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變比特幣, 如何擴容?

買賣虛擬貨幣

來源 | 加密共識

作者 | Nic Carter

出品 | 區塊鏈大本營(blockchain_camp)

幾乎從一開始,比特幣以及一眾加密貨幣的「擴容爭論」就被視為黑格爾式爭論。

  • 論點:點對點加密貨幣對線上交易很有用

  • 反方:線上交易每天需要處理數百萬筆交易

  • 結論:要想成功,加密貨幣必須擴容

在過去的十年中,對於行業論壇和從業媒體來說,擴容一直是永恆的主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假設過去十年中一直被人們談論的擴容方案,都沒有命中要害,我將提出另一種框架。我認為,「機構式擴容」是一個被忽視了的擴容方向,而且它的實現很有可能不需要損害比特幣的可靠性。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芬尼式的比特幣,其中比特幣銀行湧現併發行以比特幣為儲備的票據。如果仔細觀察,這個系統的原型版本今天已經存在了。然而,為了保證稀缺性不受破壞,交易所和託管方需要進行常規證明,證明其儲備與其負債相匹配。

郵件中的先知

在中本聰釋出白皮書五個小時後,詹姆斯·A·唐納德(James A. Donald)在加密郵件中第一次發表了公開評論,作為對白皮書的迴應,他一針見血地指出:

如果有數億人進行交易,那就是大量的頻寬,每個人都必須對全部交易或者其中很大一部分交易保持知情。

詹姆斯的質疑和許多人一樣,比特幣只有在所有人都儲存賬本並保持同步的情況下才能運作,如果同步賬本的代價太高,則只有少數特權可以保持最新賬本,這無疑給原本應該扁平化運轉的系統新增了層級。

有趣的是,中本聰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提到了 SPV 證明,以今天人們對比特幣的認知來看,這顯得有點天真。SPV 證明表面上允許非全節點在不必同步整條鏈的情況下,就可以知道一筆交易已經被確認。用 SPV 證明的例子來作為擴容的解決方案,這有點像阿波羅計劃背後的科學家說:“哦,去阿爾法半人馬座的旅行?很簡單,我們只需要比光速再快點就行。”

可以說,SPV 證明現在幾乎已被放棄作為一種可行的擴容手段。在複雜的實際情況下,它往往會因為使用者不得不對整條鏈進行驗證而陷入崩潰。

詹姆斯的質疑是對的。他立即明白比特幣是一個單一的賬本,網路中的所有節點每10分鐘都要重新進行確認。由於賬本要保證對每個人的公開透明,數以億計的交易者會擊垮這個系統。

但是,如果「比特幣是全球的、線上的、點對點交易的個人貨幣」這個前提本身就錯了呢?這裡需要引入哈爾·芬尼(Hal Finney)。

哈爾·芬尼的視角

2010年,數字現金先驅哈爾·芬尼為比特幣的機構式擴容提供了一個著名的案例。

實際上,銀行可以把比特幣作為儲備,發行他們自己的數字現金貨幣,並可兌換為比特幣。比特幣本身無法擴充套件到讓世界上每一筆交易都向所有人廣播並被記錄在區塊鏈上。需要有一個更輕量級、效率更高的二級支付系統。同樣,比特幣交易需要的確認時間對於支付來說是不切實際的。

以比特幣為儲備的銀行將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可以像貨幣國有化之前的銀行一樣,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政策,一些更積極,一些更保守。有些可能是部分儲備,而有些可能是100%比特幣儲備。利率可能會有所不同,某些銀行的現金可能會折價於其他銀行的現金進行交易。

在完美的設想中,哈爾清楚比特幣的基礎層永遠不會按當前的模式擴充套件到所需的水平。(不幸的是,很多比特幣佈道者都沒有理解這一點,他們的誤解導致了2015-2017的區塊擴容戰爭。)在哈爾看來,比特幣將是一個高效能的貨幣,用於金融機構之間的大型結算,而不是用於小額現金支付。他意識到比特幣相當緩慢的結算時間(與實物現金或信用卡相比),加上這條鏈本身的低效,意味著比特幣在日常支付的場景下是格格不入的

哈爾所設想的是一個可以被審計,資產負債率透明且負責任的銀行系統。在自由銀行系統中,儲備金/流通資金的比率是動態變化的,因為儲戶可以選擇具有不同儲備金水平的銀行以適應其風險偏好。

