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經濟展望(八)通證經濟實踐中若干問題的思考分享(續)
昨天的文章,實在不好意思。本來只寫了一部分,發給了我的編輯助理。人暈乎乎的不舒服,就先休息一下,心想實在不行,就休息一天不發文。結果躺著睡過了頭,編輯助理以為是全文,已經發出來了。為了不影響支援我的朋友的點贊收益,我選擇讓這文章未完的錯誤存放在我的歷史檔案裡。熟悉我文章風格的朋友都知道,一個專題不可能只有一點,一般會論述兩至三個小主題。今天還是延續昨天的主題:通證經濟實踐中若干問題的思考分享。
二、區塊鏈技術與通證經濟的結合
昨天有朋友評論,區塊鏈還沒有搞懂,又來講通證經濟。其實區塊鏈與通證經濟的關係,就是杯子與杯子裡飲料的關係,是水與魚的關係。二者配合在一起,才能達到務實致用的簡單境界。區塊鏈技術是永遠搞不懂的,因為技術發展很快,即使現在很精通,未來不一定精通。當初電腦是DOS作業系統,那個時候精通命令符,到現在沒什麼用了,因為用不上了。所以,不懂區塊鏈技術沒有太大關係,我本人就是不怎麼懂區塊鏈技術的菜鳥型別。
但是,區塊鏈上的通證流通和通證資產證明,我透過使用數字錢包、數字貨幣交易所APP和幣乎社羣的實踐體會之後,再結合過去十幾年研究中國奇蹟,研究網際網路經濟,研究上市公司發展策略等等,使得我對區塊鏈技術與共享叢集網路經濟結合起來的通證經濟,充滿濃厚興趣。
通證經濟是區塊鏈技術最大的應用場景,一個強大的通證經濟體,一種區塊鏈技術是不夠的,一條公鏈是不夠的,要綜合運用多種區塊鏈技術、網路技術和網路安全技術等等。比如說,幣乎的線性解鎖,我到目前為止,都不知道是網路技術實現的,還是區塊鏈技術與智慧合約結合在一起實現的。通證經濟的後續發展,是一個未知的大課題,大家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有了問題就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工具,自然離不開發展迅速的區塊鏈技術支援。
三、中心化模式與通證經濟的結合
昨天,實際上我還沒有把中心化模式講透。正如我們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選擇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策略,通證經濟,我也認為應該選擇以去中心化為目標、靈活運用中心化模式的優勢解決通證經濟實踐中的問題,實現泛中心化,而不是去中心化。
什麼是泛中心化?在股市,有上市公司,有券商,有股票交易所,有大量股民,有證監會,有投資基金,在這套生態系統裡,誰也不是絕對的中心?但是除了個體股民,上市公司、券商、交易所、證監會和投資基金,都是這個生態系統裡的泛中心。泛中心,對於生態成長和生態價值,非常重要。上市公司放出利多訊息,投資基金和股民一擁而上,會發生財富的轉移;券商做個研究報告,也會對生態產生區域性的影響。除了證監會不是中心化的盈利機構,其他泛中心都有自己的中心化盈利模式。
通證經濟命運共同體,我個人認為,未來大致與股市生態系統同構,會有很多泛中心,但都不是絕對的中心。比特幣十年,在比特幣的生態系統裡,出現過礦場主、交易所、礦機服務商、美國財政部和高盛這樣的泛中心。EOS的生態超級節點,也是中心化模式盈利的泛中心。
個體的自由協作,我覺得短期內很難實現。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惰性,需要組織集體環境的規則制約。理論上,股市裡的股民都能賺錢;現實中,能賺錢的股民永遠是少數。前幾天,葉檀發文《震驚!1億散戶在假裝投資》,文中提到,美國韭菜最早領悟,從1925年到1975年,散戶佔美國資本市場比重高達八九成,到了2017年,美國散戶投資只佔6%。這個資料是否準確,我不知道。實際上,美國資本市場已經從高度去中心化發展到了高度泛中心化,也就是投資基金這種中心化模式盈利機構替代了散戶。理論上,泛中心化是不是比個體自由化好,我不能證明。但是實踐中,美國資本市場既然實現了這個轉變,存在即有道理,也許人性的規則,決定了發展的方向。
