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價值取決於持有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古雴
釋出時間:2014年10月11日
原文連結:https://yilinhut.net/2014/10/11/5153.html



經過幾個月來的低迷,最近比特幣價格再度探底,簡直觸目驚心。在這個時候,再談一談價格問題,也算應景吧。


當然,我無意對比特幣的短期走勢進行預測。雖然說跌成這般模樣我事先也沒想到,但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原本就是一項長遠投資,就當養老保險放著而已。況且,這一年來比特幣業界除了價格之外的幾乎所有資料和表現都穩步發展著,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我在這裡談價格,是想在理論上談一談,比特幣的價格基礎在哪裡,究竟是什麼決定著或支撐著比特幣的價值。


從短期,從表面上講,比特幣的價格取決於資金的投入。每天都有新的比特幣因挖礦而產生,礦場主為了收回成本也有越來越大的拋售壓力,因此如果沒有持續的資金進場來買入,比特幣市場供大於求,那就自然會跌價。反之,如果資金持續投入的力度足夠大,而每天新增的供給有限,那麼自然就會漲價。


當然這只是短期而言的,因為大部分流入的資金在一定時間之後總會套現流出。為了套利而進入的資金最終並不會支撐比特幣的價格。高拋低吸的成功者需要低拋高吸的失敗者供養,投機市場理論上就是一個零和遊戲。


使得比特幣不是一個零和遊戲的,無疑是比特幣的貨幣屬性,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一個零和博弈的投機標的,也是可以直接在市場中花費的。我們可以在比特幣交易平臺買入比特幣後,再也不回來賣出,而是在商品市場中使用掉。而在市場中,人們需要越來越多的比特幣來流通,而越來越不需要人民幣來流通,那麼趨勢就是比特幣更多從交易所流向市場,而人民幣更多從市場流向交易所,如此一來,雖然比特幣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但在交易所中等待與法幣交易的比特幣卻越來越少,最終比特幣的價格自然會持續上漲了。


然而,仔細一想,這裡似乎仍有問題。應用範圍的擴大本身一定能支撐幣值嗎?未必如此。比如說,許多商家都支援比特幣支付了,但他們都會把收到的比特幣立刻賣成美元,比如說透過bitpay的服務,或者自己賣出,那麼應用大面積鋪開的結果反而是大大加劇了交易所中的拋售壓力,反而會抑制幣價。


當然既便如此這種抑制也只是短期而言的,因為每一筆比特幣玩家所支付出去的比特幣,當初也往往是買進來的。除了比特幣挖礦機制所帶來的穩定供給之外,比特幣的買與賣在長期而言也是平衡的。但無論怎麼說,我們發現比特幣應用的拓寬本身並不是支撐幣價的根本因素。


那麼支撐幣價的根本因素是什麼呢?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持有,或者說儲蓄。


例如黃金已經極少作為流通貨幣而在市場中使用了,但它的市值仍能這麼高,這當然也不只是因為它能夠被製成飾品或元件,而是因為人們看重黃金的“保值”功能,因此願意買入並持有它。


這裡其實是一個迴圈:因為黃金有保值功能,所以人們願意儲存它;但也正是因為人們願意儲存它,因此黃金有了保值功能。當然,這也有賴於黃金總量穩定的特性,如果是可以無限濫發的紙幣,那麼即便人們願意儲存它,它的保值功能也已經大打折扣了。


即便是紙幣,它的價值歸根結底也還是在於儲蓄。如果沒有人願意持有紙幣,紙幣也不會有價值。


貨幣本質上說是一種什麼工具?它的用處歸根結底是什麼?無非是價值的儲存手段而已。所謂儲存,就是某種滯留,某種“拖延時間”。如果我有雞而想要鴨,你有鴨而想要雞,那麼我們當場就能完成交換,而不需要使用貨幣。只是因為我不能及時拿出你想要的東西,或者我不能直接換到我想要的東西,所以貨幣才有其價值。我的雞沒有換到鴨而是換到了錢,這錢是為了讓我把賣出雞所換回的價值延遲一段時間,直到我找到我真正想換的東西。


