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融分散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下稱《規範》)由中國人民銀行正式釋出。《規範》適用於在金融領域從事分散式賬本系統建設或服務運營的機構,規定了金融分散式賬本技術的安全體系,包括基礎硬體、基礎軟體、密碼演算法、節點通訊、賬本資料、共識協議、智慧合約、身份管理、隱私保護、監管支撐、運維要求和治理機制等方面。
《規範》是國內金融行業首個區塊鏈標準,備受社會大眾與相關從業者的關注。2020年2月27日,信鏈財經邀請CAVOS分散式雲端計算公司CTO、前科達股份區塊鏈技術總監吳曉敏,信鏈國際傳媒事業部副總裁宋繼明,一同解讀新政策可能開啟的金融科技新篇章。
信鏈財經後續還將圍繞分散式賬本與金融的議題,對國內學術、金融、科技等領域的相關專家做出深度採訪報道;信鏈財經駐日本辦事處也會針對相關議題,為國內讀者帶來日本方面的最新解讀。
以下為本次採訪全文:
信鏈財經:央行正式釋出《金融分散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對金融、區塊鏈行業分別有哪些深遠影響?
吳曉敏:標準的釋出,旨在規範分散式賬本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有助於金融機構按照規範進行系統部署和維護,避免出現安全問題。也就是從技術落地的角度來看,有了參考指導依據,引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走向規範,積極地服務實體經濟,同時也將加速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目前,國內釋出的區塊鏈標準已有10項左右,在研究的也有20多項,這些標準都將引導且推動我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只不過目前這些標準也主要偏技術層面,落地到產品應用層面還需要一段時間。
本標準的起草單位,除了大型金融機構以外,還有國內的幾家大巨頭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在標準的起草人中,比如京東、百度;這些巨頭的參與,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
在分散式賬本技術形態尚具可塑性階段,有必要制定關鍵技術的安全規範,以便金融機構按照合適的安全要求進行系統部署和維護,避免出現短板,為分散式賬本技術大規模應用提供業務保障能力和資訊保安風險約束能力,對產業應用形成良性的促進作用。
信鏈財經:分散式賬本/區塊鏈,在金融行業的應用方向有哪些?
宋繼明:區塊鏈是一種將資料區塊有序連線,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其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的分散式賬本(資料庫)技術。我們可以把區塊鏈理解成是一個多方參與的共識系統,是一種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擁有眾多應用場景,比如:資產證券化、保險、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銀團貸款等。不過,從戰略的角度來看,以下三個應用場景會更重要一些。
1.法定數字貨幣
貨幣是經濟活動中所有價值交換的通用介質。法定數字貨幣的場景將極為龐大、複雜並具有重要的金融戰略意義。
運用區塊鏈技術推進法定數字貨幣,最重要意義在於搶先制定國際標準。比如,制定資料結構標準和共識協議標準,其在金融領域的重要性如同網際網路領域的TCP/IP協議,這是一種深刻的全球化金融擴張。
2.金融安全基礎架構
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是區塊鏈的基本特性,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新型的安全基礎架構。傳統的基於密碼學的防禦性,如同一道抵禦“外敵”入侵的長城。這是一種被動防禦性策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駭客“破牆而入”只是時間問題。
區塊鏈所代表的安全基礎架構是一種全域性性的安全,區塊鏈中的資料被集體共管共存,儲存的位置隨時變動;只有真實有效的資料才會被接入鏈條中,而偽造的資料將會被系統自動丟棄。
基於區塊鏈的金融監管基礎架構,可以使監管者設定一種開放式的“容錯”機制。所有的參與者都要在該機制下進行活動,互相監督和制約。即使有少數參與者不遵守“遊戲規則”,基於全域性性的共識機制會使多數的參與者立即發現這種情況並自動進行舉報、糾正和懲罰。
3.KYC
KYC是金融監管的重點,基於區塊鏈的KYC可以作為實現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性協議。當前,普惠金融的痛點在於獲客成本高、風控難度大,其根本原因在於跨企業、跨國家地域之間的資料無法透過傳統方法被安全共享。
建立在區塊鏈基本資料單元和資料鏈條之上的數字身份,可以將使用者身份資訊、歷史活動記錄以及其它和身份有關的屬性資訊,安全地流轉於企業和國家之間,實現敏感資料的開放式安全共享,從而最終實現普惠金融。
信鏈財經:現有的數字貨幣、穩定幣,並未對傳統貨幣體系造成較大沖擊,僅僅是因為政策因素,還是現有數字貨幣本身存在一定缺陷?