儲備金不足的銀行可能會失敗,但這將是一個健康的市場訊號,優勝劣汰可以使整個市場更強壯。回顧2008-2009年度解體的銀行系統會發現,金融機構知道如果出現問題他們會得到救助,因此堆積槓桿。由於政府明確表示不會允許銀行倒閉,這種有價值的反饋機制就在市場中消失了,風險也因此變得越來越不易被發現。

用伊萊恩·歐(Elaine Ou)的話說:

金融機構透過隱瞞複雜的風險使人們感到安全。加密貨幣將風險擺在最顯眼的地方,並在網際網路上自誇。

在金融領域,風險即便被隱藏,也永遠不會真正消失。並且人為壓制風險往往會產生令人難以接受的影響,往往會以更戲劇性的方式釋放它。

風險在我們面前悄然蔓延,金融機構在2009年的一系列虛假資產負債表中一個接一個地失敗,當我們目前的貨幣實驗最終解體時,長期受到壓制的系統性風險也會釋放出來。

比特幣能緩解這個問題嗎?也許不能。但它的結構有利於建立一種替代金融體系,這種體系比現在的金融體系更加透明和開放。這正是芬尼式的比特幣:比特幣作為一種虛擬商品,是金融機構的可證明儲備。它不是任何人的負債,是銀行驗證自身可行性時可以依賴的虛擬商品。

擴容的可靠性

簡要回顧一下擴容的含義。現在很清楚的一點是,單純提高區塊大小的上限並不管用。這是因為比特幣需要是可被審計的,稽覈區塊鏈需要完整的、未刪節的賬本。

從根本上說,比特幣需要每個人都知道每筆交易。在不影響這一核心功能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擴容嗎?讓我們看看在這個視角下,擴容主要可分為如下幾類:

  • 延期結算/對賬(主要是閃電網路)。閃電網路和其他延遲結算模型的作用是授予使用者建立關係的能力,並在以後結算。主鏈的可靠性仍然存在且可用,它們只是不被用來保障每筆交易。然而,這些模型暫時弱化了可靠性,並進行一定的權衡,例如,最終結算不再是即時結算,您必須保持線上才能收到付款。

  • 資料庫模型(大規模基礎層擴充套件)。如上所述,簡單地增加賬本大小會影響區塊鏈的可靠性,因為這樣一來會導致並非所有人都能夠維護賬本。可能有一種方法可以透過 SPV 和欺詐證據以信任最小化的方式做到這一點,但我們還沒有發現它。

  • 將可靠性擴充套件到其他鏈(側鏈、安全繼承、合併挖礦)。這個模型使用比特幣的可靠性來保護其他區塊鏈,或者延伸比特幣的區塊空間。像Namecoin這樣的合併挖礦幣,像 Veriblock 這樣的證明方法,以及像 Rootstock 這樣的側鏈都大致屬於這一系列的方法。這些代表了一種令人信服的潛在擴充套件途徑,因為它們將比特幣的結算可靠性擴充套件到可能是無限的區塊空間中,但它仍在探索中。然而,可靠性可能會受到損害,可能會存在礦工審查側鏈或以其他方式干擾側鏈的風險。我們已經看到了像 Liquid 這樣的產品選擇了聯盟,而不是依靠 PoW。

  • 最小信任的機構。這種方法利用了比特幣的可靠性:天然可審計、稀缺的數字現金,並將其應用到存管機構中。簡而言之,與個人使用者本身是比特幣的使用者不同,交易所、銀行和託管方等機構才是終端使用者的角色,他們的使用者間接受益於比特幣的可靠性。權衡仍然存在,比特幣的一些特性不適用於存管,但如果實施償付能力證明等協議,雖然是由中間機構審查的,比特幣的一部分安全保障仍然可以發揮出來。

比特幣銀行應該是什麼樣的?

