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挖礦這套模式的高明之處在於:商家不需要花費任何資金,而是用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錢來補貼貢獻了流動性的一級市場收益耕作者。”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立場,該內容旨在傳遞更多市場資訊,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作者 | OKEx Research首席研究員William
出品 |火星財經APP
曾經屠龍的少年,終究也長出兩片惡龍之鱗,一片是“階層固化”,另一片是“檸檬市場”,而這兩片逆鱗的源頭,都來自時下DeFi行業最熱門的“流動性挖礦”。
綠樹陰濃夏日長,每年的夏季是萬物最為繁盛的季節。自今年6月Compound開啟“流動性挖礦”以來,DeFi就迎來了自己的“盛夏時光”,其鎖倉價值也由6月初的10億美元上漲至9月初的90億美元。同時伴隨DeFi鎖倉市值上漲的,是挖礦收益年化過萬,DeFi幣種價格日翻數倍,全然2017年“一幣一別墅”的盛況。
然而,夏至之後,光照直射南移,北半球白晝日漸縮短。繁榮達到了頂點,就會轉為衰落,是為盛極而衰。自9月入秋以來,隨著Sushiswap的暴跌,多個DeFi專案的跑路,儘管每天仍有大量的DeFi專案和幣種誕生,但DeFi已然出現頹勢。
DeFi下半場:階層固化,檸檬市場
自2018年DeFi概念提出以來,DeFi已經走過了兩年的發展歷程。在DeFi發展初期,我們確實看了DeFi的優勢與潛力:公開透明、良好的隱私性與安全性。以MakerDao, Uniswap,Link為代表的明星DeFi專案,讓市場看到了打破CeFi行業壟斷、打造更公平市場規則的希望。
然而,曾經屠龍的少年,終究也長出兩片惡龍之鱗,一片是“階層固化”,另一片是“檸檬市場”,而這兩片逆鱗的源頭,都來自時下DeFi行業最熱的“流動性挖礦”。
讓我們重新審視“流動性挖礦”,即便“流動性挖礦”這個詞已經火了近三個月,但其內涵依然會被市場混淆,主要原因在於“流動性挖礦”的範疇已經超越了其始祖---Fcoin推出的“交易即挖礦”。
目前行業中主要有兩大類“流動性挖礦”,一是以Uniswap為代表的DEX挖礦,這類“流動性挖礦”是LP(流動性提供者)為DEX的資產池貢獻流動性而獲取的交易費用;另一類是以Compound為代表的“補貼挖礦”,使用者因為平臺提供流動性而獲取代幣獎勵。
儘管這兩類“流動性挖礦”均是因使用者為DeFi專案貢獻了流動性而獲取獎勵,但卻有本質的不同:DEX挖礦的LP為平臺提供流動性,需要承擔無常損失,收益來自於手續費,期間沒有產生新幣種,獲取收益的同時需要承擔風險;而後者則是一種變相的“發幣行為”---LP在一級市場上“挖礦耕作”獲取DeFi幣種,隨後在二級市場上賣出,在這過程中LP以較小的代價即可獲取高額的DeFi幣種收益,存在收益與風險的不對稱。
當然,從上也可以看出,補貼挖礦的本質是一種商家補貼行為,並逐漸形成了三大群體:
1) 發行代幣的DeFi專案方;
2) 在一級市場進行挖礦獲取DeFi代幣的收益耕作者;
3) 在二級市場市買賣DeFi幣種的投資者
補貼挖礦這套模式的高明之處在於:商家不需要花費任何資金,而是用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錢來補貼貢獻了流動性的一級市場收益耕作者。以此同時,隨著“流動性挖礦”的日益火爆,流動性挖礦逐漸顯出兩大特性:
一是認知門檻高,進行這類“流動性挖礦”需要使用者自己掌控數字錢包私鑰並進行鏈上交易,對小白使用者十分不友好,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參與這類挖礦;由此,懂技術的“DeFi科學家”和有技術實力的機構大戶擠滿了DeFi挖礦市場;
其次是投資門檻高,伴隨市場的火熱,以太坊手續費也水漲船高,一次轉賬手續費可達到20-50美元。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受制於資金規模限制,高昂的手續費使“流動性挖礦”不再有利可圖,只有那些擁有鉅額資金的大戶和巨鯨,才有參與挖礦的實力。
至此,DeFi市場出現了“階層固化”:專案方發行DeFi幣種,以近乎零成本獲取了寶貴的流動性;大戶和DeFi科學家在一級市場挖礦,並在二級市場拋售,形成“挖-提-賣”一條龍,賺得盆滿缽滿;中小投資者不懂技術,也沒資金實力,只能在二級市場接盤,承擔最後的風險。
DeFi行業火爆的另一個結果是“檸檬市場”的形成。"檸檬"在美國俚語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在DeFi領域,由於眾多專案的程式碼開源,抄襲的成本很低,在暴富效應的驅使下,出現的“檸檬”專案越來越多。
如果說YAM的潰敗是因為“沒有進行嚴格的合約審計”,KIMCHI的崩盤是因為“創始人砸盤”,那麼諸如”翡翠”EMD等越來越多土狗專案的跑路,則反映出DeFi行業目前浮躁、盲目和投機的氛圍日益濃厚。
DeFi的生死抉擇:左手天堂,右手地獄
儘管目前市場都在吹捧DeFi的優勢,並藉此想要顛覆CeFi;但卻從未意識到,DeFi在整個夏天的火爆根本不是因為DeFi本身的優勢,而是因為“流動性挖礦”。人們追求並不是DeFi本身的價值,而是DeFi幣種的高收益。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目前市場上有多少人真正理解AMM類的DEX是如何運作的?又有多少人能理解Compound這類產品在現實金融市場中的落地意義?或許,更多的人開始瞭解DeFi,是被諸如壽司(SuShi),紅薯(YAM),YFI(大姨夫)這類超高收益的DeFi幣種所吸引。
“左手天堂,右手地獄”,流動性挖礦成就了DeFi如今的火爆,然而也使DeFi行業面臨兩大危機:一是由二級市場崩盤引發的系統性風險;二是由“檸檬市場”帶來的逆向選擇。
從前面我們可以看出,“流動性挖礦”的關鍵在於一級市場挖出的代幣能在二級市場出售變現。如果二級市場的代幣價格崩盤,那麼收益耕作者的“挖-提-賣”體系就會崩塌,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農民”的離場,DeFi專案的流動性將會枯竭。
目前DeFi行業仍然維繫繁榮的原因在於其二級市場尚未崩盤,而危險之處在於:隨著“階層固化”的日益形成,在二級市場的中小投資者們無法從一級市場獲得足夠的資金補血,目前二級市場上這套玩擊鼓傳花的遊戲能持續多久是值得懷疑的。
其次,正如所有的“檸檬市場”一樣,隨著DeFi市場土狗專案的越來越多,投資者由於認知門檻和資訊的不對稱性,最終出現逆向選擇,導致優質專案逐漸淘汰,劣質專案逐漸佔領市場,最終DeFi走向消亡。
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流動性挖礦宛如一針強心劑,幫助DeFi在今年夏天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然而強心劑注射過多最終也會引發“心力衰竭”。如果DeFi想要在未來取得長足的進步,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逐漸擺脫對“流動性挖礦”的依賴,真正立足於DeFi本身的價值,而非目前的程式碼“複製貼上”,發幣“擊鼓傳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