吳曉敏:我認為現有數字貨幣,未能對傳統貨幣體系造成嚴重衝擊,主要還是自身存在的缺陷。
1、現有的數字貨幣趨向於投機工具而非支付手段。
比如,比特幣最初的價值不足 14美分,2017 年最高接近20000 美元,現在則在9000美元附近徘徊。由於價值波動過大,數字貨幣雖然具有貨幣價值儲藏的職能,但卻不能很好地履行交換媒介以及支付手段的職能。
2、USDT等穩定幣,亦存在諸多缺陷。
USDT 聲稱嚴格遵守與美元的 1:1保證金制度,每發行一枚 USDT,其賬戶就會增加 1美元的資金儲備,並且 USDT可以隨時兌換美元。不過,以USDT為代表的穩定幣,其背後母公司的法幣儲備賬戶並不透明,導致穩定幣具有超發以及價格操縱風險,穩定幣自身信任危機不斷。
3、共識機制存在改進空間
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的核心技術,目前主流的三種機制POS、POW、DPOS,均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POW機制最早應用於比特幣,挖礦所獲比特幣的數量與算力完全相關,導致了能耗高、效率低下等問題;為了彌補 POW機制的不足,以太坊提出了 POS機制,在這種分配機制下,挖礦獲得數字貨幣的概率與持幣規模和持幣時間正相關,最終會強者恆強的局面,去中心化最後變成多中心化;DPOS 機制則是一種投票選舉的共識演算法,不過社羣選舉不能及時有效的阻止一些破壞節點的出現,會給網路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信鏈財經:未來國家法定數字貨幣,是否就能實現對現有貨幣體系的更迭?
宋繼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古人已經給出答案: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前四個字出自《詩經》,意思是前行的道路充滿阻礙,並且又遠又長;後四個字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隻要堅持不懈走下去,就一定能夠抵達彼岸。
法定數字貨幣會著重於滿足央行、第三方支付者之間批發、清算環節的需求。理論上央行數字貨幣也可以為零售服務,不過這會對現有金融體系帶來較大沖擊。
無論是數字貨幣還是電子支付,如果涉及跨境匯款、跨境投資、貿易結算業務,就不是哪一家央行可以負責的,而是各個國際、機構之間形成一個聯合機制。不同層次的問題,需要的組織協調機制或可能涉及到的監管也是不一樣的。
套用川普常說的一個詞,法定數字貨幣能否全面替代傳統貨幣體系,需要超級大國之間達成一筆“BIG DEAL”。
信鏈財經:透過區塊鏈技術推進法定數字貨幣實現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搶先制定國際標準。這種看似技術協議或商業標準的競爭,實則攸關國家安全的根本利益。從標準制定的角度看,我們還需要在哪些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宋繼明:法定數字貨幣的金融賬本中,有兩大核心模組。一個是包含法定數字貨幣的唯一識別號,面額、發行者等,甚至是所有者和歷史流通訊息等進行記錄的基本屬性資訊;另一個是,法定數字貨幣建立之後資料在各個參與方之間流轉時所形成資料鏈條。
這個資料鏈條要具備至少三個功能,保障資料通訊、相容傳統加密手段以及具有自動舉報虛假資訊、制裁惡意行為的共識裁判機制。這個懲罰激勵機制要能讓各個參與方之間實現整體性的均衡,它不會消滅作惡的風險,而是產生一種共識裁判機制,讓虛假交易只能誕生和發展於區域性,而不能突破全域性。
信鏈財經:金融機構傾向於在低風險的細分市場開展業務,比如服務大企業和富人,導致處在邊緣的企業和個人難以充分享受融資和金融安全等服務。金融機構競相追逐低風險客戶群體,導致該群體金融服務趨於飽和,拉低金融機構利潤率。分散式賬本技術(DLT)具有的透明化、保障安全等特點,能否真的使金融機構擴大服務群體的範圍並提高盈利能力?
宋繼明: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擴大服務群體的範圍並提高盈利能力,但也有現實的痛點擺在面前。
從服務的可獲得性來看,透過電腦、智慧手機等終端進行操作,不受時間、地點、氣候等客觀因素影響,使金融服務持續流向更深、更廣的經濟末梢神經。不過,現實是相對弱勢的群體對於物理網點的依賴度更高,一旦數字技術越來越多地替代物理網點,也可能引發金融排斥。
從金融服務的合理定價來看,區塊鏈、大資料、AI等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應用,可以減少資訊不對稱,提高金融交易效率,降低金融服務邊際成本,使得小微企業、低收入群體等有機會獲取成本合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不過,演算法驅動也可能會帶來演算法歧視的問題,普惠金融重點幫扶的物件,可能被演算法模型更加精準地識別並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
所以,一個覆蓋範圍足夠廣、定價足夠合理的金融服務,並不僅僅取決於技術的進步。
信鏈財經:受制於區塊鏈的運算速度,在技術層面上,如何保障各國法定數字貨幣交易、清算的高效?
吳曉敏:目前法定數字貨幣的支付場景很廣泛,並且交易頻率極其高,不論是應用頻次還是效能來講,都對整個技術及鏈上的運算速度有極高的要求。目前央行官員希望第二層網路支援實現達到“每秒至少數十萬筆交易”的交易效能目標。
截止目前,並無任何區塊鏈達到和目標要求一樣高的效能。這一交易速度有可能會透過"鏈下撮合、鏈上清算"的機制來實現;
透過設計合理的路由策略可以將狀態通道擴充套件為網路結構,目前的方案有雜湊時間鎖合約、虛擬通道和元通道。相比於鏈上擴容方案,狀態通道巧妙地將鏈上和鏈下的職能分開,採用該方案無需改變公鏈結構,結合了鏈上的安全性、非中心化特性,以及鏈下的擴充套件性。但從整體生態來說,由於鏈上鍊下通訊過程中可能存在問題,狀態通道依然屬於安全性、非中心化和擴充套件性的一種新平衡。相比於其他鏈下擴容方案,狀態通道的隱私性較好,可做到即時性,尤其適合於固定雙方的高頻互動,所以從技術層面來講,完全可以實現交易、清算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