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不重要,「成功」才重要。——Dave Swensen,耶魯基金會,首席投資官
十年前,我和合夥人Ann Miura-Ko 一起見了耶魯大學基金會的團隊。我們打算向他們介紹我們自己的風險投資機構Floodgate。
當時是早晨。下著很大的雨。風也很大。然後突然就停電了。
耶魯大學基金會的傳奇人物,Dave Swensen,也是首席投資官,很早就到了。我和 Ann 正在大廳裡忙著點蠟燭。Swensen 走了進來。然後他們團隊的人也都到了。很準時。
在隨後的會議中,Swensen 問了我們一個很意外的問題:在今天這些投資專案裡,有一些案子以後是會上市的。哪個專案是上市後你們還會選擇持有的?
快錢和慢錢
自從 1985 年 Dave Swensen 成為亞魯大學基金會的首席投資官以來,基金會的規模從 13 億美元增長到 240 億美元。他與Dean Takahashi 的長期合作成為了業內廣為流傳的一個成功故事。Dave 在自己的兩本書裡( 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和Unconventional Success)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投資秘籍。他和耶魯基金會是我最喜歡引用的關於「慢錢主義」的例子。
「快錢」投資人喜歡把市場當作是一個投票機器。他們認為市場就是當前時代的脈搏,並且試圖在短期時間內對市場做超前的預測。他們覺得自己比其他人知道更多的“內幕訊息”。當其他人跟上他們的腳步知道內幕訊息的時候,或者當其他人對新訊息作出過度反應的時候,這些投資人就能迅速套現,獲得收益。「流動性」是「快錢」投資人們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因為他們需要快速地進出某隻股票、某種資產的投資市場。
「慢錢」投資人則喜歡把市場當作是一個秤重機。他們試圖透過持有「一門很有潛力的生意」的一部分來掙錢。這門生意在未來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會更擅長處理增長速度快的市場,而不是更廣泛的市場。流動性對慢錢投資人的影響很小,因為他們一項投資可能會持有數十年。
流動性是一個 bug,不是一個功能
Dave Swensen 把慢錢投資的理念往前帶了一步,他讓人們意識到,「缺乏流動性」有時候反而是一種優勢。
這個觀點不太尋常。很多人會為流動性溢價。如果我有一個流動的資產,我就擁有隨時賣出買入這項資產的權利。這個權利肯定值一些錢吧。但如果我擁有的資產流動性很差(比如創業公司早期的股權、房產、私募公司的股份等等),我在短期內賣掉這個資產的選項就減少了很多。如果我買了之後後悔了,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會面臨很難把它賣出去的窘境。相反,如果我非常看好這項資產,我想加倍持有,短時間內也很難馬上加倉。當你可以擁有更大的自由度進行買賣交易時,誰會不想要這樣的自由度呢?誰又會覺得這種自由度不好?
但 Swensen 與眾不同的邏輯是:任何人都可以快速買賣股票或者其他流動性資產,這種資產型別的市場競爭也就越激烈,交易效率也就越高。流動性反過來會增加許多交易的“誘惑性”,但有時候,什麼都不做反而才是更好的。「慢錢投資」透過以非常低的價格投資並持有短時間內並不受歡迎、現階段並不存在消費需求的資產(但長時間的未來裡,這種資產又會變得非常寶貴),從而抓住了低效率市場的優點。因為耶魯基金會在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視窗中進行投資,所以他們的耐心最後創造了結構性的競爭優勢。
你計劃持有一個資產的時間越久,流動性對你提供的優勢就越少。更重要的事,反而變成了“正確的選擇”與“耐心”。
快錢創業者和慢錢創業者
快錢和慢錢,也適用於創始人。
在融資的時候,快錢創始人考慮的東西是這樣的: - 融數量最多的錢 - 在最高的估值融錢 - 選擇最少的監管 - 選擇可以協商的最具吸引力的股份行權計劃(vesting schedules) 他們也有可能會利用市場的時機把公司賣掉,以此來實現快速上升。在區塊鏈行業裡,這種創業者可能會僅僅藉助一份白皮書去快速撬動市場流動性,從而賺一筆快錢。
慢錢創業者則相信,長期價值需要經過數年的積累,因此需要不斷打造: - 更好的團隊 - 更好的商業模型 - 更好的合作生態 - 更高的競爭壁壘 這也是為什麼慢錢創業者通常會花更多的時間在下面這些事情上: - 招聘優秀的人才 - 制定理性穩妥的股份行權計劃 - 與更關注長期價值的投資人合作 - 小心計劃並管理需要融資的數額和估值 慢錢創業者想要創造一個會被數百萬、數千萬使用者使用的產品或者服務,而這往往需要花費許多年的時間才能做成。他們會為長期的價值與成功做最大的最佳化。
但是,慢錢並不代表慢動作。創業者創造任何產品都應該以極限速度去運轉它:關鍵在於,高效戰術的執行,應該為專注於長期價值的戰略服務。
快錢與釣魚故事
我在區塊鏈領域遇到過許多信奉「快錢」主義的投資人。這些人通常會在數個月、數週甚至是數天內進行低買高賣,最後也掙了不少錢。還有人是透過做空短期內無法表現出潛力或者估值過高的幣,掙到的錢。我挺喜歡聽朋友講這些幣圈的事,聽他們講述自己是如何在短期時間內套現的。
也有許多一夜暴富的創業故事在區塊鏈領域發生。他們有的是賺 token 的流動性,有的是利用創業初期公司內部缺失股份行權計劃的漏洞,有的則乾脆是利用加密貨幣市場本身的投機泡沫。
這些故事讓我想起小時候在俄克拉荷馬經常聽到的「釣魚故事」。整個夏天人們都會聚集在熱門的湖上釣魚。但你永遠只能聽到那些釣到大魚的故事。誰誰誰又釣到了最大的魚。隨著時間的進行,這些故事變得越來越誇張。在區塊鏈行業裡,你能聽到的也永遠是那些一夜暴富的江湖傳說。你聽不到的,是那些投機失敗、輸光了錢的故事。
「快錢主義」的好處
說了這麼多,這是不是意味著我認為:慢錢主義總是好的、快錢主義總是不好的?