哈爾預想的那個以比特幣為儲備的銀行系統是否合情合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正是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因為許多使用者只透過託管人和中間商間接接觸比特幣。雖然大多數交易所被認為是100%準備金,通常也是如此聲稱的,但實際上這種情況並非普遍存在。例如,QuadrigaCX 很明顯在其大部分運營時間中都維持著部分準備金儲備。我不需要回顧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瀆職和疏忽的骯髒歷史。

像償付能力證明這樣簡單的東西會使 Quadriga 等不到垮臺那天就暴露出它的問題。因為,在實際情況中(想象一個償付能力證明在交易所中普遍存在的世界)Quadriga 會拒絕證明他們的儲備金,並且會此受到質疑,以此來早早地避免發生使用者資產流失的心痛狀況。

一個理想的比特幣銀行將採用像償付能力證明這樣的模式,將比特幣的可靠性傳遞給存款人。當然,這也並非完美無缺,而且可以被欺騙,但實施起來很困難。如果你是一家上市公司,你可以欺騙你的審計師,但你可能會在某個時候被發現,這樣你就違反了法律。任何受審計的比特幣銀行都只有在認為他們可以透過審計時才決定對自身進行審計。如上所述,如果儲備證明變得流行,它會在比特幣存款行業中劃分出信譽良好、值得信賴的銀行,這些銀行對儲備金進行日常證明,而一些銀行則由於不願接受審計而被懷疑,從而被歸為不信任的銀行。

需要明確的是:我並不反對在銀行內部和銀行之間流通的欠條(IOUs),但它們通常無法明確比特幣的所有權。我想說的是透過向存款人提供某些保證,可以使這些欠條更像比特幣。

上圖表明,如果閃電網路和其他鏈上或分層方法將比特幣的可靠性擴充套件到其他地方,那麼具有償付能力證明的交易所也可以做相同的事情。側鏈(如果被弄清楚)和閃電網路和機構式擴容模型並不相互排斥,我將它們視為並行和互補的方法來擴容比特幣。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無儲備金證明的交易所發行的欠條是沒什麼價值的,它與比特幣基礎層相距甚遠。

還有一些值得一提的問題:閃電網路和其他第二層方案很可能成為擴容的主流方法,但這些方案的可靠性仍然無法與比特幣相比,比特幣中的特性在閃電網路中是不成立的。雖然沒有什麼本質上的錯誤,但這些方案並不像純比特幣那樣給你堅如磐石的結算保障,閃電網路愛好者和開發者也會承認這一點。既然比特幣在各種權衡下進行擴容的先例已經確定,理應推廣到各個機構。

比特幣的信用創造

許多持幣者會驚恐地反對「部分儲備金」這個詞,儘管是中本聰的第一個門徒哈爾芬尼將反對的意見說出來的。但是,我認為如果銀行對自由市場負責,並且公開其實際儲備,那麼部分儲備金的風險是可控的。

我認為,交易所們以部分準備金運營的問題不是他們沒有做到100%準備金,而是他們向存款人披露了不實的風險。雖然這在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之間產生過激烈的爭論,但我個人支援自由的存管市場,其中交易所能夠以各種儲備或資本比率運營。

最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將準備金情況公開,以便使用者能夠充分評估無力償還的風險。眾所周知,銀行實際上不需要100%準備金,因為使用者通常不會立即提取其全部存款。例如,在美國,較大的存款機構必須保留至少10%的儲備金。我不知道對於比特幣來說這一數字應該是多少,但我相信市場能夠找到這個數字。很明顯,BlockFi 這樣的借貸機構的普及說明一些使用者更喜歡有息賬戶,因此可以容忍他們的銀行存在更多風險。

償付能力證明實際上證明了什麼?

到目前為止,我一直認為償付能力證明和儲備證明基本上是同質的,但這會損害它們本身的含義。事實上,我應該更準確地使用術語。儲備證明可以證明您實際擁有的財貨,但如果沒有相應的負債證明,那麼儲備證明通常是毫無意義的,只能證明您聲稱擁有的財貨。兩者一起公開,才可以作為償付能力的條件證明。

證明償付能力的第一種方法是格雷格·麥克斯韋(Greg Maxwell)和彼得託德(Peter Todd)的正規化,我們稱之為默克爾方法(Merkle approach)。根據扎克·威爾考克斯(Zak Wilcox)的詳細介紹,默克爾方法允許交易所使用者驗證其餘額是否包含在交易所在其證明中釋出的所有客戶餘額列表中。這個過程有兩個部分,證明你欠的東西,並展示你擁有的東西。正如格雷格所描述的那樣:

首先,你透過簽名訊息展示你在鏈上擁有多少實際資金,這很容易。

然後你需要證明你應該擁有多少,這裡有一個小問題,比如你可以按照賬戶ID公佈每個人的餘額,但考慮到隱私和商業原因,這是無法被接受的。

證明儲備金實際上很容易,如果交易所用他們所有的 UTXO 簽名一筆交易,那麼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交易所擁有n個 BTC。當然,交易所可能會為此借用比特幣。這就是為什麼只有持續證明才有效,並且應該結合現金流量的分析(想象一下,一個交易所習慣性地在每個季度償付測試的前一週借10,000個BTC,並在測試結束的第二天還掉它!)

