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8 日,由金融科技前沿精英讀物鏈聞,聯合加密生態資源整合者 winkrypto、全球最大中文加密社羣幣乎、開放金融應用平臺智慧錢包 mykey、原生區塊鏈投資者 d1 ventures,共同發起的——首屆開放金融大會 open finance conference (ofc)繼續火熱進行。
本場圓桌聚焦 cefi 與 defi 的「合與分」問題,從 cefi 的視角解讀當下最火熱的 defi 市場,深入探討 defi 的爆發對於 cefi 來說會產生什麼影響,有何助力?又有何挑戰?
本期圓桌主題:cefi 與 defi,合作或競爭?
- 主持人:crypto tonight 創始人 yama
- 霍位元 hbtc 商務 vp elsa
- fbgone 董事總經理 leo
- 幣印錢包 coo 熊謙
- matrixport 商務 vp 陳政賀
- 火幣去中心化事業部運營負責人 高潮
- bitmax staking 業務負責人 bonna
- 虎符聯合創始人 長安
內容實錄
主持人:本次大會的主題是開放金融,在設計這場大會的時候,更需要把基於區塊鏈和加密技術的相關資產和衍生的金融服務都能囊括進來。請問一下各位嘉賓,會不會認為 cefi 也是開放金融的一部分呢?還是你們會認為,基於託管的金融服務更像是傳統金融的一種業務。
長安:我開場拋磚引玉聊一下,剛剛主持人問到 defi 是否是開放金融的一環,答案肯定是肯定的。前一段聊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指金融服務覆蓋的廣度,讓沒有辦法接觸到很多型別金融服務的個人,有渠道有途徑接觸這些服務,因為是普惠,開放比普惠更進一步。普惠只是橫向的廣度,但開放在縱向上更深了,讓不同的金融服務可以組合起來,而且具有業務的延展性和拓展性。defi 在這一波中的表現非常突出了這幾個特色,各位都是專家,defi 的歷史不是新冒出來的東西,很多 defi 專案,包括上線的一些平臺的協議已經推出很久了,在它漫長髮展過程中,是一個很低調或者很難引起大家關注的角色。透過今年這一次催化劑爆發式的增長,讓很多人認識到它巨大的威力。最直觀的資料是參與到 defi 當中的資金量有了爆炸性的增長,這部分資金有來自巨頭的,也有大量的散戶參與到挖礦過程中,這種開放性展示了今天的主題開放金融。
第二,是否託管型別更偏向於傳統的金融服務呢?確實如此,香港不久前有平臺拿到了香港金管局批的託管牌照,可以做加密貨幣相關的合規業務,這也是正統金融步入的很好的契機或者手段。今天的嘉賓中數位所在的企業都已參與到金融服務託管業務,包括虎符。我們可能更偏向中小專案方,提供接地氣的服務,這和傳統金融服務高大上的服務不一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這也展示了區塊鏈的開放性所在。
陳政賀:首先我們需要先明確一個觀點,無論是 cefi 還是 defi,一定是區別於傳統金融服務的。無論是 cefi 還是 defi 都是基於區塊鏈、分散式計算架構的共識,cefi 更高效,注重使用者體驗,defi 在底層上更安全、成本更低。從我的角度來看,兩者是互補和互相選擇的關係。舉個例子,就像 matrxport,以及傳統的數字貨幣金融機構,我們都是遵循鏈上安全指南和開發的安全規則,為使用者提供保證借貸、支付、託管等等創新的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類比傳統銀行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務。
反過來在 defi 上面可以找到更好更高效的解決方案,它更像是建立在中心化的伺服器和一定信任之上的服務。cefi 要求使用者像 kyc 等相關個人資訊的稽覈,這種思想可能忽視了人們選擇區塊鏈解決信任問題這一重要目的,因此 defi 才開始應用而生。現在毫無疑問地說,defi 正在創造歷史,也是好些年的厚積薄發。defi 的概念也存在很久了,也是今年突然開發爆發起來的。
defi 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加密貨幣資產被盜,或者未經同意使用個人資料的分享。同時資產掌控迴歸到使用者個人手裡,但是當下 defi 的發展也暴露出來了很多問題,比如每個體系都蘊含著自身的優缺點,正確的方法是瞭解這個系統的邊界,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對應的問題。比如我們全部業務是基於 cefi,我們現在也借鑑 defi 的優點,發展完善自身的業務。比如為一些客戶提供 defi 服務,主要的目的是給客戶提供便利性的服務,基礎的安全架構框架還是用的 defi。我們為使用者提供選擇,使用者可以掌握自己的資產,在我心目中這是兩者結合的開放式金融。
主持人:我們知道現階段 cefi 和 defi 有各自的優勢,嘉賓認為 cefi 解決了什麼問題,能夠用它做什麼,defi 解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需要 defi。