也不盡然。
數百年來,技術突破和快錢主義就一直存在共生關係。不管是 19 世紀的鐵路熱潮、1920 年代早期的收音機熱潮,還是 1990 年代末期的網際網路泡沫,快錢主義讓「以非常低的成本投資新的技術突破」成為了可能。相比在早期同樣還沒有拿出完整產品的創業公司,許多區塊鏈專案確實在以一個非常高的價格發幣。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讓那些擁有 new ideas 的創造者在不需要考慮資金短缺的前提下,可以盡情地嘗試新的實驗。
我也從那些最好的加密對沖基金投資經理身上學到了許多第一性原理的 idea。他們非常聰明,對行業有自己的深刻見解,尤其是當你和他們聊的是核心的創新觀點,而不是幣值在短期時間內會不會增值的時候。
思考快與慢
如果你真的相信加密貨幣的價值,你必須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哪個資產、哪個社羣,會在十年以後變得最為重要?現在行業裡的創業者,哪個人又會擁有 Bill Gates、Larry Page 以及 Jeff Bezos 這些常青樹的生命力和長久的影響力?
如果你不問自己這個問題,那去做一個「快錢玩家」也沒問題。但你必須弄明白短期內有哪些資訊是你比別人更清楚的。投機者在這個非常規的市場裡有許多制勝的武器。如果你不確定自己能比別人提前知道什麼樣的資訊,你可能就會成為史上最近的這場金融狂熱裡的接盤俠。對未來創新科技的慈善捐助總是受歡迎的,但不一定都有利可圖。
創造能夠持續到最後的產品
許多區塊鏈專案讓我想起走鋼絲表演的馬戲節目。這就像同時在管理一家從零到一的創業公司和一家上市公司。這兩件事平行進行,糅合在了一起。這裡面的不確定性因此增大了很多。不像傳統的創業公司,「token 經濟模型和社羣」 vs. 「股票和公司」通常是一項正在進行中的、還沒有被驗證過的工作。商業網路能把基於股票的實體和基於 token 的實體結合起來嗎?token 能在未來創造多少的價值,就像股票在過去創造的那樣?基於 token 的商業模型未來會長期成為主流嗎?或者,比特幣會是區塊鏈行業裡唯一一個成功的故事嗎?
鑑於行業的不確定性和市場的不穩定性,聰明的創業者應該去尋找快錢與慢錢主義相互結合之道。快錢投資人可以在市場發展轉向、金錢流動速度、token 兌現以及其他直接的機會與威脅上,提供建議與判斷;慢錢投資人可以在長期價值創造的各個方面給予幫助,包括招聘、運營操作、分類設計、營銷以及其他商業問題。他們還可以幫助創始人規避短期交易的誘惑,從而專注於核心的商業創新,以創造更豐富的、實實在在的價值,而不是短期投機回報。
「慢錢主義」的必然
看看今天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個人:
這就像一場龜兔賽跑。快錢獲得了更正向的反饋,從而在一開始就取得領先優勢。但「耐心和正確的選擇」最終會收穫最大的果實。
記住我下面的話:慢錢主義的創業者、創造者以及投資人,將成為區塊鏈行業最大的贏家。
也許有人會說,“這次和上次不一樣了”,不管是考慮到「加密貨幣網路是去中心化的、不受任何人或組織擁有」,或是從社羣角度考慮「加密貨幣網路新的創造方法和新的治理方法」。
但當塵埃落定,我會去賭:那些堅持最長時間專注於創造價值的人,最終會超越所有玩家。
PS:特別感謝耶魯大學的Dave Swensen 與 Matt Mendelsohn,以及其他幫助這篇文章做審閱提供反饋建議的人:Morgan Beller, Chris Dixon, Arianna Simpson, Alok Vasudev, Vinny Lingham, Ryan Selkis, Tushar Jain 以及 Mike Dudas。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