具有挑戰性的部分是如何證明你的欠款,也就是說,你對存款人的負債是什麼。這正是默克爾樹的用武之地,它允許使用者驗證他們的帳戶和餘額是否包含在最終雜湊中,而不會洩露每個人的餘額和帳戶資訊等隱私資訊。像群體免疫一樣,如果對他們的餘額進行足夠數量的驗證,使用者便可以相對強有力地相信交易所沒有撒謊。

一個作惡的交易所當然可以作弊,例如聲稱那些他們不希望執行檢查的隱匿帳戶的餘額為0,但是他們這樣做有很大的風險,哪怕對其中一個0餘額的賬戶進行檢查,欺騙行為都會暴露。

正如扎克所說,默克爾方法

[...]提供了一個令自己信服的的方法,去檢查交易所是否在公開宣告中承認對你的負債,如果這些數字與實際情況不同,你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選擇是否繼續使用他們的服務。

Blockstream 的史蒂文·魯斯(Steven Roose)已經透過 BIP 和 Github 中的一個例項確定了證明準備金比例的流程,但需要負債證明(如上所述)或可靠的審計師的配合。

默克爾方法的問題在於它公開了交易所的負債,許多交易所可能不願意這樣做。因此,在2015年,達格爾(Dagher),邦茨(Bunz),博諾(Bonneau),克拉克(Clark)和博內(Bohne)釋出了《細則:針對比特幣交易所的隱私保護型償付性證明》。針對默克爾方法的缺點,達格爾等人在《細則》中指出:

要使交易所 X 能夠公開證明其擁有足夠的比特幣以涵蓋其所有使用者的餘額,同時還要保證:

  • 所有使用者的賬戶完全保密

  • 沒有賬戶包含負餘額

  • 交易所無需披露其總負債或總資產

  • 交易所無需披露其比特幣地址

《細則》包括三個協議:

  • 資產證明(儲備金):交易所使用一些零知識證明(ZKP)技巧證明它擁有一定數量的 BTC,而無需透露該數字。

  • 負債證明:交易所提交使用者餘額的總和,同時要保證在無需向存款人披露隱私的前提下,讓其可以核實交易所提交的餘額是正確的。

  • 償付能力證明:交易所在零知識證明的情況下,證明其資產和負債是平衡的。

這是對默克爾和簽名訊息方法的改進,因為它不會披露交易所的餘額,而是輸出一個簡單的1或0,來證明交易所是否具有償還能力。

簡而言之,在默克爾方法和已提出的各種零知識證明方法之中,存在大量工具使比特幣銀行能夠證明其償付能力。現在,他們沒有理由不這樣做。

比特幣銀行在哪裡?

因此,如果芬尼式的比特幣銀行可以幫助比特幣擴容,他們真的存在嗎?大型交易所和託管方只不過是另一些值得信賴的第三方而已。作為比特幣的守門人,不得不說他們往往弊大於利,削弱了開放存取和自由退出的能力。

Coinbase、Bitfinex 和 Xapo 的 BTC 欠條並沒有授予使用者與原始商品比特幣相同的交易保證,但它們仍然代表了一個擴容方向,即使不太受歡迎。那些自稱信奉機構式擴容的人,例如 Xapo 的 CEO 文西斯-卡薩雷斯(Wences Casares)提到:

在Xapo中會發生很多交易,因為Xapo內部轉賬不需要透過區塊鏈,因此可以即時且免費。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在Xapo的業務中,內部轉賬與區塊鏈轉賬的比例大概是20:1。

很容易看清比特幣銀行是如何根據存款來發行票據的,相當於側鏈中的一個異類。為了讓它可信,你需要可兌換性。這與 Tether 面臨的問題相同,有一段時間沒有人相信他們可以贖回 USDT。持續的儲備金證明將有助於解決該問題。

