下拉欄中搜尋需要的代幣名稱,但是當天在下拉欄中無論如何都搜尋不到 UMA 這三個字母。

實際上,新幣上線,使用者需要在 Uniswap 瀏覽器地址後面加入新代幣的合約,才能進入 UMA 交易的頁面。

而當我發現這個問題時,UMA 的代幣價格已經漲到了 0.0057ETH,以 0.026 美金換算,在 UMA 代幣上線幾分鐘後,就漲了 6 倍。

而 UMA 使用的 IUO,有兩個現象值得討論一下。

首先是搶購工具,去年 IE0 的時候,與新專案一起火起來的還有搶購工具,做出搶購工具的人我們俗稱「科學家」。科學家們透過程式碼做出了可以比手動更快甚至在遊戲開始前就提前入場的程式,玩家們買完 KYC,買搶購程式,還包一個網咖,有可能一晚上不虧。

但今年賣程式的科學家們看不見了,大家似乎更傾向於悶聲發財,這個現象並不是唯一出現在 UMA 身上,後面要說的 JST 同樣。誰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有可能的解釋,就是市場還沒有熱起來,大部分玩家還沒有入場,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大家都變得更自私了,不願意再去分享類似的工具,這就導致有開發能力的投資者或者公司化團隊化的投資者在這個市場上的優勢越來越大,行業的去散戶化程序正在悄然推進。

另一個問題其實是不少 Defi 領域玩家比較關注的,就是 IUO 這種去中心化交易所發行代幣,到底有沒有中心化問題?或者說白了,有沒有人可以作弊?

有很多人這是代幣發行的新模式,其實我們認為 IUO 並不新鮮,回看 2019 年,幣安 DEX 上一個叫 Raven Protocol 的專案推出了 Initial Dex Offering,在 Binance DEX 上代幣首發,再把時間往前推,使用 Bancor 協議發幣其實與 IUO 並沒有太大區別,都是在池子裡存有一定資產,買的人越多,池子內數量越少,幣的價格越高。

所以這又引發了三個問題思考:

一是,Uniswap 作為一個去中心化交易所,選專案首發吸引流量,算不算中心化?他們是如何選擇的?

二是,這種去中心化首發是不是靠譜?去年的 Binance DEX 的 IDO 其實也出了不小問題,在使用者可以執行交易之前,就有人買到了 RAVEN,數量幾乎就是當時總髮行量。UMA 的 IUO 其實也可以出現這種問題,有人提前哪怕一秒鐘利用某種技術買到哪怕一點點 UMA,這對其他人來說就是不公平。

三是,IUO 是不是一種騙局?就像新加坡對沖基金 Three Arrows Capital 的 CEO Su Zhu 的推文說的,「IUO 比 IC0 更狡猾,是一種讓人易於接受的龐氏騙局。」

IUO,或者說這類代幣發行與普通 IE0 等最大的區別就是,每個人的成本不一樣,後面的人一定會比先入場者的成本高,因為池子裡幣的數量是固定的,用 FOMO 這個詞似乎更好理解。所以這種方式到底是不是騙局,還是要看專案和團隊。以 UMA 這樣的頂級專案身份,應該不會讓投資者失望。

因為是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發行,所有資訊其實都會上鍊,所以有些觀點認為大家可以判斷出莊家的成本。假設有人 80% 的流通量,大家可以看莊家成本與莊家接盤博弈,其實這應該不太可能。Uniswap 用 Metamask 錢包就可以玩,而大家都知道,以太坊地址隨便申請沒有任何限制,莊家分賬號交易就好了。

JUST

孫遲但到,去年 1 月底的第一個新專案 BTT 就是孫宇晨的,今年雖然晚了幾個月,但新專案肯定少不了孫宇晨。今年他的目光放在了 Defi 領域,推出了 JUST 平臺,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借貸平臺,使用者可以用 TRX 作抵押生成美元穩定幣 USDJ,而這個平臺的治理代幣是 JST。

說白了,孫宇晨在波場上做了一個 MakerDAO,JST 就是 MKR。MKR 已經是一個總市值超過 3 億刀的專案。所以對於單價 0.00202 美金,流通盤僅有 80 萬美金的 JST,關注度很高。

