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eFi專案蓬勃發展,已然一躍成為全球幣圈的熱點。
截至當下,DeFi專案的服務範圍已覆蓋信用支付、借貸、去中心化交易所、穩定幣等領域。雖然經營DeFi專案的平臺多註冊在中國大陸之外,但這並不代表該等平臺不會受到中國刑事法律的規制。
本文旨在介紹DeFi借貸專案的中國刑事法律風險,為幣圈平臺合規與發展提供思路。
DeFi借貸專案概述
DeFi的文字含義是指去中心化金融,與中心化金融CeFi相對應。常見的DeFi專案包括MakerDAO, Uniswap, 某pound, Aave等。
在常見的DeFi借貸模式中,貸款人可以將自己的數字貨幣抵押給平臺,平臺按智慧合約向其給付穩定幣或其他資產,合約期限屆滿後,貸款人將借貸的幣種歸還,從而換回抵押財產。
以MakerDAO為例,該平臺與使用者簽訂DeFi協議,向其提供錨定單位美元的穩定幣DAI作為貸款,而貸款人則是需要提供貸款價值150%以上的ETH等代幣作為抵押與對價,當抵押代幣的價值過低時,平臺將清算抵押品,以保持資金流的穩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某pound平臺操作DeFi借貸專案的方式,除一般的利息收益外,某pound會向使用者分發治理代幣作為獎勵,使用者可以透過治理代幣行使去中心化平臺的部分權力,從結果上看,治理代幣更是吸引了大量資產的進入,使得某pound在去中心化金融的領域獨攬頭籌。
刑事風險分析
究其本質,DeFi專案多是傳統金融業務在區塊鏈領域的復刻,而平臺經營DeFi借貸專案的行為本身正是傳統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因DeFi借貸專案而形成的流動性資金池以及錨定法幣的穩定幣兌換渠道正是平臺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的表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三項的規定,在不具備金融牌照的情況下,平臺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將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結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非法買賣外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的規定,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的入罪金額為非法經營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或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
考慮到經營DeFi借貸專案的平臺通常資金體量較大,一旦被司法機關以上述罪名立案偵查,平臺及控制人在構成要件的認定上很難有突破。
國內法律能管嗎
部分DeFi平臺自認為註冊地或經營場所在國外,不會受到國內法律法規的調整。但是,依照我國《刑法》對管轄的規定,平臺在下列情形中仍存在風險:其一,根據《刑法》第六條屬地管轄的規定,經營場所在國內或犯罪結果發生地在國內的,應當適用我國刑法;其二,如平臺的管理層是中國國籍的,根據《刑法》第七條屬人管轄的規定,可能適用我國刑法;其三,如使用平臺的客戶是中國國籍的,根據《刑法》第八條保護管轄的規定,可能適用我國刑法。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在判斷使用者國籍的問題上,平臺不得單純以國內網際網路無法訪問作為平臺未對國內使用者開放的證據。通常而言,司法實踐中要求經營者盡到謹慎盡責的審查義務。對於從事區塊鏈業務的經營者來說,判斷使用者是否使用VPN登入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因此,如果平臺確實存在大量使用VPN的使用者,經營者在主觀上至少存在間接故意。
延伸拓展
部分割槽塊鏈平臺不直接經營DeFi借貸專案,而是提供DeFi平臺介面,我們認為,這種行為不能規避刑事責任。
一旦第三方DeFi平臺的行為被認定為違法犯罪,作為業內人士,平臺提供介面的主觀情況將被認定為明知或者應當知道。在提供介面的同時,二平臺之間往往存在利益輸送。據此,不直接經營專案的平臺亦可能因提供介面被認定違法犯罪活動的幫助犯。
寫在最後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金融可以透過金鑰將資產控制在私人使用者手中,相較於信賴傳統金融——一味製造銀行一類不受個人控制的龐然大物,具有金融民主化特徵的DeFi專案更為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但是,在金融監管部門未予首肯的大環境下,DeFi專案在國內尚不具有推廣發展的土壤,近期更是被其隱蔽性所關聯的洗錢犯罪所累,口碑不佳。
坦誠的講,我們理解金融市場穩定的價值,故而監管部門願為此揹負保守的罵名。但是,我們更欽佩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者們,因為在長夜破曉時,更需要一些勇氣。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感恩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