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18年,市場上鮮有亮點,穩定幣算是一個。各種穩定幣都紛紛登場:有機構背書的,如TUSD,USDC,PAX,GUSD,有基於抵押的穩定幣,如MakeDAO。
而被人們寄予厚望,被普遍認為最符合區塊鏈特性的,基於演算法的穩定幣Basis,退款之後便不了了之。
時光進入2019年,基於演算法的穩定幣,要在一些新的公鏈上實現了。
一、為什麼一個公鏈要自帶穩定幣?
我們拋開TPS、擴充套件性之類的技術問題,單純就看一點:試想一下,對於一個想要在平臺型公鏈上構建應用的開發者或者企業來說,除了效能之外,他們最在意的會是什麼呢?當然就是成本。
成本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高低上,也體現在有穩定的預期上。如果沒有穩定的預期,這將影響企業決策效率和方向。比如下個季度,平臺的網路使用成本是多少,該如何分配預算,這在AWS或是阿里雲上清晰可見,但在ETH或EOS上,Gas、CPU、記憶體的價格變動之大、之快,是開發團隊難以接受的。這些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經營。
劇烈變化的價格,對於這些構建DApp的企業或是專案方來講,是非常不友好的。很多開發團隊募集到ETH後,選擇囤幣而不是變現應對開銷,很大的原因是擔心ETH價格快速上升。
二、公鏈A的如何實現代幣價格穩定?
公鏈A用了雙代幣機制,一個原生代幣A,一個指數代幣A-Index。
原生代幣A沒什麼太多可說的,和目前的以太坊等各個公鏈差不多。可以拿來支付交易費,支付在網路上部署DApp費用,以及公鏈A自身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手續費等。同時原生代幣A也是給提供網路計算資源節點的獎勵。
而指數代幣A-Index則不同與原生代幣。
指數代幣A-Index是用來幹嘛的呢? 它是用來調控原生代幣穩定性的。
我們可以把指數代幣A-Index當時一個巨集觀調控機構,類似美聯儲或央行。透過演算法來調節原生代幣A的供需,從而達到原生代幣A對指數代幣的穩定區間。
用通俗的語言描述,是這樣的:
代幣A是某個區塊鏈專案的Token,而其指數代幣A-Index我們可以把它看成穩定的USDT,A-Index的作用就是來調控代幣A的價格的,透過演算法來調控。
如果代幣A價格跌幅超過某個值,演算法就會發揮作用,用指數代幣A-Index買進A(託單),保證A不低於某個價格;反之如果代幣A價格漲幅超過某個值,演算法便會啟動拋售機制,保證A的價格不會過高。由此維持原生代幣A價格的穩定性。
同時,每週作為一個經濟週期,如果週期結束結算時,儲備庫裡A-Index數量超出了現在需要維持價格穩定的數量,那麼就會選擇抬升下一週期生代幣A對指數代幣的兌換價格,或者代幣A持有人增發代幣A。
一開始代幣A的最低價和最高價可能出現相差較大的情況,隨著調控機制的作用,最低價和最高價的差距會逐漸縮小並穩定。原生代幣A和指數代幣的兌換區間的最終目標是0.9-1.1 間波動(換句話說,代幣A的最終價格應該是穩定在0.9美金到1.1美金之間),所以公鏈A所謂的穩定幣,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穩定”,而只是一個“相對穩定”。
儲備庫也會經歷三個重要階段,達到最終第三階段預期需要5~10年。
第一階段(啟動):想買原生代幣A的使用者需要從驗證礦工那裡買掛鉤美元的穩定幣,然後打給儲備庫,演算法就會1:1鑄出代幣A然後打給使用者的錢包。
第二階段(穩定):這個階段經濟演算法開始介入自身去中心化交易所,啟動高賣低買,開始將多餘的儲備分給持幣者或抬高回購下限。這個階段,隨著公鏈A系統體量增大,儲備庫也將不再是單一的美元,其他的法幣被逐步新增到儲備池。
第三階段(成熟):此時演算法保證儲備庫充盈,代幣A對指數代幣A-Index的價格比例穩定在0.9-1.1之間。系統從外部經濟模型轉為內部經濟模型。
雙代幣+儲備庫的公鏈經濟模型,可以說是對現有公鏈經濟模型的創新。
下面我們再來公鏈的一種經濟模型,這種模型是在另一個方向上的探索。
資產儲存大於價值交換經濟模型
公鏈B認為,以太坊Gas模型最大的問題在於,以太坊只對計算進行收費,而對儲存免費,使得以太坊代幣本身並不具備類似資產儲存的功能,從而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若將來以太坊出現爆款DApp,或是Layer2(二層網路)得到極大發展,那麼基於以太坊的專案或是Layer 2整體市值很有可能逐漸超過以太坊本身。屆時,對以太坊本身的攻擊便非常的有利可圖。如果未來可以用穩定幣或其他在以太坊上的DApp 代幣作為Gas的話,以太坊的價值,還將進一步下降,從而導致安全性的進一步脆弱,陷入死亡螺旋。
一、公鏈B的理念
公鏈B提出,作為一個底層公鏈,其代幣本身必須具備價值儲存的功能。因此,公鏈B的原生代幣B,所代表並不是類Gas的那種手續費,而是代表其佔用公鏈B的“全球狀態”。
舉個例子,你有1000個代幣B,那麼你就可以建立最多1000個位元組的空間單元,在這裡面你可以儲存資產、DApp狀態,或是其他的資料。
聽著是不是覺得類似持有EOS可以呼叫其系統記憶體和CPU的佔用比例?但是要注意區別,一是代幣B無需質押便可獲得空間單元,其二,單元裡面可以實打實的儲存內容,而非像CPU或是記憶體這樣的“計算資源”。
二、公鏈B的理念實現
眾所周知,所有的PoS共識機制,都存在著“溫和的通脹”,用來保證對於礦工的持續激勵。然而,這種通脹模型,對於公鏈代幣本身的價格來說有很大的抑制作用,這對於志在價值儲存的代幣來說,便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公鏈B在這一點上非常別出心裁的設計了“基礎發行”與“二級發行”概念,巧妙地規避了上述悖論。
基礎發行,類似比特幣的出塊獎勵,二級發行則是對應系統增發,更像是礦工對於DApp專案方,或是使用者收取的“通脹稅”。
但對於那些不佔用資源的人來說,對他們收稅顯然不合理,於是乎,公鏈B設計了一個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合約,使用者手裡暫時不使用代幣B,可以存入合約,然後按比例分享增發,而正在流通中的代幣,則不享受這個分紅。
舉個例子,假設目前公鏈B所有代幣的60%用於儲存全域性狀態,35%被存放並鎖定在DAO合約中,剩下5%在流通。那麼每次進行二級發行出塊獎勵的時候,60%的二級發行會獎勵給礦工,35%的會進入DAO按比例分配給鎖定的代幣(使用者),最後剩下的5%銷燬。
同時,公鏈B還將允許使用者以B平臺上發行的自定義資產作為手續費支付給礦工。因為任何資產都需要佔據公鏈B的狀態儲存空間,所以每個擁有自定義資產的人都需要持有代幣B,間接促進原生代幣B的價值提升。與ETH相比,B的價值儲存功能就凸顯出來了。
以上便是今天文章要介紹的公鏈的兩種經濟模型。你看好以上兩種公鏈經濟模型嗎,理由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