leo:隨著這幾年數字貨幣衍生市場的成熟,比特幣具備了交易的屬性,cefi 的服務商就像傳統行業的基金經理,我們推出產品,為幣圈使用者提供更多更豐富的保值增值的渠道。比如之前 ico 大熱的時候,很多專案方在募資結束以後,手裡的幣就放在手裡,並沒有進行有效的資產管理。透過我們服務過程中,也是培養他們理財的習慣。像透過參與一些 cefi 的理財產品,很多使用者、專案方、交易所、礦工都能實現穩定的資產增值保值的效果。同時 cefi 服務商的借貸產品,可以為礦工、交易所及場外服務商提供非常好的流動性服務。很多使用者是幣本位,不會考慮賣掉手中的比特幣,透過參與抵押借貸的服務得到比特幣,專案方也可以進行運營,這是 cefi 解決的問題。
同時我們自身也有嘗試,比如往 defi 跨界的嘗試。我覺得 defi 解決了數字貨幣圈內金融場景的信任問題,因為很多使用者在交流過程中,還是對於把資產交給 cefi 服務商管理有一個比較懷疑的態度,因為信任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建立。而 defi 可以把資產鎖到智慧合約裡面,交易記錄可以被追蹤,所以使用者對於這個模式的信任度更高。當然 defi 本身有自己的風險,比如合約的風險、資金的風險、專案本身風控機制的成熟與否,都有待考驗。defi 就像是加密貨幣領域內更加原生的金融場景,同時本身 cefi 和 defi 又不是嚴格割裂的。像 cefi 服務商做的事情,包括推出的產品,已經做了很多 defi 方面的嘗試,這也是現在幣圈的一個趨勢吧。
熊謙:我很同意 leo 講的,defi 這邊的話,現在它提供的是一個新的使用場景,我覺得它跟 ico 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因為 ico 做的是記賬,但 defi 做出了很多玩法,而且很多玩法跟現實,跟傳統金融世界的玩法是趨同的。在 defi 熱潮用中心化挖掘、交易挖掘,有很多人衝進來。我瞭解到一些境外對沖基金,看得比較寬,並且行動力很強,它已經進入這樣的市場。這種市場是一種薅羊毛的行為,但是這種薅羊毛的行為我個人也沒有那麼快的破裂,因為這個羊也在不斷長大,它是一個不斷往前的過程。而且 leo 講的一句話我蠻同意,因為 defi 做的是去中心化過程,因為整個人類是不斷往前的。究竟未來能否真正完整地去信任化,這是值得大家去探討的問題。
bonna:我覺得 cefi 解決的是使用者體驗和門檻的問題,它能夠非常好地幫助開啟一些需求,並且相對 defi 來說更有效率。比如從 dex 和交易場景來看,defi 的訂單撮合沒有交易所鏈下撮合效率高,也不如交易所成本低。大部分 defi 的借貸場景,需要使用者超額質押,資金效率並沒有像 cefi 那麼高,因為 cefi 是部分準備金機制,這種機制下的資金效率更高。
defi 強在它的可程式設計性,大部分流動性挖礦是相互巢狀的,一層一層合約都是相互巢狀的。這在 cefi 領域來看,比較難以簡單實現的功能。另外 defi 的透明度比 cefi 要好很多,因為傳統 cefi 是一個不透明,或者至少不是對所有人透明的體系。並且 cefi 由一個又一個的商業合同串聯起來的,而 defi 是一個又一個的智慧合約串聯的,是完全透明的。在 defi 的世界裡,如果我們有心的話,可以把合約之間的關係,以及相互之間的風險說得比較清楚。而 cefi 很難實現這些,很多連環的債務很多人不知道,這在 defi 的世界裡面可以避免。
它倆解決的是不同的需求,我記得有一個 cefi 和 defi 的象限圖,有一篇文章提到四個象限,有兩個象限對應 cefi,有兩個象限對應 defi,它倆解決的是不同的需求。也可以延伸到我們自己做的產品,我們做了一款偏向於衍生品的產品。在我們平臺參與質押之後,會對映代表對映資產的新幣,這個新的幣可以用作保證金,參與槓桿交易。
高潮:我的觀點和大家有點區別,cefi 就不講了,傳統金融在 defi 出來之前,基本上都是 cefi 的方式,包括礦機、幣的抵押,在效率和資金上面 cefi 更高,比如抵押礦機和幣,3·12 的時候不會給你平倉。但在 defi 裡面,肯定會平倉。所以在金融服務上,cefi 是最優的。但 defi 為什麼會發展呢?defi 最大的特點就是消除了人的不確定性,消除了信用風險,這是一個最重要的點。所以它能夠在全球市場內能夠把資金進行匹配,而匹配以後,它的資金成本比 cefi 低很多。比如把幣抵押以後,借到穩定幣,defi 的借貸成本肯定比 cefi 高。但幣超過抵押,是不是比 cefi 高,是高了,但是利息會降低。但是在 defi 的世界裡還有很多巢狀的方法,抵押以後可以拿著 cdai 做流動的事情,還會產生第二層、第三層的巢狀,而這些組合性是 cefi 是做不了的。cefi 一旦組合以後,它的效率是遠遠高於 defi 的。而且它的流動性,比如礦機沒有辦法直接抵押,實際上礦機也可以標準化,生成礦機代幣。比如幣印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可以聯合幾家大的礦池,一起發個礦機代幣。如果這個礦機代幣幣印認,就可以交給市場抵押,抵押在 defi 協議裡面,風險和流動性全球承擔,肯定比只有一家幣印的話要大很多。就有點像 ftx 做的 3 倍衍生品的代幣,也是這個邏輯。而且這些東西注入到 defi 裡面去,會帶來極大的流動性,而且市場效率很高。
主持人:自從推出流動性挖礦,defi 的增長規模驚人。對於 cefi 機構而言,目前你們客戶有多少概率會轉化成 defi 的使用者,還是目前這兩波使用者的重合度很低呢?
