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前,澳本聰在推特上喊話比特幣礦工:“如果你們切換算力去挖BCH,我們將會將大量的BTC賣出!BTC已經沒有盈利空間,價格將跌至1000美元!”
一週後,比特幣的價格跌去將近30%,一度跌破3萬人民幣,投資者拋售離場、礦工按斤賣礦機,甚至曾經做礦場生意的老闆做起了賣絲襪的微商。許久沒有報道過比特幣的央視二臺也分析起比特幣為何暴跌.
位元現金的硬分叉是本輪暴跌的推手,投資者認為“比特幣分叉將導致稀缺性變差,現有比特幣價值將會被攤薄”,專業人士警示大家“信心的減弱必然會引起散戶的拋售,也使數字貨幣市場有繼續下跌的可能性。”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比特幣的“慘狀”被各大主流媒體“奔走相告”,網上到處都充斥著《史上最大泡沫崩塌!》、《比特幣不到一年蒸發1萬億》、《比特幣投資者宣稱破產》等等文章,一度讓“比特幣蒸發1萬億”推向微博熱搜第5、百度熱搜第1的位置。
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吃瓜觀眾,有的幸災樂禍“買了的腸子都悔青了吧?”,有的嗤之以鼻“這就是龐氏騙局早都說了別玩”……就差集體放鞭炮慶祝,這些唱衰和事後諸葛亮的輿論場對於幣圈老人來說已經見怪不怪。
說來比特幣也挺神奇,牆內人對它的技術如痴如醉,對它的價格敬畏三分,牆外人隨時都能對它評頭論足,或逢跌必踩,或後悔不已,在這些聲音交雜下,比特幣的未來變得越發撲所迷離。
比特幣誕生的這十年裡,從不缺唱衰的人,國外有個網站專門統計每年“比特幣訃告”的數量,比特幣至今已經被死亡322次。
統計顯示,2010年到2013,比特幣“被死亡”的次數以個位數計量,隨著比特幣走出極客的小圈子,它被死亡的次數逐年遞增,到了2017年,被宣告了125次“死亡”,也就是說這一年平均每3天就有主流媒體站出來唱衰它。
當中本聰還未消失時,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向他示好,想在官網的捐款一欄加上“比特幣支付”,當即就被中本聰回絕了,理由是比特幣還在搖籃中,禁不起輿論的衝突和爭議。
當比特幣“長大”,使用者基數劇增,伴隨而來的是主流機構和媒體的聚光燈,股神巴菲特說“比特幣是老鼠藥”,首富比爾蓋茨說“如果有簡單的方法,我會做空比特幣”,抨擊、質疑、唱衰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每當幣價下跌,這些聲音更是從四面八方冒出來,其中“泡沫”二字與比特幣搭配出場的頻次最高。
幾乎每天都有經濟學專家或者微博大V告訴大家,比特幣是歷史上最大的泡沫。雖然目前一些數字貨幣處於高估值的狀態,但這個市場才剛剛開始,確實充滿各式各樣的炒作,但相比於網際網路的“泡沫規模”,比特幣的泡沫依然很小很小,至少需要翻40多倍,才能達到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的體量。
幣圈長期被訊息和情緒主導,它真正走進主流人群的時間並不長,大部分投資者沒有縱深感,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人變成驚弓之鳥,過去幾年的資料顯示,暴漲與暴跌是常態。
2011年,比特幣先從0.3美元上漲至31.5美元。之後幾個月的時間內從32美元 到1.99 美元,跌幅超過93.8 %;
2013年,比特幣的漲幅再次超過100倍。同年4月,比特幣在三天之內從266美元下跌至54.25美元,下跌幅度達77.4%;
2013年底,比特幣在83天之內暴跌92.5%;這是比特幣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暴跌。此後比特幣進入幾年的熊市。
2014年,比特幣尚處於2013年底大跌後的恢復期。因為門頭溝事件,價格從867美元跌至439美元,跌幅近50%;
2017年9月,中國叫停加密貨幣交易,比特幣價格下跌37%。
如果要問“為什麼比特幣下跌這麼快”,它的答案其實和“為什麼比特幣上漲得這麼快”的答案是一樣的。比特幣做為一項新技術,本身的價值很難被衡量,價格總是由投機者驅動。
當比特幣上漲時,沒有人抱怨,無心找原因,大家都沉醉其中;當比特幣下跌時,所有人都在瘋狂地尋找責任人:投機者、比特幣分叉、交易所被盜、市場操縱等等。股票傳奇投資人彼得林奇曾說:“市場下滑時常會發生,如果你不明白為何總這樣,那麼你還沒準備好,你根本不會在市場上取得好成績。”
有人說,這輪已經見底,不會再跌了;有人說,這熊市還會持久,等到2020年才有轉機,這些都是經驗之談,任何單方面的判斷並不能影響市場走向。用博主“暴走北緯”的話來說:
經驗有很多時候都有誤導性。
比如,很多人覺得還會探底,他就不會探底了。
比如,很多人覺得2020年4月份比特幣減半就會大漲,可能就不會大漲。
比如,很多人覺得還會有牛市,可能,牛市遲遲不來。
比如,2個月後,你對幣市失望,售空出局,他就開始慢牛了。
生命中值得期盼的事很多,比特幣也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全部。只是,這事,真心值得你去期盼下。他不要求你學歷,不要求你知識儲備,什麼什麼都不需要。唯一要求的就是,安耐住耐心。這事,不難,很簡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