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Ripple為代表的分散式賬本技術給國際支付帶來新的靈活性和啟示。不同於傳統支付系統多中介參與的模式,分散式賬本技術 (DLT,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擁有去中心化(中介)、節點互信、資料可追溯等特點,其為國際支付帶來諸多的靈活性。世界經濟論壇(WEF)將之總結為以下六點:簡化操作中的重複代理、提高監管和披露的效率、改變信任降低對手風險、縮短清算及結算的時間、資金流動快,透明度提升、歷史可追溯,提高安全性。
中心化模式下的傳統電匯等跨境支付處理速度慢,中間結算成本高,支付效率低,同時還存在一定的支付風險。在國際貿易中,電匯是較為常用的國際支付方式,背後需要一系列銀行機構、清算支付系統等中介機構提供支援。目前國際支付清算體系中,無論是金融機構的資金流轉清算,還是金融資訊通訊網路,大多是典型的中心化工作模式。
分散式賬本(區塊鏈)技術有望重構國際支付模式。以Ripple為代表的分散式賬本系統(如xCurrent)可以同時完成資訊傳遞和資金結算兩項工作。整個支付過程由系統程式自動執行,響應速度快。系統的共識機制確保信用與安全。Ripple等分散式賬本(區塊鏈)相對於傳統的國際支付清算系統在諸多方面具有優勢,但在由於各國的監管規定不同,實際國際部署中必然面臨國際法規、政策協調的問題,Ripple網路相當於使用者之間的聯盟,國際/市場接受度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拓展過程。因此分散式賬本(區塊鏈)真正要在跨境匯款中大規模使用,還需要針對監管要求進一步最佳化和改進、加大市場拓展力度;同時,軟體、協議層面的潛在風險、使用者、銀行端部署等細節方面亦需要進一步打磨。
我們認為,跨境貿易與跨境支付面臨新趨勢、新需求、新模式的挑戰,區塊鏈有望開闢新空間。新趨勢方面,高頻次和小額度訂單的點對點場景日益突出,隨著跨境電商迅速發展,參與跨境貿易的中小企業日益增多,新的消費需求推動個人跨境消費增長,點對點式的國際支付需求快速上升;新需求方面,使用者對更為簡便快速的實時資金轉賬需求愈發迫切,傳統以天計的資金週轉(錢貨兩訖週期長達15天甚至20天)無法有效滿足跨境貿易的生產需求;新模式方面,去中心化的點對點支付將開闢新的跨境貿易、支付模式,隨著全球化程序不斷推進,國際支付清算的需求不再侷限於大型企業,大量中小企業甚至個人消費者對點對點、快速支付體驗需求日甚,以區塊鏈為代表的分散式賬本推動去中心化、點對點支付模式的發展(從而省去諸多中介環節)有望成為未來國際支付新模式。
投資建議。我們建議關注央行數字貨幣、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和數字資產主線上的區塊鏈服務企業。
1、央行數字貨幣主線:四方精創、先進數通、高偉達、長亮科技(銀行支付功能開發)、數字認證、格爾軟體(數字身份認證)、新大陸(機具改造)、飛天誠信(硬體錢包);2、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易見股份、廣電運通;3、數字資產條線:東港股份、金財互聯、嘉楠科技(CAN.O)、火幣科技(1611.HK)、前進控股(8395.HK)。
風險提示:監管政策不確定性、區塊鏈基礎設施開發不達預期。
一、分散式賬本為國際支付體系帶來的啟示
分散式賬本技術是區塊鏈的核心底層技術,2008年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採用了區塊鏈/分散式賬本技術,自此分散式賬本和區塊鏈技術越來越受全球的關注。現有的分散式賬本專案中,瑞波網路(Ripple)實際並未採用區塊鏈賬本,而比特幣、以太坊(包括摩根幣JPM Coin)等更多有潛力的分散式賬本專案大多都採用區塊鏈的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並不需要嚴格區分分散式賬本和區塊鏈。本文以瑞波網路為典型案例,分析分散式賬本為國際支付、清算體系帶來的啟示。
1.1分散式賬本網路為國際支付結算帶來更大靈活性
不同於傳統支付系統多中介參與的模式,分散式賬本技術 (DLT,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擁有去中心化(中介)、節點互信、資料可追溯等特點,其為國際支付帶來諸多的靈活性。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總結為以下六點:
1. 簡化操作中的重複代理;
2. 提高監管和披露的效率;
3. 改變信任降低對手風險;
4. 縮短清算及結算的時間;
5. 資金流動快,透明度提升;
6. 歷史可追溯,提高安全性。