elsa:我個人覺得這波使用者重合度,從佔比來說應該是單位數。我前面時間看到一張圖,古典投資人的持倉都是比特幣、eos,收益是比較小的。還發了一個實物的圖片,是新的浪潮人,收益很大。這個大環境的話,古典投資人參與的模型是二級市場或者一級市場。對於純炒幣使用者來講,這個接受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就像 uniswap 這一波,使用者承載和接受過程是有的,但肯定會有重合。
比如我們是中心化交易所,如果篩選上線一些資產,比如首發了 nest 預言機,很多使用者會參與進來。包括市場的教育和市場的教育形態。很多使用者真正參與到挖礦爆炸中去,這些有重合,但比例非常小。
再者還有大環境的東西,這波的爆發是從 compound 流動性挖礦開始的,現在鎖倉的價值有 7 億美金,以太坊有近百萬。這些背後的參與者、投資者的使用者畫像我們也非常關注。針對海外投資者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8 月上旬是最火的時候,只有 10% 的人在這波挖礦中賺得盆滿缽滿。大概是 19% 還是新手,至少嘗試了,還有 30% 根本不知道 defi 是什麼。因為這一波 defi 浪潮也是從西方開始的,對於國內來講,參與者的參與度和轉化度更低,我知道個別大戶的收穫非常豐富。
從參與數量來講,像 compound,根據它的活躍地址數,估計有數萬人的樣子。相當於全球 500 萬加密貨幣的交易使用者中,defi 的滲透率大概在 1%。這個階段不能只是讓大戶參與,所以產品在易用性方面會做的比較簡單。我們作為中心化平臺,可以在這波浪潮中貢獻一些力量,特別是交易體驗這塊。因為中心化交易所的使用者畫像和使用者體驗,中心化交易所產品經理是最直觀、最容易理解。像霍位元公鏈也會在前端產品設計上下很多功夫來呈現,
陳政賀:我們在 compound 上線的第一時間就接入了,也在身邊做過一個小範圍的調查。得到的結論還是頭部的機構和大戶在參與。剩下的是一些新人,也沒有過套牢,倉位也比較少,願意對新鮮的事物進行豪賭。這種情況下,並不是需要多少現有使用者轉化成 defi 使用者,更應該是由 cefi 的平臺為部分客戶挑選或者提供更優質的 defi 專案和服務,將這些專案針對性地提供給不同的使用者。經歷過 yam 的事件以後,發現不是每一個專案都安全,它們的程式碼沒有經過稽覈。所以在我們給客戶推薦 defi 專案的時候,這些專案都會影響客戶的資產安全,最後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品牌和信任。包括客戶對 defi 專案未來的觀感,所以接入每一個 defi 專案之前,都經過了大量的調研。這個基礎上,確實 defi 專案平臺很難用,最早我說的那點,在易用性上給 cefi 使用者提供便利性的服務。最後說一下,在 defi 專案的收益具有可預估、平穩或者相對於投資和交易來說,是一個更中高收入的特徵,它更適合高淨值、風險偏好低的使用者。當我們做好了使用者體驗,找到目標人群以後,發現使用者成 defi 使用者的概率非常高,而且因為高收益會對專案產生黏性,
bonna: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挺想把 defi 使用者分層的,我感覺裡面有三類人群。defi 的持有者或者交易者,像交易所的 cefi 平臺最直接的吸納那部分人,這部分是最直觀的受眾。第二層是業務發明者,就會涉及到使用者自己參與,有發明過程中的門檻,包括是不是習慣用去中心化的方式跟智慧合約進行互動。這會有一定的滲透率。最後一層才是真正的 defi 使用者,偏向於去中心化的方式參與借貸。這和 cefi 平臺使用者的畫像相對來說比較有差異,所以我覺得對於 cefi 平臺來說,第一類和第二類使用者更加直觀。
對於第二類使用者來說,我們 cefi 平臺提供的價值在於使用者發明的門檻降到了很低的地步,特別是小額使用者,參與的好處可以分享 gas 費。如果你的金額比較小,一進一出手續費會大量吞噬你的收益。因為平臺把使用者參與的量歸集起來,整個 gas 費大家相互共享,對於小使用者來說更加友好。另外可以把使用者體驗做到非常簡便,我們平臺是有信心的,因為我們平臺的使用者和 defi 海外使用者重合度比較高。另外透過自己的 staking 產品,把使用者參與存幣生息的習慣養起來了。我們跟使用者溝通的時候,使用者經常問我,你們是不是考慮推出 defi,也要發明一些產品,使用者覺得和 staking 產品框架是完全一脈相承的。差異無非這些發明提供的是一種多幣種收益,大部分 staking 提供的是單幣收益。使用者希望我們提供這個型別的產品,希望在我們平臺上透過非常便捷的方式挖到有價值的幣,這是 cefi 平臺真正需要考慮的事。