大家從這個平臺和代幣命名就可以看出來,孫宇晨用的是自己名字命名的,說起來,在和巴菲特吃飯後,他在推特上還說要發一個巴菲特幣,說要人手一個,讓人們都崇拜巴菲特。當時還想誰會用自己名字命名一個專案,結果孫哥一人做事一人當。

JST 的首發是在 Poloniex,也是自己的交易平臺,總量 99 億枚,在 Poloniex 只發售 4%,也就是 3960 萬。玩法沒有新鮮的,就是傳統的交易平臺發行,每人額度不少,有 5000 美金。

同樣,就像 UMA,JST 也得靠科學家們。而且這次同樣也沒有科學家賣搶購程式,有可能不願他們悶聲發財,而是他們也做不出這個程式。

搶購程式其實需要交易平臺的 API,一般來說,交易平臺不會改變 API,所以很多時候 API 並不是大問題。但是孫宇晨的專案不一樣,在去年 Trxmarket 搶購的時候,API 在搶購開始前 10 分鐘突然改變了,只有科學家中的科學家才能得手。而這次 Poloniex 平臺,據說 API 都很難找到。

律動 BlockBeats 也參與了 JST 搶購,開始時網頁也難開啟,等網頁開啟後,已經沒有額度了。

感受一下英文區和中文區孫哥粉絲對於孫哥的喜愛。

而第一家開通 JST 交易的是抹茶,採用的是 OTC 交易,並不是場內。據抹茶平臺資料,JST 漲幅一度高達 23 倍。按 5000 美金的額度算,滿額的科學家們最高有 11 萬美金的收益。

其實今年 Defi 治理類代幣,JST 並不是第一個,Compound 的 COMP 才是第一個,但不知道為什麼 COMP 直到現在還沒有開通交易,讓 JST 搶了先。

這是波場上第一個 Defi 專案,受到如此大的關注度也很正常,畢竟波場上的生態不說體驗如何,投機應該還沒有讓投機者們失望過,不管是去年的 BTT、WIN,還是今年的 JST。但還是提醒大家,注意風險。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點,是穩定幣領域,TRC20 近期再瘋狂增發,在這樣的情況下,孫宇晨依然要做 USDJ,疊加近期穩定幣領域有不少入場的新玩家,穩定幣是今年的重點領域。

HIVE

HIVE 依然與孫宇晨有關係,沒有他就沒有這個幣。

這是孫宇晨與他收購的 Steemit 社羣鬧矛盾後,社羣分叉出的一個專案,目的沒有別的,就是要讓孫宇晨不再有 20% 的 token 控制網路。

除了孫宇晨以及部分歸其控制的 STEEM 之外,HIVE 與 STEEM 是 1:1 兌換的,也就是說每一個非孫宇晨陣營的 STEEM 持幣者都會獲得等比例 HIVE 空投。所以在流通量上,HIVE 有 2.8 億左右,比 STEEM 少了幾千萬。

但自從 HIVE 上線了火幣、幣安,以及 Gate 平臺後,價格暴漲,一度成為妖幣,由此引發出了一些觀點,有人認為,HIVE 的價格已經比 STEEM 高,市值也比 STEEM 大,說明 HIVE 這條分叉鏈已經超過了原鏈。同時他們這個觀點有一個靠山就是 V 神,因為 V 神在 HIVE 出現後曾表示,「如果 HIVE 超過 Steem,這將意味著社羣才是區塊鏈的統治者,沒有人能收購社羣。」

再加上這是孫宇晨花錢企圖中心化控制網路但並沒有得逞後出現的新事物,大家好像就非常樂於看到這樣的結局。

但是,HIVE 價格高於 STEEM 就能說明新社羣強於舊社羣嗎?不見得吧。

首先,V 神也沒有說「超過」是如何定義,是社羣人數超過?還是社羣內容量超過?或者是別的,但從價格判斷超過沒有什麼道理。

其次,仔細想想,HIVE 與 STEEM 的區別是什麼,程式碼有區別嗎?功能有區別嗎?賽道有區別嗎?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流通量。