傳統國際支付體系中,互信與反欺詐等痛點主要依靠多中介(中心機構)來解決,而分散式賬本網路以技術手段保證信用的建立,在去中心化、扁平化、低費用、實時結算等方面具備獨特的優勢,因此,分散式賬本為國際支付清算帶來新的發展啟示。
1.2技術創新驅動下的金融支付服務發展
Ripple(瑞波)網路將資訊傳輸、資金清算整合到一個扁平化的分散式賬本網路。在過去的50年裡,技術創新總是金融服務發展最為關鍵的推動力。每一次技術的革新總會掀起金融服務發展的一股新浪潮。SWIFT是19世紀70年代為了使資訊更高效傳遞而建立的統一資訊標準,隨著分散式賬本技術發展,Ripple為了使資金流轉更為暢通而建立起一個去中心化網路賬本協議,在分散式賬本的推動下,國際支付清算由多中介的資訊傳輸+資金清算的模式逐步向資訊傳輸、資金流轉整合到一套簡潔的體系方向發展——支付清算體系更加去中心化、扁平化。其基礎是分散式賬本網路具備節點互信、資料可追溯等特點。
去中心化、扁平化的分散式賬本將進一步推動國際支付、清算體系變革,推動金融創新。隨著瑞波、比特幣等分散式(區塊鏈)賬本網路的發展,資產交易、支付結算,甚至是供應鏈金融、社會服務等領域產生諸多創新和變化——扁平化、高效率、低費率成為分散式賬本網路鮮明的特點與優勢。分散式賬本網路發展過程中,有望重塑國際支付、清算體系,建立新的國際支付清算格局。
二、傳統國際支付清算體系:中心化網路模型
國際貿易和國際匯款中,針對不同場景,支付方式主要有電匯、信用證、專業匯款公司等多種支付方式,國際貿易大額支付主要是信用證、SWIFT電匯相結合的方式,個人匯款業務方面,根據不同國家/地區不同幣種,則有SWIFT電匯、專業匯款公司、第三方支付通道等多種方式。
完整的國際支付包括支付、清算、結算等環節,目前大多是以中心化的方式運作。根據CPSS(支付結算系統委員會,是十國集團中央銀行發起成立的國際性專業組織,秘書處設在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定義,支付系統包括一系列能夠保證資金迴轉的貨幣工具、銀行流程和銀行間資金轉移系統。CPSS將清算系統定義為一系列使得金融機構能夠提交和交換與資金或證券轉移有關的資料和檔案的程式安排。結算指的是包括賣方轉移證券或者其他金融工具給買方,並且買方轉移資金給賣方的過程,是整個交易的最後一步。由於各國對支付、清算、結算的界定和認識並非一致,我們可以不嚴格地把國際支付體系分為支付和清(結)算環節。無論是支付還是清算,其背後所依託的機構都是中心化的運作方式。
在國際貿易中,電匯是較為常用的國際支付方式,背後需要一系列銀行機構、清算支付系統等中介機構提供支援。電匯是匯款人將一定貨款存入銀行,銀行透過電報或SWIFT的方式給收款人所在地分行或者代理行傳送交易資訊,要求其支付給收款人一定金額的一種匯款方式。電匯支付需要經過匯出行、中央銀行、代理銀行、收款行等多個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增強信用背書,而每一個機構都有自己的賬務系統、且可能屬於不同清算系統的會員機構,於是跨網路的不同機構之間都需要建立代理關係;跨境支付中的每筆交易在本機構、交易對手、資金清算和對賬機構等都需要重複設立賬戶——本質上,這是傳統金融服務中心化模型下的必然結果。這導致跨境支付中的業務處理速度慢,中間結算成本高,支付效率低,同時還存在一定的支付風險。
目前國際支付清算體系中,無論是金融機構的資金流轉清算,還是金融資訊通訊網路,都是典型的中心化工作模式。國際支付清算中,SWIFT是國際上最重要的金融通訊網路系統。透過該系統,可在全球範圍內把原本互不往來的金融機構全部串聯起來,進行資訊交換。該系統主要提供通訊服務,專為其成員金融機構傳送同匯兌有關的各種資訊。成員行接收到這種資訊後,將其轉送到相應的資金調撥系統或清算系統內,再由後者進行各種必要的資金轉賬處理。
本章將圍繞金融通訊系統SWIFT和支付清算系統的中心化工作模式做出介紹,並以SWIFT電匯+信用證結合支付為案例,分析中心化工作模式下的優勢與不足,以便與後續分散式系統做對比。
2.1國際金融通訊網路SWIFT介紹
2.1.1 SWIFT設立的原因、定位及宗旨
問題提出:19世紀70年代,各國金融通訊不能適應國際間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長。
解決:設計、建立SWIFT網路,以便該組織成員間進行國際金融資訊得傳輸和確定路由,在1977年形成了環球同業金融電信網路(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系統。SWIFT運營著世界級的金融電文網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透過它與同業交換電文(Message)來完成金融交易。