傳統網際網路經濟,BAT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聚集個體使用者。通證經濟共同體,平臺的經濟生命力,我個人認為來自於聚集公司。一個使用者,可以同時參與多個公司。比如幣乎社羣,如果未來是公司團隊號發文,個體使用者就可以同時支援多個公司,享受多個公司參與生態激勵的分紅。
股市生態,一是券商服務股民,但是利益實行了切割;二是基金服務股民,利益繫結在一起。通證經濟生態,同樣可以這樣重構:一是穩定幣服務商服務使用者,使用者可以像存餘額寶一樣,將穩定幣交給穩定幣服務商,但是二者的利益與風險實行切割,由專案方控制風險,使用者不擔風險,只享受穩定幣投資的低息收益,專案方要求穩定幣服務商鎖定超額的通證,一旦通證價格下滑,要麼是穩定幣服務商鎖定更多的通證,要麼是解鎖,使用者拿到穩定幣投資的本息。二是使用者賬號與加入公司賬號系統,保留個體使用者賬號內通證的所有權給個體使用者,但是生態使用權由公司賬號統一起來,收益繫結在一起。一個股民可以投資多家基金,一個通證使用者也可以加入多個公司,只是投資給公司的通證額度不同而已。
四、通證經濟體與企業實體的結合
一個企業實體,對虛擬經濟是望而生畏的。期貨大宗商品交易,金融學理論上,是服務大宗商品供應端和需求端實體企業的風險控制。供應端公司擔心未來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所以鎖定賣出價格,在期貨市場做空,到期按合約實單交割就行。結果供應商商家保證金做空,期貨市場大佬就噼噼啪啪做多,迫使供應商公司追加保證金,甚至虧損出場。最後即使賣了好價錢,多出來的收益也送給了期貨市場大佬。需求端實體企業,需要大宗商品做為原料做產品,擔心成本上升,所以鎖定買入成本,在期貨市場做多,同樣被期貨市場大佬做空收割。
大家都聽說過很多人抱怨OKex交易所的合約玩多空雙殺,因為有保證金槓桿,在時間段內,保證金賬戶的餘額熬不過市場大佬的血腥手段。期貨市場中的實體公司市場投資風控部經理們,同樣也熬不過,被期貨市場大佬雙邊通吃。
所以說,絕大多數企業實體,尤其是中小企業實體,都很難接受虛擬經濟。通證經濟體與企業實體的結合實踐,是很難的。前幾天提到華為虛擬股模式的通證式管理,需要二個條件:一是公司員工過萬;二是企業處於成長期,員工的工資相對偏高,具備生活穩定之外投資公司虛擬股的能力。現實中,大多數公司,員工不足200人,工資維持員工房貸和生活開支都不容易。所以,我覺得通證經濟體與虛擬股模式,就有了結合空間,因為通證經濟有人,有投資能力,但是沒有可靠的投資標的。這個結合,需要專業的中間服務商:一方面,憑實力為通證經濟體投資者分擔風險,交付風險保證金,用智慧合約繫結,按照目前幣圈的風險慣例,大概是30%左右。另一方面,專業為發行虛擬股的實體企業服務,在通證社群內承銷虛擬股。
之前,幣圈熱點討論STO,我個人認為STO模式,資訊與風險嚴重不對稱,還不如這一種通證經濟體與企業實體的結合模式:一,通證經濟體的專業特色,與企業實體的關聯度非常高,甚至通證經濟體,本來就是這個企業實體產品和服務對接的市場,通證經濟體與企業實體,本來融合度就非常高,很多資源可以共享。二,通證經濟體使用者神通廣大,發行虛擬股的企業實體經營狀況,隨時可以在社群生態內密集對接。三,這種模式,就是將一部分消費者轉化為投資者,有利於擴大消費的經濟功能。四,有利於發展通證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完善市場經濟模式的不足,讓優秀的企業,得到強大的支援,讓優秀企業的價值,融入通證的價值。
理論上,這個模式有很大的空間。實踐中,監管層的態度,企業實體面對的銀行資產管理、工商、稅務等等的合法性管理體系,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所以,只能點到為止。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如同網際網路+時代,一個使用者沒有過多的精力接受這麼多APP。所以,通證經濟的規模成長建設,未來二年之內會形成大局已定的局面。如同快遞行業,做大做強的,就只有那麼幾家。下文專題分享:通證經濟展望(九)使用者價值與使用者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