如上所述,儲備金審計證明允許存款機構證明其持有一定金額的儲備金,然後在受信任的審計師的幫助下,用於證明其負債與其儲備金相匹配。

或者,你可以讓使用者自行確定內部餘額與他們自己的存款是匹配的,如果有足夠多的使用者這樣做,你的交易所就理所當然的被認為具有償付能力。應該指出的是,儲備證明並不是包治百病。Coindesk 的丹尼·布拉德伯裡(Danny Bradbury)指出比特幣儲備金和法幣操作都應該被驗證,快照遠遠不如持續的儲備證明有效。

從歷史上看,許多交易所都做了儲備證明,似乎門頭溝(Mt Gox)的破產加劇了這一程序。有趣的是,歷史上的儲備證明主要是些破碎的承諾。一些交易所已經徹底刪除了他們之前的儲備證明,也有一些承諾將提供持續的儲備金證明。

  • 2011年6月:馬克·卡佩萊斯(Mark Karpeles)用那筆著名的424,242個 BTC 的交易生成了一份粗略的償付能力證明。

  • 2014年2月:Coinkite 釋出了一份現已刪除的儲備審計證明。

  • 2014年2月:在門頭溝破產之後,Coinbase、Kraken、Bitstamp、BTC China、Blockchain.info 和 Circle 的高管們共同釋出了一份承諾審計和提高透明度的聯合宣告。只有 Kraken 和 Bitstamp 證明了儲備金,沒有任何一家進行持續的證明。

  • 2014年2月:Coinbase 要求安德烈亞斯·安東諾普洛斯(Andreas Antonopoulos)審查他們的儲存情況,儘管這不是正式審查。他隨後在他的部落格中刪除了有關內容。

  • 2014年3月:Bitstamp 釋出了有關其償付能力的外部證明,不得不為此創造了當時最大的轉賬交易

  • 2014年3月:Kraken 使用默克爾方法證明儲備,聲稱他們”打算持續進行定期審計”,但是並沒有。

  • 2014年4月:英國交易所 Coinfloor 釋出其首個可證明償付能力的報告。與現有的其他比特幣交易所不同,他們會一直堅持每個月釋出一份報告,上個月,他們釋出了第60份報告,遠遠超過其他所有交易所的總和。

  • 2014年8月:斯特凡·托馬斯(Stefan Thomas)宣佈他為 OKCoin 準備的儲備審計證明已經順利完成。然而,在一個現已刪除的reddit帖子中,即將卸任的 OKCoin CTO 隨後聲稱 OKCoin 誤導了托馬斯並且偽造了部分審計內容。CCN 的一篇題為“OKCoin 透過儲備審計證明”的文章也隨後被刪除。

我可以確認 OKCoin 在2014年8月刪除了一些帳戶(由 OKCoin 機器人使用),以此來透過儲備審計。事實上,這些機器人是在部分準備金的情況下進行交易的。斯特凡·托馬斯在審計期間被騙了。這對儲備審計證明來說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缺點。

  • 2014年8月:Huobi 釋出由斯特凡·托馬斯授權的儲備審計證明。

  • 2015年6月:Bitfinex 釋出新聞稿,聲稱使用 Bitgo 的多籤軟體,他們將放棄他們的綜合賬戶模式,並將使用者的幣儲存在隔離賬戶中,這樣存款人就可以實時驗證他們的存幣。2016年8月,Bitfinex 遭到了119,000個 BTC 的攻擊,他們放棄了隔離多籤的方法。Bitfinex 隨後公佈了 BTC、EOS 和 ETH 的冷錢包地址供公眾審查。

  • 2018年11月:Tether 釋出了一份類儲備證明,他們的合作銀行 Deltec Bank 和 Trust Limited 證明了他們的現金餘額。雖然懷疑論者並不十分滿意,但公佈的數字與流通中的USDT數量相匹配。

不謀而合的事情出現了:交易所和存款機構往往只會在被極端脅迫時才會出具儲備證明。2014年的一系列恐慌是由門頭溝(Mt.Gox)的破產引發的,儘管交易所們聲稱儲備證明將成為持續和常規的工作,但除了 Coinfloor 之外,沒有人兌現了這一承諾。