貨幣的意義就是在交易與交易之間,儲存相應的價值。可以說“保值”是貨幣的本職。


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是什麼?理性無非是某種籌劃、謀算或設計的能力,換言之,人會“未雨綢繆”。人不會看見任何好處就只顧著撲上去,人不僅僅關注那些眼下可見的東西,也關注著那些尚未出場的可能性。因此,人可以在尚未見到鴨或魚的情況下,就把雞賣成錢,即便我暫時不知道我要如何使用這些錢,我仍然願意留存它們,以備不時之需,因此人們願意儲蓄。


當然,儲蓄與投機或應用一樣,在理論上說,長期而言也是平衡的,因為持留下來的幣,早晚有一天也還是要被賣掉或者花掉。但要害就在於這個“早晚”上面。在 某種意義上,價值就是時間,在一個沒有時間的靜態系統中,貨幣是沒有意義的。正是因為有時間問題,有早還是晚的問題,才有了儲存價值的需要,才有了貨幣。


當代的通脹貨幣和信貸體系逆轉了人們的儲蓄需求,人們似乎不需要留住貨幣以備不時之需了,需要的時候貸款就行了,我提到過這是一種變態的文化,但無論如何這也沒有改變貨幣是價值之滯存這一事實。通脹貨幣把延遲消費逆轉為提前消費,但花過去存下來的錢也好,預支未來的錢也罷,這個“時間差”是貨幣的價值所繫。


可以說,比特幣的長期價值取決於“長期”本身。無論是投機者,商家還是囤幣者,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讓幣滯存,這滯留的時間決定著比特幣的價值。


如果一個人每個月借1萬元,還1萬元,那麼他有多少錢?如果他借來的錢能夠滯留2個月,那麼他就可以有2萬元流動資金,如果能滯留1年,那他就可以有12萬流動資金。


對於整個貨幣市場來說也是差不多的意思,貨幣的流動本身是平衡的,市場中有買就有賣,有進就有出。每天有價值1萬美元的比特幣被人買入(無論是用商品還是用法幣),也有價值1萬美元的比特幣被人賣出,那麼比特幣市值該有多少?不知道。更關鍵的問題是滯留的時限。


有些東西,例如郵票等收藏品,它每天以任何形式的流通量可能非常小,但它的價格仍然可以很高,為什麼?無非是人們願意長期持有它。有些東西流通量非常大,但恰恰在大為流通的同時急劇貶值。


那些認為比特幣適於長期持有,因此不適合作流通貨幣的人顯然搞錯了。貨幣之為貨幣其意義首先就在持有,特別是就其價值而言,更是取決於持有。更多的貨幣被人更長久地持有,這並不會妨礙這一貨幣的流通能力,比特幣適於交換的特性不會因為更多人囤幣而有絲毫折損,影響的只是貨幣的價值。人們越信任它的保值功能,就會滯留越多、越久,這一貨幣的價值也就越高,這其實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最後順便說一下,要如何估算比特幣未來的價值呢?與法幣的m0、m1、m2之類的去對比,還是與黃金或白銀或哪家股票的市值去對比?在我看來這些對比都是可疑的,因為比特幣本身是顛覆現有的金融秩序的,很難與現存的哪種資產相提並論。但我們知道,比特幣將會滿足人們的儲蓄保值的需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設想,每個人需要持有大概多少價值的比特幣呢?中國的人均儲蓄大致是幾萬元吧。考慮到法幣的儲蓄主要還只是未雨綢繆的儲備,而不是保值增值的長遠籌劃,而民眾關於長遠籌劃的需求則被通脹體系硬生生逼向了所謂“理財”領域,例如基金、股票等。那麼,如果把這兩項加起來,也就是說,每一個比特幣世界的居民為了應急儲備和長遠籌劃的需求,所願意滯留在手邊的資金,大約可以有多少價值。例如,如果有1百萬人相信比特幣是最好的儲蓄手段,而平均每人願意透過比特幣持留大約相當於10萬元的價值,那麼比特幣就需要至少1千億的總市值。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