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鏈擴容”賽道激戰正酣,誰將率先突圍?

買賣虛擬貨幣

擴容方案“百花齊放”,從資料層到應用層,各自湧現不同解決方案,“三元悖論”宣告破解?

作者|阿常

頭圖|視覺中國

區塊鏈擴容賽道站滿了創業者。

以太坊提出的“世界計算機”概念描繪了去中心化世界的場景,在此之後,所有人都試圖在去中心化網路中構建另一個網際網路世界,應用場景相繼提出並驗證,卻又折戟於低效的效能瓶頸。

正因如此,區塊鏈擴容成為區塊鏈落地途中必須跨過的一個關卡,共識迭代,技術頻出,擴容市場的“諸侯亂戰”,一觸即發。

 擴容背後: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是指區塊鏈系統無法同時兼顧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可擴充套件性(Scability)、安全性(Security)三項條件,這一理念最早來自 GitHub 以太坊下的一篇文章,用於介紹以太坊的分片技術,而並非嚴謹的學術論文。這也就意味著“不可能三角”概念本身可能就存在諸多問題,並非真正不可突破。

或許我們可以先提出三個問題:什麼是去中心化?區塊鏈可延展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安全性又是什麼?恐怕尚無標準答案。YeeCo公鏈CTO郭斌就曾對鏈得得表示,“不可能三角確實存在,但是目前遠遠沒有探索到三角的邊界,其中仍存在很大探索的空間。”MultiVAC CTO應翔也曾表示,不可能三角之間存在很大的“彈性”空間。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網路的核心特徵,勢必不可調整,EOS所採用的DPOS模式就因為去中心化程度不夠屢遭詬病;而安全性又是不可或缺因素,尤其是在商業場景落地當中。在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情況下,變相解決區塊鏈效能問題,實現高擴充套件性,相同時間承載更大系統吞吐量也就成為現階段公鏈的核心問題。

區塊鏈系統的吞吐量直接取決於兩個引數:區塊大小(每個區塊中可以包含的交易資料量)和出塊間隔時間 T(系統挖出一個新區塊所需的平均時間)。增大區塊包含更多交易,減少出塊間隔成為擴容的關鍵。

區塊鏈擴容是大勢所趨,但在具體操作上存在分歧,針對區塊鏈架構的不同層次,業內已提出多套擴容解決方案:

一是針對區塊鏈資料底層,最佳化資料傳輸協議,不改變區塊鏈的上層架構,提升可拓展性;

二是針對區塊鏈基礎協議,改變資料結構、共識演算法提升延展性,例如DAG(有向無環圖)、分片、DPOS演算法等;

三是針對應用層面,如側鏈、子鏈、狀態通道-閃電網路等方案,將部分鏈上交易轉移到鏈下執行,減輕鏈上處理壓力,提升整體效率。

當然目前區塊鏈領域尚未提出公認的擴容方案,眾多專案都根據自己網路特徵和應用場景研發擴容方案,其中又以分片技術、DAG、閃電網路以及近期火熱的0層解決方案BDN分發網路最為火熱,擴容市場“百花齊放”。

但這些擴容技術並非競爭關係,彼此間存在疊加的可能,Alephium市場負責人在接受鏈得得采訪時表示,“很難說技術方案間存在非此即彼、取而代之的關係,每種技術都有其適合解決的問題。”Bloxroute聯合創始人Aleksandar教授則也給出了類似的答案,他表示,每項擴容技術都具備各自優劣勢,很難說誰更好。

 2019年分片獨大

將時間撥回到區塊鏈發展過程,擴容方案不斷演化。如GHOST協議,透過最簡單的“增大區塊,縮小出塊時間”提升網路效率,但結果並不出眾,但同時這一方案也證明了盲目透過增加出塊速率和區塊大小,提高效率並不可行,為後續技術演化埋下伏筆。

而後,拜占庭容錯機制、DPOS等機制誕生,透過共識改變實現效率提升,但是卻伴隨著安全性、去中心化等問題。狀態通道(閃電網路、雷電網路等)雖然能夠極大提升同類資料的傳播效率,但卻面臨難以涵蓋所有資料的窘境。

在今年,伴隨著以太坊2.0,分片技術迎來了高光時刻。分片技術本是網際網路大資料處理的一項技術,將大型資料庫資料進行切分,並分佈在特定的伺服器當中,以提高資料庫效能,而在區塊鏈領域,資料處理流程類似,將特定交易劃分到特定節點處理,同時搭建“橋樑”,實現跨區域間的交易。