也許事情正在改變。Fidelity Digital Assets、Square Crypto、Bakkt 和 ErisX 等新的存款機構正在進入市場,其中一些機構已宣佈打算對比特幣使用者更負責。隨著監管條例變得越來越複雜,也許有一天他們會放棄對比特幣銀行的加密審計。現在,QuadrigaCX 已經被曝出並不是偶然的金鑰丟失,而實際情況是他們的破產和潛在的欺詐行為,2019年可能是一些交易所重新審視他們的儲備證明協議的適當時機,否則,他們的蛋糕可能被一眾新人搶走。

結論

比特幣是一種有關機構的技術,是一個沒有軍隊的國家。或許我們應該做一些符合實際的猜想,而不是強行將它帶到不適合的領域。是的,一大堆託管方和銀行已經出現,他們中的許多人對使用者存款是垂涎欲滴的,這些蜜罐中有超過十億美元被盜或被挪用。

在現實情況裡,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以適應比特幣的性質?儘管存在“不掌握私鑰,就不掌握你的幣”的聲音,但比特幣銀行仍然存在,權衡之下的便利性是引人注目的。不如讓我們承認一件事:只要他們在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公司就會運轉下去,那就讓我們專注於讓他們具備比特幣的可靠性這件事上吧。

十年過去了,比特幣已步入青春期。也許只去看它的本質:一個有潛力的工具,適合一少部分應用場景,它可以在自己的領域更加從容。將比特幣天生的透明度引入到一系列對比特幣負責的機構中,我們可以從根本上改善比特幣存款行業的現狀。

反對的聲音

1、比特幣銀行本質上與比特幣不相容

比特幣中存在一種虛無主義的觀點,極力否認交易所和保管方的重要性,就好像他們不存在一樣。在我看來,這通常是對2010-2012年代的懷舊情緒,因為當時的網路非常扁平且沒有等級。當然,你無法抑制企業和商業的自由發展,聰明的企業家決定為持幣者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例如交易所,保管和銀行服務。

大多數權威人士認為這是一個黑暗的諷刺,而我則認為這是一種完全自然的演變。銀行在整個網路中是有意義的,我們必須與其共處。無法否認,執行節點來驗證交易的確重要,但事實上,某些節點比其他節點更重要,特別是交換節點,他們使區塊鏈瀏覽器、區塊鏈 API 企業、商業服務以及有朝一日的大型閃電路由成為可能。這沒有什麼不妥,比特幣也沒有妥協。

儘管“不掌握私鑰,就不掌握你的比特幣”是潮流,也絕對正確,但忽略了一點:我們如何看待那些已經決定放棄私鑰以換取銀行欠條的人呢?我們是否要因為不保管私鑰(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仍然不現實)而嘲笑他們?或者我們是否同情他們,並透過讓交易所負責來試圖改善他們的處境?我強烈建議選擇後者。

2、為什麼儘管極不情願,仍有人開始證明儲備?

加密貨幣行業有一個反常的特徵,可以稱之為透明度悖論。簡而言之,你越透明,你暴露的攻擊點越多,你的批評者就越有可能破壞你。因此,開放和透明是不利的。由於該行業迄今為止受到的只是輕度監管,因此大多數成功的專案在運營中都非常不透明。對於已建立的專案,並沒有類似 10-K 這樣的年報,對於新發行的幣種,也沒有類似 S1 這樣的招股書。

比特幣存款機構也是如此,至少在美國,由於沒有特定領域的監管,他們受制於模糊的政策。在這種背景下,儘可能少地披露他們的操作是有利的。此外,儲備證明成本高昂。近三年來,交易所只是在流動性和上幣數量上與競爭對手差異化,並未追求在可信度上的優勢。

我相信讓交易所開始證明其儲備可能有幾個導火索:

  • 自律性組織(SROs)的增長。如果沒有任何新的立法或積極的監管機構,自律組織可能會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發揮更大的作用,日本已經領先了。自律組織需要向其國家政府倡議對交易所制定標準,讓組織內成員證明償付能力變成很簡單的事情。

  • QuadrigaCX 的連鎖反應。醜聞的全部細節尚未公佈,但越來越不可能是私鑰丟失的情況。法醫證據顯示,這是一次蓄意的事件,況且交易所數年來一直以部分儲備金運營。這種欺騙在比特幣世界中是前所未有的,門頭溝是被駭客入侵,而不是故意從存款人那裡竊取資金。

