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按照目前區塊鏈的發展情況,可以簡單的分為幣圈、鏈圈和礦圈,今天本文將進一步簡化此說法。
其中,礦圈討論的是如何不用購買的方式,來獲得加密貨幣。例如FCoin 的交易挖礦、秘銀的社交挖礦(譯者注:臺灣的一個區塊鏈產品)、BTC/" target="_blank"">比特幣的算力挖礦都是透過做特定行為、付出運算資源,來換取加密貨幣。所以,礦圈可以直接歸類在幣圈底下,差別在於一種是用挖礦的方式獲得幣,另一種是用購買的方式獲得幣。
這樣一來,我們之後討論區塊鏈,就可以簡單的分成「幣」、「鏈」兩者來討論即可。就目前情況看來,兩者的最大交集是ICO。
ICO誕生:以太坊問世
雖然現在大家都知道,區塊鏈是各種加密貨幣背後的技術。所以,經常會有人誤以為是先有區塊鏈(blockchain),才有加密貨幣。但事實上,是比特幣(Bitcoin)在2009 年率先問世,一直到最近3 到5 年大家才把區塊(block)、鏈(chain)這兩個軟體設計的構思搭配在一起,整理出區塊鏈這個概念,也才逐漸被認知。既然區塊鏈可以用來發行比特幣,應該也可以用來發行各種加密貨幣。
正好,以太坊(Ethereum)在2015 年正式上線,大幅降低發行加密貨幣的門檻,所以ICO 才開始蓬勃發展。從下圖可以看出來,在2016 年之前發起的ICO 專案寥寥無幾,絕大多數的ICO 專案都是在近兩年,像雨後春筍般出現。
▲ICO專案的發起年份,土黃色是2018年
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團隊要爭相發起ICO呢?
發起ICO的目的是團隊需要資金。因此,他們用區塊鏈技術來創造代幣,並用類似群眾募資的限時限量方式,將代幣賣到市場上換錢。團隊獲得資金,就能用來打造區塊鏈(例如以太坊、EOS)或去中心化應用(例如Golem、Filecoin)。打造好區塊鏈、去中心化應用之後,就能讓代幣持有者持代幣兌換服務,或是折抵消費。
下圖就把上述流程,總結成簡單的五步驟。
▲發起ICO的五步驟
不過,這張圖有點小問題。
發起團隊未必得是做區塊鏈相關的業務,才能發起ICO。比如一個珍珠奶茶店,也可以發行珍奶幣。畢竟ICO只是一種「先收錢再辦事」的新型募資方式,用ICO募資跟團隊做什麼領域的業務,並沒有直接關係。
那麼,是誰需要ICO呢?
ICO成長:為專案方尋求資金
「誰需要ICO」是不太精準的問法,既然ICO是一種募資方式,當然是需要資金的團隊,都會想透過ICO拿到一筆錢。相信大家也早就聽過各種荒唐的ICO募資,或是用ICO來圈錢、詐騙的例子,因此負面例子就不贅述了。
更好的問法是,除了騙子之外,ICO 對誰有實質幫助?
答案是,原本只能仰賴志願者幫忙的開源(open source)軟體專案方。
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區塊鏈,例如比特幣、以太坊都是開源軟體專案。它們都是將程式碼完全公開在網路上,由網路上自願加入的軟體開發者共同維護程式碼,或礦工貢獻電腦運算資源來維護區塊鏈執行。
但是,在加密貨幣、挖礦機制之前,這些貢獻程式碼、電腦運算資源的人,都是無償付出的志願者。通常只能賺到個人在開發者社群內的聲譽,但沒有實質的金錢回報。
所以,你可能看過有些軟體工程師的招聘資訊,會要求求職者附上個人的Github 帳號,因為Github 會列出這位工程師過去所參與的開源專案及其參與度。因此,雖然參與開源專案的開發賺不了錢,卻能夠展現工程師的功力。只不過,就是有點像是在做公益啦。
一直到這2到3年ICO 的門檻降低之後,這些開源專案才開始用區塊鏈來創造代幣,並用來獎勵開發者、系統維護者,這也才吸引更多不同的人紛紛加入。這誘因機制很單純,只要開源專案執行的越好,這些數量有限的代幣價格就會上升,就等於回饋這些人的付出。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投資ICO的人其實是在投資開源軟體的開發團隊,讓他們有更多的資源做更大的事。邏輯其實和群眾募資非常像,發起者需要錢、時間來建構產品,而早期投資者花錢贊助募資專案,就能用更少的錢換得未來的產品或服務。
差別在於大眾募資結束之後,專案贊助者就只能等待產品完成。而ICO結束之後,投資者則可以在產品沒打造好之前,就在交易所上買賣代幣獲利。
那麼,目前的ICO 市場狀況如何呢?