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 defi 使用者,還是很難的。因為這部分使用者並不願意把自己的資產,或者自己的私鑰交給第三方,這是我的看法。
長安:剛剛嘉賓講到了,從絕對數值的重合度,這個絕對數很低。而且我相信這一波 defi 做得不錯的平臺,在使用者量上有了大幅的增長,並沒有說中心化的使用者去了去中心化的平臺,反而去中心化的平臺的使用者有了很大的增長,尤其是前一陣子冷淡的行情比起來。關於 defi 的使用者,包括 eos 生態也有很多 defi 的嘗試,包括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嘗試,但是用的人比較少。當時有很多論壇討論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說中心化是碾壓的。現在多了一波人出於對去中心化的追求,不希望把私鑰放在中心化。而現在由於引入了流動性挖礦,大量的資金捲入進來,所以這不僅僅是資產的問題,還是錢的、利益的問題。
這一波 defi 有很多熟悉的身影,是在上一波 dapp 有很多經驗、知識積累的人,就是老韭菜。前一陣子流傳的圖是不正確的,真正賺錢的人還是老韭菜,因為他們對於資訊的捕捉,對知識的轉化是非常有效率的,和新入場的人是不一樣。去中心化交易所有起到了很有趣的作用,我 2017 年入行,聽到的普遍說法錢包是加密貨幣的入門。現在發現中小交易所有點像 defi 入門的地方,我也沒有太多精力研究,defi 使用者是透過三大交易上線的 defi 專案或者 defi 專區,包括今天一些二線交易所平臺,在 defi 上做了很多使用者教育和耕耘工作,才讓使用者逐漸接觸和認識,甚至願意自己去嘗試,像 bitmax 會推一些 defi 產品,打包裝在 cefi 平臺上。很有意思,cefi 變成了 defi 入門的過程,我相信這兩波使用者的重合度越來越高。如果 defi 的產品吸納 cefi 的優勢,會更有競爭力。
主持人:下一個話題,因為現在說 defi 和 cefi,他們各自存在自己的問題,比如 defi 的智慧合約程式碼的攻擊,還有 cefi 存在的黑箱子操作,包括信用背書、兜底的問題。還有 defi 協議之間的相互串聯,槓桿會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關於這點請嘉賓們給觀眾們做些分享。
高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 3·12 暴跌的時候,最大的風險還是在中心化交易所。因為槓桿倍數大,下跌的時候爆倉量也是最大的。在風險領域 cefi 比 defi 大,defi 的風險在於什麼呢?它發展比較早,還處於初期階段,有點像 2013 年左右的交易所。交易所在 2013 年有很多被盜,像門頭溝,這兩年發現交易所基本不會被盜了。從這個角度來講,defi 也應該走這樣的路,之前每個月,每個月都有 defi 的爆倉、被盜、漏洞,從這個角度來講 defi 還處於早期階段。這兩個月各種協議的疊加,各種 staking,又是協議的疊加,包括出現的一些錯誤,像 yam。我覺得會有很多,會不斷地有。好在哪呢?已經和去年、前年相比有本質的區別,現在的 defi 協議基本上構建在幾個重要的協議基礎上,像 compound、makerdao、uniswap,這幾個重要的協議上,包括 curve。如果這幾個協議穩定,上層的協議風險就會小很多。因為基本上疊加都在這個基礎上,發現他們做得非常快,像 yfi、yfii。核心原因他們在這個上面做了疊加,上面做得比較簡單,協議出錯的可能性就很小。
像以前的協議很複雜,尤其是 makerdao 裡面有大量的清算,如果保證最壞的情況下能夠關閉。這些只要協議能穩定下來,defi 的大廈會越蓋越高,越高的話,裡面裝的人越來越多,資金量大了,效率也會慢慢提高。從這個基礎來講,defi 會進入非常快的發展期,即便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也要警惕最近一些新的協議,協議出得太快了,一兩週就把協議做出來了。雖然是在上面疊加的,但也有風險。我認為已經進入到高速發展期,突破了七八十億美金,突破 100 億美金以後,增速還會加快,這是我的看法,謝謝大家。