  • 灰色/黑色市場和合規交易所的分裂。分裂即將到來,一系列複雜的、擁抱監管的交易所出現,將與不受監管的交易所徹底決裂。這個群新人試圖體現自己的差異化,不是基於上架的代幣數量,而是在可信度和可靠性方面。引入儲備證明的審計,差異自然體現出來。

3、部分準備金將徹底破壞比特幣的價值主張

人們普遍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比特幣銀行採取部分儲備金會徹底損害比特幣的可靠性。可以肯定的是,銀行採取部分準備金的時期,會產生通貨膨脹。QuadrigaCX 就是這樣,他們沒有足額的儲備,如果你將比特幣欠條納為比特幣資產的話,就意味著他們秘密增加了比特幣的供應。

然而,隱秘的的部分儲備金是不可持續的,因為通常會被發現,就像門頭溝和Quadriga等交易所經歷的那樣。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比特幣廣義貨幣供應量(或“M2”)隨著欺詐行為的敗露而縮小,那些欠條也變得不可兌換。部分準備金相當於加槓桿,而欺騙敗露則是去槓桿。因此,只有在部分準備金實際執行的時期,才會存在隱秘的通貨膨脹。

Coinbase、Bitfinex 等大型比特幣銀行有強烈的動機去保證他們的償付能力,因為他們要保護聲譽,如果他們行使欺詐之事,高管們將面臨牢獄之災。隨著這個行業的成熟和越來越多的受監管的銀行,大多數託管基金將與最負責任的銀行走到一起。

4、部分準備金本質上是邪惡的

與實證主義相比,這更像是一種哲學立場。我恰好相信比特幣的部分準備金銀行是不可避免的,正因為它不可避免,我們更應該提倡它儘可能地負責任和透明。我並不是由於部分準備金本身存在任何問題才認為比特幣銀行的部分準備金不好,而是因為它歪曲了交易所的償付能力。100%準備金可以隨時兌換存款,部分準備金則會出現無法償付的情況。

如果我將比特幣借給朋友一個月,我就增加了比特幣的 M2,我創造了信用。Genesis、BlockFi 和 Unchained Capital 都是這樣做的,而且規模更大。機構大宗經紀商即將出現,也是相同的概念,但規模更大。當銀行執行部分儲備金時,他們也在做同樣的事情。他們透過借出一部分使用者存款創造信用,透過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間的利率差賺錢。因此,為了使部分準備金懷疑論者知行合一,他們必須反對與比特幣相關的所有借貸活動。我實際上已經看到了這種觀點,但它看起來非常嚴苛,而且也不現實。貸款和放貸都是很明確的需求。

正如我對待託管方的態度一樣,我對部分準備金也是類似的態度:它們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不妨讓它們儘可能透明。我建議給予比特幣銀行同比特幣一樣的待遇:自由市場。現在我們有一個受監管的市場,每個人都天真地認為這是公平的,然而欺詐行為仍然會定期出現,衝擊並困擾著人們。為什麼不提供一個自由市場,讓不同的準備金率都能更透明地存在呢?

5、有效審計比特幣銀行是不可能的

比特幣儲備貨幣模型的最嚴厲批評者之一是埃裡克·沃斯庫(Eric Voskuil)。他在 Libbitcoin wiki 的一篇文章中回顧了經濟學家 Saifedean Ammous 的觀點,即比特幣作為商業銀行或中央銀行的健全儲備,就像曾經將黃金作為貨幣儲備那樣。

埃裡克駁斥了視比特幣存款證明為可信的觀點,並指出:

已發行的比特幣欠條與BTC儲備的比率無法進行有效審計。

埃裡克的批評似乎依賴於一些信念:

  • 商業銀行將由國家增補,事實上,銀行就是國家的延伸。

  • 儲備證明永遠無法為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保障。

  • 存款準備金率的維持必須依靠信任,因此無法強制執行。

  • 這些存款機構將透過重組的方式佔領整個比特幣市場,屆時將會相互抵消欠條。

我在這裡無法詳細地解釋這個問題,坦率地說,我只是在幾個關鍵問題上與 Eric 存在不同意見。我認為儲備證明如果由有聲譽的審計師負責的話,可以為存款人提供償付能力的保證。我也不相信政府會立即控制比特幣存款市場中的貨幣供應,商業銀行是獨立的,也將繼續在非法西斯國家保持獨立。