ICO轉型:從公募轉向私募
下面這張圖表是從2017年到今年3月的ICO募資金額統計圖。深藍色柱狀越高,就代表當月透過ICO募資的總金額越多。而淺藍色的折線圖,代表當月完成的ICO專案數量。
整體來說,目前ICO的市場狀況遠比一年前活躍的多,無論募資金額、發起募資的專案數量遠多於去年同期。
▲近兩年的ICO募資狀況,柱狀圖是募資金額,折線圖是專案數量
上文提到過,發起ICO的最大目的是募資,所以只要有人給錢就好,沒人會管這筆錢是誰給的。不過,有趣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ICO 募資已經不開放給所有人參與了,正在崛起的是隻對特定人、機構募資的ICO專案,這稱為「私募」(private sale)。
上圖中,深藍色的柱狀圖就是對所有人公開的募資金額,而橘色則是私募的金額。
私募就從向所有人公開眾籌,變成僅限於特定的人、機構贊助。為什麼要這麼做?
剛剛說ICO的投資者只要拿到代幣,就可以丟到交易所上買賣,而不需要真的等到產品上線。因此,有越來越多投資者在ICO的時候買了大量的代幣,但他們並不是真的要使用之後推出的產品、服務,而只是想炒作幣價。這就像很多投資客買房子,也不是用來住的,而只是想炒房價一樣。
幣價漲漲跌跌,當然會破壞開源專案想用代幣來獎勵團隊、吸引資源的本意。因此,有些團隊寧願犧牲募到更多錢的機會,而選擇事先篩選參與ICO的投資者,確保自己的幣是被較為可信的人、機構所持有。
既然能參與的人變少了,如果ICO發起團隊還想募到相同的金額,每位參與者就必須要投更多的錢。但是,很少個人投資者能負擔數百萬美金的投資,只有投資機構可以。因此,ICO 發起團隊會轉向創投機構(venture capitals),開放讓他們參與私募。
從下面這張圖的時間軸,你可以看出來最近兩間知名的創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 和USV 相較於之前,更積極的投資代幣。
▲上方是Anderssen Horowitz投資,下方是USV投資,中間是雙方都有投資,圈圈大小代表投資金額
繞了一大圈回來,目前ICO的最大價值在於讓原本沒有獲利模式,且仰賴程式設計師志願者開發的開源專案,總算也可以初創公司一樣,獲得創投機構的大筆投資。只不過,創投機構現在用錢換到的不是公司的股權,而是代幣。
看完上面這些轉折,或許你會覺得這一切都很合理。但是,我相信10年前沒人會相信現在竟然有創投機構,願意出錢資助開源專案開發。
只不過,現在投資ICO的機構也不只有創投了,還有賺得盆滿缽滿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ICO成熟:與交易所更緊密結合
區塊鏈領域目前除了圈錢割韭菜的騙子之外,確定已經賺到大把鈔票的就是交易所,所以,最近交易所一間接一間的開。
交易所是代幣經濟(token economy)的關鍵基礎設施,如果代幣沒有在交易所上架,那就等於投資者手上的幣無從轉手,也就幾乎沒有價格漲跌的空間。
因此,較知名的交易所會向ICO團隊收取數十萬到數百萬美金的代幣上架費。再加上,交易所還會向使用者收取大約交易金額的0.1%做為手續費。所以越多人買賣加密貨幣,交易所就賺得越多。美國的知名交易所Coinbase目前的估值就高達80億美金。
簡單來說,交易所現在手上有不少錢可以用來投資。既然ICO發起團隊非得經過交易所這關,那麼開放交易所基金參與私募,就會比開放傳統創投公司參與,具有更高的戰略價值。因此,可以預測會有越來越多交易所設立創投基金,且交易所的基金甚至可能排擠傳統創投機構,成為區塊鏈領域的主要資金來源。
從下圖也可以清楚的看出來,交易所已經開始成立投資基金,甚至併購初創團隊了。
▲交易所在2018年紛紛成立投資基金或併購初創團隊
除了交易所直接給錢參與私募之外,ICO 和交易所還有另一種結合形式,就是交易所提供ICO 的承銷服務。
在這種模式下,ICO 團隊得將一定比例的代幣付給交易所,換取交易所為代幣銷售、上架的服務。當然,交易所最核心的關鍵指標還是交易量,沒有最夠的交易使用者和市場深度,是沒有專案方來和你合作的。
總的來說,本文將區塊鏈簡化為「幣」、「鏈」兩個面向,而兩者的交集就在ICO,相信這會有助於你判斷未來區塊鏈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