熊謙:我簡單分享一下,cefi 和 defi 業務邏輯標準化和量化有一點難。因為 cefi 的現實,在傳統世界裡面玩法更多,defi 只是作為一個有益的補充。中心化世界有衍生品,有機構間的操作,透過一個信用賦予解決互相之間的高風險問題,來促進效率,透過一段的時間去演變。defi 未來要透過更大體量的資金,更多資產的驗證後,再看它有沒有機會實現鏈上的金融業務。目前我的觀察是,我覺得像店和工廠的角色,它真實的業務應用場景,剛剛各位大佬也講了。中心化交易所也受益於 defi 浪潮,它做一個商店,把一些冗餘的流動性或者投機性的流動性注入到 defi 工廠裡面。因為是大資金,所以摩擦的成本和效率比各自參與更高,就現在來看其實有點難。
leo:因為 cefi 主要服務有兩大塊,一個是理財,一個是借貸,理財和借貸產品規範比較統一,產品比較規範化,內部的風控和抵押品的管理系統自動化程度也高。從產品邏輯來講,已經具備了標準化和量化的可能性,在執行層面透過智慧合約把這些操作都實現的話,需要 defi 生態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有一些風控或者風險機制更加成熟一些。包括 dex 的流動性、深度和資金規模,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同時審計這塊特別重要,很多 defi 專案有審計報告,但還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直接把我們的產品搬到鏈上,在 defi 上面實現的顧慮的一個點,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至少在 compound 出來之前,在借貸層面把它大面積在鏈上實現,也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最近我們也反應比較快,一個多月以前推出了自己的 defi 產品。我們對現有使用者群體進行了很大的 defi 教育,我們的客戶,包括專案放、機構、個別礦工,更加深入瞭解 defi 是透過我們,因為我們之間已經建立的中心化的信任。我們也在位元派的錢包上推出我們的產品,而且中心化服務商對我們的產品進行了合約擔保,提供了較高收益的區間,這是我們做的嘗試,已經實現了 cefi 和 defi 之間的流通。
其他產品目前來說,像結構化產品上鍊的難度較大,比如設計期權的結構化產品,從期權交易和流動性角度,基本上依賴中心化交易所。現在在 defi 生態內有一些期權合約專案出來,但還處在早期狀態,我們覺得這一塊需要更加深入地發展,才能更好這些更加複雜的產品搬大鏈上來實現,謝謝。
elsa:題目提到鏈上金融業務,為了進行轉化,這是完全可能了,只是這個線比較長。中心化機構會維護智慧合約,使用者可以做到這些機構來兜底。如果是純鏈上金融業務,中心化機構權責下放,對傳統經濟和金融業務監管有挺大的挑戰。現在的業務規模是非常小的。如果傳統行業的中介或者代理逐步變的沒有區塊鏈行業有優勢的時候,像區塊鏈的簡單易用和全球化,這些可信任機制肯定會取得很大的增長。
這一波是歐美帶起來的,歐美的傳統經濟和金融業務,就拿抵押借貸來說,很多國家高達 10% 或者 20%,我平常在新加坡。舉個例子,像新加坡傳統金融個人借貸到 15%,甚至到 20%,像房屋在 30%,這些都有借貸需求,就需要鏈上金融把這些成本往下壓,這也需要一些跨鏈技術做鏈上金融的承載。因為聯盟鏈和跨鏈可以獲得業務的落地,都會因為跨鏈的連鎖變化來實現。未來實現鏈上金融業務是一個很大的發展趨勢,因為現在的生態目前很多都在以太坊,雖然現在有溢位效應了,其他擴充套件性更強、鏈上成本更低公鏈的出現,可以去支援各種複雜的業務場景。像我們的公鏈已經具備了跨鏈支援,所以在資產豐富、效能費用,能夠滿足鏈上金融業務。
複雜的邏輯,像大家提到衍生品,不管是期權還是合約。單純依靠智慧合約是不夠的,還需要傳統的輕結算配合,才能夠更好地支援這些。
主持人:像 elsa 也提到了,不管是 cefi 還是 defi 都有一個關鍵詞是借貸。大家知道借貸是一種槓桿,比如 312 暴跌。如果再次面臨 3·12 這種暴跌,大家認為 cefi 和 defi 各自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先請陳總分享下。