YeeCO公鏈CTO郭斌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在區塊鏈網路中,每一個節點都需要進行資料傳輸-驗證-維護-儲存四個步驟,其背後對應的則是節點的頻寬、CPU、記憶體、磁碟等軟硬體條件,單機效能存在上限,只有令每一個節點處理部分任務,才能夠保證區塊鏈網路效率。這也正是分片技術“分而治之”的思想。

自Zilliqa開始,YeeCO、MultiVAC、Alephium、Quarkchain、Monoxide等諸多專案開始將分片作為擴容的主要參考。

但分片技術在落地過程中同樣需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1%攻擊以及跨片交易。對此,眾多專案方案各異,YeeCO選擇引入並行挖礦概念,MultiVAC則採用隨機性方案,Zilliqa則是引入pBFT+POW共識演算法等等。儘管同屬於分片範疇,但各專案方案仍存在非常大差異。

 分片之外的廣闊空間

除卻分片技術,DAG(有向無環圖)同樣是主流擴容方案之一。在傳統的區塊鏈網路中,資料同步呈現線性結構實現的,一旦中間同步出現延遲就會引發網路擁堵;DAG則是最佳化了資料結構,多個節點可以透過不同節奏同時交易資料,不必有明確先後順序。而這一方案同樣來源自計算機領域常見現象——平行計算。

計算機體系經歷了順序計算、併發計算、平行計算的發展路徑;而區塊鏈體系也同樣經歷了這一過程:從類似順序計算的比特幣階段演進為類似併發計算的DAG階段,並再度向前發展。

DAG雖然優勢明顯,但是問題同樣突出:如雙花攻擊,攻擊者可以在網路不同位置新增兩筆衝突交易,隨著不斷向前驗證,直到重新出現在在同一筆交易的驗證路徑上,網路才會衝突,期間無法分辨交易真假。影子鏈攻擊則是基於雙花攻擊之上,當攻擊者虛構出足夠交易,就可能從真實網路中分叉出一個虛假分支,而將這個分支再次合併到DAG網路,甚至有可能取代原有交易資料。

分片、DAG都是基於區塊鏈資料層、應用層誕生的擴容技術,而在區塊鏈網路與網際網路結合的資料層同樣存在擴容方案。以Bloxroute為例,不改變區塊鏈的上層架構,而是構建一個區塊鏈資料分發網路(BDN),最佳化區塊鏈底層資料傳輸協議,提升節點間區塊傳播速度,提升鏈上可拓展性。

網際網路雲分發網路是透過全球範圍內數量龐大的伺服器,使其使用者可就近獲取所需內容,避免網路擁堵、地域、運營商等因素帶來的訪問延遲問題,有效提升下載速度、降低響應時間,提供流暢的使用者體驗。

而區塊鏈分發網路也充分借鑑其經驗,透過架設中繼節點,搭建一套區塊鏈資料分發網路,對資料打包壓縮,用更短位元組替換原本長位元組,保證資料可以更快速傳遞給其他節點確認,進而提升網路執行效率。

由於區塊鏈中,節點與節點並不相互信任,因此,打造區塊鏈分發網路,真正核心難點在於如何保證區塊鏈分發網路的中立性,構建免信任環境。Bloxroute聯合創始人Aleksandar教授此前曾撰文直指信任問題:“雲分發網路能夠提高區塊鏈效能,但需解決節點間的信任問題。”

如何保證區塊鏈分發網路信任問題?Bloxroute所選擇的是透過區塊加密、引入測試區塊、標記歷史資料等方式,節點可隨時釋出測試區塊對網路進行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決定是否透過分發網路傳輸資料;同時,針對一些存在惡意行為的節點,也將觸發“懲罰”機制,對其網路效率等條件進行限制。從而雙向確保節點的信任。目前,瞄準資料層的擴容解決方案並不多,市場仍存在較大探索空間。

縱觀區塊鏈擴容方案的發展過程,諸多方案都與網際網路環境存在緊密關聯,分片源於資料庫處理技術、DAG則類似計算機體系的併發計算、區塊鏈分發網路更是雲分發網路在區塊鏈場景下的復現。

擴容,是目前區塊鏈落地必須解決的問題之外,圍繞這一方向,擴容市場“百花齊放”,目前我們尚難確定誰將成為主流,又或者眾多方案將彼此包容,在各自場景中發揮作用。(本文獨家首發鏈得得App,作者/阿常)

鏈得得注:本文為鏈得得原創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轉載/內容合作請後臺留言或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

靈魂拷問

公鏈擴容賽道未來將如何進行?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