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的軟分叉不會創造新的數字資產,而硬分叉技術將使原有數字虛擬貨幣持有者“憑空”擁有與分叉前相同數量的新數字虛擬貨幣,在效果上相當於一次代幣發行,造成數字資產擴容風險。
陳濤以比特幣、以太幣為代表的數字加密資產,近年來成為投資界的新寵。作為數字加密資產底層技術的區塊鏈,也成為社交媒體的熱搜詞。隨著社會關注度提升,資金流入持續擴大,數字加密資產價格出現了大幅飈升和劇烈波動,並出現了代幣發行(ICO)及其變形(IFO),數字加密資產“挖礦”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說到底,數字加密資產並非無風險的“寶礦”。數字虛擬貨幣更適合被界定為數字加密資產。2015年9月9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首次確定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正被合適地定義為大宗商品。在2018年3月19日至20日的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上,各國代表對加密數字貨幣監管進行了討論,認為加密數字貨幣缺少主權貨幣的許多特質。在隨後釋出的公告中,將數字貨幣定義為資產,而非貨幣;數字資產一方面具有技術創新性,利於提高經濟效率和包容性;另一方面易滋生避稅、洗錢等問題,在特定情況下會影響金融穩定性;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數字貨幣的匿名性,容易成為洗錢渠道,成為非法交易溫床。而加密數字貨幣價格劇烈波動受到投機力量驅動,更符合資產投機的本質。隨著社會關注度顯著提升和資金擴大流入,加密數字貨幣已經成為受投資投機力量驅動的數字資產。據Coindesk對世界各國4000名比特幣持有者的調查,比特幣持有者91.8%為男性,72.5%為白種人,65.8%為技術人員,主要是以投資為目的。2013年夏季以來,比特幣在中國的交易額已經超過世界交易額的40%。過去幾年,加密數字貨幣價格出現了持續較快上漲,特別是2017年以來出現了價格急劇飈升和大幅暴跌。2017年9月2日,比特幣價格漲破5000美元,創歷史新高。但受中國政府禁止ICO影響,比特幣價格一路雪崩,2017年9月3日凌晨一度跌破4500美元,跌幅高達500美元;以太幣同樣從390美元一路跌至340美元,跌幅達13%。數字加密資產存在無限擴容風險。代幣發行(ICO)是區塊鏈專案募集資金的一種方式,不同於IPO(首次公開發行),ICO是以數字貨幣而非法定貨幣作為公開募集物件,又以發行新的數字貨幣作為回報。在技術層面,大部分代幣系統是透過比特幣平臺為基礎,重構一條區塊鏈,然後在上面使用新的規則發行新的數字虛擬貨幣。為了保證新的數字虛擬貨幣價值得到市場認可,將其與比特幣掛鉤,這相當於用比特幣作為儲備來發行代幣。從形式上看,雖然ICO募集的是數字貨幣,但因為數字貨幣在現實世界裡可用法定貨幣進行交易,實質上ICO仍是IPO的一種變相方式,並沒有脫離金融屬性,既容易成為洗錢、詐騙等犯罪行為的通道,也容易被利用成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工具。ICO熱度上升推動了數字貨幣價格的炒作,數字貨幣價格飈升又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ICO專案,導致ICO與發行專案本身關係越來越疏遠。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釋出公告,宣佈“ICO是未經批准非法融資行為。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護投資者權益,妥善處置風險”。ICO被禁後,幣圈又出現了IFO,也即區塊鏈硬分叉。從技術層面分析,數字貨幣賴以支撐的區塊鏈存在兩種形式的分叉。軟分叉是指當區塊鏈系統中出現了新版本的軟體(或稱協議)後,新舊節點相互接受對方產生的區塊,雙方始終工作在同一條鏈上;軟分叉不會創造新的數字資產。硬分叉是指當區塊鏈系統中出現了新版本的軟體(或稱協議)後,新節點能夠接受分叉前舊節點產生的區塊,但舊節點拒絕接受新節點產生的區塊,導致同時出現兩條鏈的情形;由新節點形成的區塊鏈將創造新的數字資產。目前世界上已發生多起硬分叉事件。2016年,以太坊上的專案DAO因自身漏洞導致駭客竊取了當時價值約6000萬美元的以太幣。2016年7月,以太坊開發團隊透過修改以太坊程式碼,強行將該專案所有資金全部轉到一個特定的退款合約地址,“奪回”駭客所控制的DAO合約幣,原本持有以太幣(ETH)的則以1﹕1比例“免費”獲得了(ETC)。因部分礦工並不認同這個修改,於是形成兩條區塊鏈:一條為以太坊(ETH),另一條為以太坊經典(ETC),各自代表不同社羣共識。2017年12月,Digital Assets Group團隊宣稱為解決以太坊所缺乏的分散式儲存和分散式計算能力,對以太坊進行硬分叉,新的數字資產命名為以太霧(ETF)。部分開發者和“礦工”於2017年7月對比特幣進行硬分叉,新的分叉幣命名為比特幣現金(BCH);當年11月-12月,一些團隊還以改進比特幣技術缺陷為名進行硬分叉,分叉幣包括比特幣鑽石(BCD)、比特幣黃金(BTG)等十多種。應該看到,區塊鏈技術的軟分叉不會創造新的數字資產,而硬分叉技術將使原有數字虛擬貨幣持有者“憑空”擁有與分叉前相同數量的新數字虛擬貨幣,在效果上相當於一次代幣發行(ICO),造成數字資產擴容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硬分叉並不涉及面向投資者募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數字虛擬貨幣,規避了代幣發行(ICO)可能面臨的政策法律風險,既可以承接原區塊鏈龐大的使用者群體,也能預挖一定比例分叉幣坐等升值。數字加密資產“挖礦”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當前獲取數字貨幣方式有三種:作為商家收取數字貨幣、線上交易所購買或線下透過中間人購買、“挖礦”。所謂“挖礦”,實際上是利用窮舉隨機數演算法最終得到區塊的交易計賬權。隨著比特幣價格飈升,“挖礦”的裝置和算力也一路升級。從最初的CPU挖礦,到第二代的顯示卡挖礦,經歷過短暫的FPGA挖礦時代後,迅速進入專用晶片(ASIC)挖礦時代。目前,礦機晶片的工藝升級差不多3個月時間進化一代。可以說,數字貨幣“挖礦”已經高度專業化,不僅要有較高原始投入,專業的管理能力,而且更需要有充足、低廉獲取電力的渠道,這實際上也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作者系經濟學博士)
更多區塊鏈數字貨幣資訊:http://www.qukuaiwang.com.c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