陳政賀:這不是分享了,是讓我回憶一下當時的惡夢。3·12 行情的當天晚上,我在上海出差,坐在馬路邊上大概 5 個小時,不停給客戶打電話,“哥,補倉了,到警戒線了。”打到凌晨 2 點多,好不容易行情過去了,第二天早上起來,8 點又開始了,回了一上午的電話。所以印象特別深刻。那波行情是比較明顯的因為槓桿引起的,在質押借貸領域裡面,我接觸的客戶大多數都是礦工。在他們的應用裡面,他們不會把幣放得特別充裕,基本在抵押率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出問題再補。而不會在自動補倉的系統放質押物,出現槓桿崩掉,出現踩踏行情的時候,無論是 cefi 還是 defi,如果沒有提前做好準備,肯定來不及補倉。所以借貸第一要專業,第二除了服務商專業外,借貸客戶也需要更專業一些,更用心地做風險管理。
在平時的時候,人們認為 defi 借貸機制更安全,不會出現平臺動用客戶的幣做一些事情,導致底層的風險。真的 3·12 行情出現的時候,大多數人希望借貸平臺更有人情味。比如比特幣的轉賬通道已經堵了,我已經轉了,但是需要在鏈上堵一兩小時。當時我們沒有辦法,因為一波行情,會把客戶逼垮。我只要看到你轉了,我把這部分轉賬金額記入風險管理的倉位裡面。當然這種行為不是特別合規的,因為它給我們的風控部門帶來超級大的壓力,而且這個責任他們背不太動。那個時候我們選擇背一些責任,讓客戶更安全一些。
確實欣慰的是,只有兩三個客戶出現的極端平倉的情況,實在聯絡不到,沒有辦法了。其他客戶都平穩落地了,度過了那兩天的大劫。這種極端行情下,defi 的去中心化明顯解決了信任層次上的安全問題。恰巧是因為完全的機制性管理,是無人制,在 cefi 借貸領域可以避免客戶相應的損失。反過來講 cefi 更需要透過自己的品牌和執行,培養自己的口碑,來獲得客戶的信賴。在這個基礎上,提供一些更靈活的服務方案去解決相應的危機。
leo:先說 cefi,cefi 服務商挑戰在幾個方面,一個是資金的投放。透過我們的產品,募資到了資金,怎樣實現最高的資金利用率和最高的回報。cefi 的資金投放無非是兩個渠道,一個是量化交易,一個是抵押借貸。量化交易主要做的是槓桿部門,因為在 3·12 行情的時候,很多量化基金和做市商也爆倉了。我們做得比較好,因為我們進入量化交易圈子很早了,經歷了多個考驗。我們自己的理財基金池和外部基金池子是嚴格分開的,包括槓桿的控制,理財方面也是更加嚴格。在做套利方面,只做非常低風險的量化套利,像永續持倉費的套利和交易所搬磚。這部分只要把槓桿降下來,風險特別低。在抵押借貸方面,我們中心化服務商主要要管理好對手方的風險。
因為我們做 c 端借貸比較小,之後也會進行更多的探索,我們做得更多的是機構間的拆解。之前我們的客戶,看得東西比較多,比如歐美機構的資產負債情況,量化基金和交易所頭寸情況,還有融資情況,這是我們會嚴格稽覈的,週期也會比較長。週期比較長帶來的好處,我們的合作客戶資質比較強,也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劇烈行情中的風險,我們在 3·12 行情裡資金也安全的。
cefi 服務商面臨的另外一個挑戰就是信任問題,為什麼之前 defi 比較火?因為它用智慧合約的方式,把資金用線上合約的方式鎖到 defi 合約裡。其實 cefi 服務商也有在這方面進行很多嘗試,一個重要的探索就是在合規方面的探索,現在不光是我們家,也有其他家的服務商,都在走合規渠道。包括在一些海外離岸,像香港拿到牌照。我們主動尋求第三方的審計和法務上的監督,成立一些合規化基金,讓對安全要求更高的客戶參與其中。這也是解決使用者信任,應對一些劇烈行情,從外部有一些增強的措施。
在 defi 層面,defi 在我看來也是一個內生加槓桿的生態。其實 defi 的生態抵押的是小幣,透過抵押小幣拿到資金。很多小幣在二季度,或者今年以來增長了好幾倍,甚至十幾倍以上,defi 生態鏈的槓桿加得很高了。很多新的專案,已經沒有新的玩法了,就是簡單的存幣,先進來的機構就會賣代幣,有點類似於擊鼓傳花的模式。當有一波大的行情來的時候,資金的出逃導致網路擁堵,再加上爆倉、平倉的問題,在 defi 也到了值得引擎關注的狀況,因為 defi 已經鎖了 70 億美金,很多合約提供的是小幣抵押。小幣對比特幣的跌幅有一個額外的倍數在裡面,到時候如果這種行情出現,defi 生態合約的巢狀,有十幾的槓桿率,還有預言機的機制,還有網路擁堵,我覺得都是蠻大的風險。所以對進行 defi 領域嘗試的 cefi 服務商來說,每天都在關注 defi 裡面各個資產的規模和資金流動情況,來預先做好一些準備,以防到時候有一些踩踏事件的發生。
主持人:像幣印在今年開啟了新的業務,雖然沒有經歷過 3·12,據我的盡調,你們的團隊很專業,也很有經驗,謙哥也有傳統金融的背景。像幣印跟 matrxport 一樣,都是基於礦池天生的信用來做 cefi 業務。如果再次發生 312 的話,cefi 平臺面臨的挑戰是哪些,你們在這方面做了哪些比較好的準備呢?