讓我們回顧一下。要相信比特幣銀行系統能夠擺脫黃金儲備系統的問題,你必須相信比特幣作為儲備資產與黃金比起來具備一些優勢,具體來說:

  • 比特幣可透過設計進行審計。個人在執行完整節點時所做的不僅是持續稽覈供應,確保它們符合規則,同時他們也稽覈整個歷史交易序列,以確保每一筆都是合法的,並且符合規則。

  • 審計比特幣的 M1 很便宜,執行節點每月僅花費幾美元。相比之下,做黃金的審驗很昂貴,XRF 光譜儀價格昂貴且難以操作。一個完全可信賴的黃金供應鏈十分昂貴,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倫敦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在實踐中,在私人黃金市場中,驗證一塊黃金的成本十分高昂,所以已經存在一整條可靠的供應鏈,因此黃金只是在一個封閉環境中流通,不需要進行重複驗證。如果你對此好奇,請閱讀 LBMA 的物品運輸規則。目前,倫敦持有價值3億美元的黃金,中央銀行只是保管大量黃金,而不是移動黃金。

  • 儘管對於黃金來說,評估其 M2 的規模是不可能的,評估比特幣 M2 的規模至少看起來是合理的。M2 是指比特幣包含信貸經濟在內的價值。正如大部分交易所正在做的那樣,如果其發行的欠條可兌換成比特幣,我們就有工具來驗證他們是否在說謊。

簡而言之,比特幣提供的審計保證比黃金提供的要好得多,不再需要可信賴的供應鏈,昂貴的儲存費用或昂貴的入庫驗證。比特幣的加密性質,可以透過簡單的儲備證明進行擴充套件,正因如此,比特幣才能在對託管方信任最小化的情況下還經得起推敲。

6、為什麼需要中介?為什麼不推動所有人直接使用比特幣呢?

我知道我的方法可能被視為妥協,但是我認為一個無中介的比特幣時代早已過去了。普通人對託管方和銀行有著貪婪的需求,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我們也不會自己保管我們的股票證書。保管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挑戰,銀行的額外好處是可以賺取利息,讓人安心等等,這使它們極受歡迎。

根據 Coinshares 的說法,目前約有290萬個 BTC 由 Coinbase、Xapo、Greyscale、Binance 等公司保管。Coin Metrics 告訴我們,在過去的5年中,大約有1400萬個比特幣被啟用(總髮行量為1760萬,但是很大一部分已經丟失或是沉睡的),因此比特幣有20%的有效供應在第三方的手裡。

我不相信有一天我們會集體覺醒並決定自己保管。我認為這個行業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託管方繼續辜負我們的信任並弄丟使用者的存款,二是我們讓他們變得更負責任。想要後者發生,我們需要承認它們是比特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好壞。如果中介的存在意味著比特幣失敗了,那麼教條主義者應該放棄這個專案。

而且,坦率地說,即使你不喜歡比特幣銀行的想法,要求他們證明自己的儲備金也不是一件壞事。普通金融機構受到嚴格監管,因為失敗的後果非常嚴重。比特幣的存款機構需要一個替代的監管制度,我們不妨說服交易所進行審計。

7、假如比特幣發生不好的事情怎麼辦?這可以推廣嗎?

我提議的框架適用於任何可審計的數字資產。這是黃金和虛擬貨幣/商品之間的區別:它們是天生可審計的,而審計和驗證黃金極其繁瑣。隱私幣更具挑戰性,但仍可以透過 viewkeys 或選擇性披露的方式來審計它們。

8、比特幣銀行的貸款有效地增加了 BTC 的供應

如果銀行的準備金率很低,則銀行可以創造出遠遠超過存款數量的新貨幣。

如果出現一個活躍的部分準備金比特幣銀行,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事實上,如果你稍微思考一下,現實就是如此。比特幣衍生品交易所如 Bitmex 的交易量遠超比特幣現貨交易所。在那裡交易的比特幣數量遠超於他們的比特幣存款,正是因為 Bitmex 以保證金的形式向使用者提供貸款,這就是創造信用。

我不認為創造信用本身存在任何錯誤,因為它是金融最基本組成部分。如果以透明的方式創造信用,用自己的儲蓄創造信用,而不是挪用他人的,那就是對我們當前系統的重大改進,而且我認為這是值得追求的。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