舉一個俗一點的例子,紅色的 AJ1 和綠色的 AJ1 有什麼區別?外觀、成本一點區別都沒有,那為什麼價格不一樣呢?為什麼紅色就比綠色貴 1000 塊錢呢?完全就是因為供貨量的區別。紅色供貨量少,營造出一種限量的錯覺,價格就高;綠色貨量大,任何人想買都能買到,價格就低。

所以 HIVE 價格比 STEEM 高一點,好像也挺正常的,根本談不上哪個社羣強於另一個的高度。真正評論社羣強大與否,還是要靠活躍度和內容吧。

MASS

MASS 是一個 PoC 專案。PoC,也就是容量證明,在 2019 年火了一把。當時的主要原因是 BHD 這個專案的價格波動吸引了行業大量目光,隨後,在 7 月份的一場以「分散式儲存」為主題的區塊鏈大會上,居然連全球最大的頂級硬碟商希捷都參加了。

希捷的入場之於 PoC,類似於臺積電這樣的巨頭之於 PoW,在加上希捷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PoC 概念在去年火了一陣。

PoC 其實就是利用閒置的硬碟空間來參與挖礦的共識機制,與 PoW 相比,優勢就是挖礦門檻低、節約資源。大家無需礦機,只需要購買硬碟就可以挖礦,同時並不耗電,電量需求就是一臺普通電腦耗電量。

嚴格來講,MASS 並不算今年的新專案,這條基於 Mass Consensus 的網路從去年 9 月開始啟動,出塊時間 45 秒,每塊獎勵 1024 個 MASS,總量 2 億枚,同時也有社羣礦幣的典型特點:無融資、無預挖。

PoC 的故事雖然吸引了不少目光,但其實一直沒有引發太大的波瀾,MASS 現在也只上線了虎符等交易平臺,並沒有上線幣安這樣的一線主流平臺。但今年有一個 X 因素,就是 Filecoin。

多年不見的 Filecoin 在今年開始有了大動作,5 月 11 日即將開始第二階段測試,主網似乎今年可見。2017 年 9 月融資 2 億美金的 Filecoin 一直被看作是分散式儲存概念的領軍者,雖然 ipfs 技術與 poc 本質上毫無關聯,但由於都要用到硬碟,所以本質上「礦工」是同樣的群體,如果今年 Filecoin 能夠如願上線,PoC 概念可能會迎來一個新高潮,MASS 也會順勢受益。

Cartesi

CTSI 是去中心化作業系統,提供 Linux 環境的鏈下計算服務,讓開發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內工作。

其實這種思想來源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比特幣的隔離見證其實就是因為區塊內容量限制,實在放不下了,需要把區塊內的一部分內容搬到區塊外;再比如閃電網路也是讓一部分小額交易不放在比特幣鏈上,在鏈下結算,不佔用比特幣網路的公共資源。

從某種意義上看,Cartesi 對標的應該是 Celer,都是鏈下計算的 Layer2 解決方案,後續 Cartesi 大概率還是會以 DApp 和與其他公鏈合作的方式發展。

整體來看,在比特幣經歷一次「312」以後,市場上還是有點心有餘悸,新專案數量和市場熱情遠不如去年。

Defi 與 Layer2 賽道依然是新專案的暫時方向;PoC 概念今年可能大概率會依靠 Filecoin 的上線掀起一陣熱度,如果 Filecoin 能上線的話;孫宇晨依然是專案方里最兢兢業業的,兩個有話題的新專案都與他有關;同時,穩定幣領域仍需重點關注,律動 BlockBeats 近期會就這個領域發表一些觀點,在 TRC-20 USDT 瘋狂增發下,孫宇晨依然做了 USDJ,新玩家不斷入場,一定有原因。

其實,這個時候,新專案的曝光可能是最有效的,投資者對於減半的預期已經被徹底消耗,老專案在市場上依舊受關注的也不多了,LINK、XTZ、ATOM、CKB 等等專案是除了比特幣、以太坊,以及減半減產專案之外僅剩的碩果。從某種角度看,現在的新專案對於行業情緒修復非常重要。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風險,謹慎操作。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