熊謙:首先我們比較幸運,幣印錢包、幣印金融整個業務起量是在 3 月份之後,比較幸運地躲過了這一波大跌。matrxport 在 3·12 劇烈的振動中,並沒有讓客戶和自己損失,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說到 defi,defi 在 3·12 這一波被證明是失敗的。因為當時一個情形,是一個死亡螺旋,整個協議屬於癱瘓狀態。如何解決 defi 借貸的風控管理,是大家都要去關注的問題,因為我並不是專家,也沒有特別多的觀點。關於 cefi 的話,以幣印錢包、幣印金融為例。在應對風險上面做了幾個準備。
第一,會保證充足的準備金。這也是 cefi 的優勢,它有一個緩衝地帶,在緩衝地帶上有充足的準備金,就有一定的時間、空間做一些操作。
第二,在風控體系裡面,因為是跟礦池打通的。不光是對數字貨幣進行授信,也會對礦機進行授信,我們知道客戶有多少幣的流量。這塊會結合起來,對客戶的補倉能力和綜合性維持合約的能力做一個評價。結合準備金,可以做一個比較好的迂迴。
順便講一下,因為有礦池資料,所以在 kyc 角度,對借貸客戶、資管客戶有一個更好維度的審查。最後一點,也是現在看重的一點。我們跟海外機構、國內機構一樣,機構間會形成互相的聯盟。在流動性發生匱乏的時候會一起行動,而不是由我們單獨承擔流動性風險。因為大家一起行動,會得到更好的流動性性補充,給我們買來更多的適合和空間。
說到底 cefi 和 defi,流動性這塊大家不能 100% 地去解決。順便講一下,我對這一波 defi 熱潮的理解。defi 由國外帶起來,最開始的架構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再到今年上半年,它的架構不斷完善迭代,越做越好。在 3 月份之後,美元流動性由充足到溢位,流動性超級過剩才會導致很多熱錢不斷尋找新的機會。去年年底開始,經過幾個月的打磨迭代,出來的 defi 產品,雖然池子沒有那麼大,相對於傳統金融或者比特幣的容量不是很大,它是迭代升級再加上流動性保增,這兩個是戴維斯雙擊。這樣的情況導致現在看到的 defi 熱潮。總體來說,流動性造成的熱潮,在流動性匱乏的時候,大家才會沉靜下來看看如何解決這樣的機制問題。
高潮:補充幾個資料,defi 的抵押率挺高的,我剛看了一下資料,270% 的抵押率,借了 4.4 億。compound 存了 17 億,借出來 9.6 億,基本上抵押率 200% 多。可以說明 defi 裡面抵押率比 cefi 高一些,所以爆倉風險沒有那麼大。3·12 的時候,真正爆倉的並不多,matrxport 爆倉得不多,相當於零拍賣,因為價格上不來,0 元報價,也沒有人競爭,造成損失了。因為抵押率不高被清算的並不高,所以 defi 的風險比 cefi 要小一些。
defi 現在的風險在哪呢?就是疊加的協議比較多,是一層一層地疊加。挖礦的錢也進來,進來挖礦嘛。但大部分存在裡面,並不是借貸,所以跌得並不多。存進來以後什麼情況呢?存進來大家給你幣,因為有收益。風險是流動性風險,因為幣價漲,大家把錢放進來的挖礦。一旦收益下降或者市場下跌了,錢會撤走。撤走的時候就會出現流動性風險,錢撤不出來,因為錢存在 compound 裡,compound 的錢已經被借走了,想拿拿不出來,因為沒有人還錢,流動性風險枯竭,這是一個大問題,倒不一定是爆倉風險。取不出來錢,利率上漲,大家想還款,又還不上,因為利率極高,借不大錢。這是一個極大的風險,我相信資產規模再大一些,如果幣價下跌,這個風險會出來,相當於擠兌風險,爆倉的風險不是很大。
從風險角度來講,defi 將來更大是機遇,風險還好。這種機遇千載難逢,這半年隨著資產規模擴大,全世界很多機構的錢進來了。比如像幣印,錢不會放到裡面借貸。但現在發現把錢放到這裡面拆借資金很方便。所以將來會有一個趨勢,機構的錢大量放到 defi 裡面,拿便宜的錢,但使用者的錢不用往裡放,我給你提供有溫度、有人性的服務。將來可能這兩者的組合比較大,cefi 機構轉為給使用者提供有溫度的服務,從 defi 獲取便宜的資金進行挖礦使用,拿一部分收益給使用者。
主持人:高老師說得很對,散戶和機構對風險的認知,抗風險能力不同,可能 defi 會成為一個好的橋樑去過度兩邊。因為現在 defi 太火了,我發現現在挖礦的收益變少了。先有 yfi,然後有 yfii,有 yam,真的非常熱。請幾位嘉賓講一下,最近是否會過熱,存在哪些風險呢?
bonna:肯定有點過熱了,想起 ico 熱潮的時候,大量同質化專案湧現以後。整個市場處於一種,錯過了之前財富列車以後,情緒是非理性狀態,希望在新的類似專案獲得一種暴富的快感,現在就處於這樣一種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資金的供求越來越趨於不平衡,會出現市場的分化。大家知道這種市場情緒和非理性佔據了很大的因素,往往牛市會非常快。牛市的結束會因為大量專案的湧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資金不平和倒掛,導致財富效應開始泯滅,預期越來越低以後會出現風險。會出現這麼一個過程,最近看的話,一天之內會出現幾個專案,我們的感觸是很深的。作為交易所每天接觸的情況非常多,大家都說自己是 defi,或者做什麼業務,其實做的事情非常相似。這是大家需要去警惕的風險,這個時候決定因素資金大一些,風險也大一些。當然可能我比較保守,確定性不高的話,不是樂於去參與,我已經嗅到一種類不好的、似於當時 ico 的味道了。
長安:我也是持風險的意見,一句話總結,財富的音符太美妙了,沒有人捨得喊出這聲「咔」。但是它的演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今天大部分嘉賓是這波 defi 的受益者,但是這波浪潮總會過去。剛剛大家的風險都是聚焦於 defi 機制,像拼圖、大廈、牢不牢固,這些我認同。但這一波和散戶最接近的是幣價,這波 defi 技術迭代或者流動性過剩,這是歷史的背景。這波真正吸引散戶進來,或者把 defi 搞成浪潮,就是因為財富效應。compound 上一些平臺的時候就幾美金而已,漲到幾百美金,這個過程一個沒問題,十個沒問題,但現在每天冒出來 10 個。一些代幣什麼也沒做出來,只有最基礎的想法,就開始募資了,持幣的人比用專案的人還多,這是一個危險訊號。
一線、二線平臺,是獲益者,因為我們在專案上會更加敏銳,可以更早地比頭部平臺發覺這些專案。交易平臺扮演什麼角色,也是行業中很多人思考的問題,就是要不要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包括專案的程式碼、技術背景,這是可以稽覈的點。但你對整個 defi 的價值觀,要不要注入到對專案的篩選,要不要對使用者引導,也很糾結的地方。大家知道流量和注意力是行業非常稀缺的東西,很多人研究 defi,根本沒有時間跟別人分享。交易平臺抓熱點、抓注意力,就沒有辦法被這些東西裹脅著前進。同時背景是冒出來大量的募資平臺,會讓人想起來 ico,眼前他人起高樓,眼見高樓倒塌,其實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是一個正反饋。越來越多的錢進來,助推代幣的增長,轉換到三大平臺一些不瞭解的人接盤,羊毛就是被中間人薅走了。但是負擔壓最最後接盤的人身上,如果有一天結束的時候,是不是一個螺旋結束的估計就沒有人知道了,但是去提前思考,肯定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elsa:cefi 服務機構大部分資金轉向到 defi 協議,這條路需要時間,這部分資金也比較少。我 6 月份回國跟很多機構聊了,它說,我只敢放很小一部分錢到 defi 協議。首先錢不是自己的,第二,協議各種巢狀,樂高式拼接,即使單個協議做了審計,但疊加的風險是不可控的。其實審計完成了,擔風險是仍然存在的。就像 compound 沒有出現巨大的合約漏洞或者財產被盜的情況,不代表它沒有可能。它的協議鎖倉規模越大,駭客的動力是越強的,這也是一個正向發展。
從各大交易所來說,我們看專案比較多、跟專案接觸比較多,從我個人最近沒有看 defi 的專案了,換賽道了。因為專案的同質化,包括同一賽道的專案已經多了,包裝性、適用性打通同意,或者直接複製程式碼,這種情況已經出現了。這一波像 bitmax 和虎符很厲害,在很早就參與了,我覺得很好。defi 可能還會有一波小高潮,就像當時 ico 的情況一樣,先是一小波,再是一大波的情況,但我覺得會下車、會換賽道還是王者。
打個小廣告,就是霍位元公鏈。大家一直認為我們做交易所或者做交易所技術服務,霍位元公鏈 2018 年是去中心化的跨鏈託管,對開放金融和 defi 的佈局可以回溯到 2018 年,那時候私鑰分片、去中心化私鑰生成或託管,特別是 2019 年,在日本路演時候跟朋友分享,朋友就是微笑的表情,聽起來很炫,願景很好。那時候沒有人太多關注,因為它沒有財富效應,不值得去關注。因為技術的東西,都有這種問題,沒有財富效應,不會有太多人關注。就像這波,如果不是價格漲了 n 倍,uniswap 也久了,為什麼突然爆起來,就是這個原因。
從技術維度,我很佩服我家老闆,很佩服巨總,他技術的前瞻性和技術團隊的執行力。因為我們一開始的佈局,不管是霍位元做底層跨鏈託管,或者幣核科技做雲的服務,或者交易所券商。不管行業浪潮怎麼打,我們都有一個不錯的平衡。這波從我們來講,也是一直有佈局和發展。這波浪潮和之後的浪潮,都會參加。
主持人:今天的活動結束了,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