發展:該組織創立之後,其成員銀行數逐年迅速增加。從1987年開始,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包括經紀人、投資公司、證券公司和證券交易所等,開始使用 SWIFT。至2018年年底,該網路已遍佈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家金融機構,提供金融行業安全報文傳輸服務與相關介面軟體,進行支付清算。
2.1.2 SWIFT模式工作原理
1.SWIFT跨境支付網路的代理銀行模式為多銀行模式
只有SWIFT會員機構才能透過SWIFT網路進行跨境支付交易,而在實際應用中,可以簡單分為兩種情況:
情況一:匯款銀行A和收款銀行B有業務往來,則銀行A與銀行B可以直接透過SWIFT進行資訊傳遞(如圖中路徑1所示)。
情況二:匯款銀行A和收款銀行B沒有業務往來,則銀行A和銀行B要找一家既跟自己有業務往來,又是SWIFT成員的銀行來完成跨境支付,這樣的一家銀行即被稱為匯款銀行和收款銀行的代理銀行從C(如圖中路徑2所示)。
2.SWIFT的代理銀行模式下需要設立多個賬戶
付款人的一筆轉賬在最簡單的情況下也要經歷多個賬戶:
Payer account:付款人在銀行A的賬戶;
Mirror Account Bank B: 銀行A 在本行開立的用於記錄其在銀行B的賬戶的情況;
Account Bank A: 銀行A 在銀行B 開立的屬於銀行A 的賬戶;
Account Bank C: 銀行C 在銀行B 開立的屬於銀行A 的賬戶;
Mirror Account Bank B: 銀行C 在本行開立的用於記錄其在銀行B的賬戶的情況;
Payee account:收款人在銀行C的賬戶。
在SWIFT系統的資訊傳遞中,因為代理銀行模式,往往出現賬戶重複開立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低效率高費率。
3.中心化支付網路系統下的逐級、分批清算處理瓶頸
SWIFT網路中,全球的交易資訊先從各個訪問點彙集到地區處理機再上傳到片處理器,最後彙集到中央系統的控制處理器上,逐級、分批次的進行資訊傳遞交易、資金的清算和轉賬。這正是中心化網路的通常的工作模式——類似電信網路的分級處理,資訊指令最終的處理都要經過中心控制平臺來處理,這種工作模式勢必為中心平臺帶來較大的工作壓力,處理壓力向高層及的路由節點逐級集中,帶來資訊傳輸的瓶頸。因此電信網路會透過CDN(內容分發網路)來提升使用者端的體驗。但SWIFT不同於電信網路的地方是,電信網路下更多的場景是流量自網際網路內容服務提供商下載至使用者端,提前的內容分發可以緩解下載的傳輸瓶頸。而SWIFT的核心模式是解決使用者點對點的資訊傳輸問題,中心化工作模式下,勢必存在逐級、分批處理的效率瓶頸,因而影響銀行系統的結算速度;同樣,支付系統也存在中心化瓶頸的效率問題。
2.1.3 SWIFT的產品、服務和電文協議
1.SWIFT 的服務:
SWIFT運營著世界級的金融電文網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透過它與同業交換電文(Message)來完成金融交易。透過該網路,SWIFT提供全世界金融資訊傳送服務、清算和淨額支付服務、操作資訊服務、軟體服務、認證技術服務、客戶培訓和24小時技術支援。SWIFT的設計能力是每天傳輸1100萬條電文,而當前每日傳送500萬條電文,電文劃撥的資金以萬億美元計,它依靠的便是SWIFT提供的240種以上電文標準。
2.SWIFT 的電文語言:
當前SWIFT的電文標準格式已經成為了國際銀行間進行資料交換的標準語言,形成了統一的賬戶的表達方式。其中“SWIFT Code” 用於區分各家銀行的程式碼,依靠SWIFT Code便能將相應的款項準確的匯入指定的銀行。(加入SWIFT的機構都會有自己的身份程式碼(即SWIFTCODE,相當於銀行的"身份證號"),這一程式碼是一個8到11位的字串,它又被稱為銀行識別碼(Bank Identifier Code,BIC)。
2.1.4 企業透過SWIFT實現全球賬戶管理案例
以中國工商銀行面向企業的swift產品服務為例說明。
1.銀企SWIFT連線。背景:企業A加入了SWIFT組織,總部位於境外。需求:企業希望透過SWIFT網路,以及與銀行的合作,實現總部對中國區賬戶的遠端監控和中國境內資金的統一管理、排程。解決方案:企業總部、企業分支機構、合作主辦行和合作協辦行(工行)協調一致,共同建立企業資金管理平臺,同時合作協辦行提供中國地區本土現金管理服務。具體步驟為:
1) 企業A各分支機構分別在工行當地網點開立人民幣結算賬戶和外幣賬戶;
2) 企業透過SWIFT FILEACT格式向工行傳送支付指令,同時透過FILEACT格式接收工行傳送的對賬單檔案;
3) 企業可任意選擇自定義或銀行標準的檔案格式傳送和接收指令。
2.銀銀SWIFT連線。背景:企業B總部位於境外,分支機構遍佈全球,但該企業並不是SWIFT會員,則需要尋求一家國際化銀行合作,透過SWIFT網路實現全球賬戶監控。需求:企業B希望透過其合作主辦行傳送SWIFT指令至中國境內的合作協辦行(工行),合作協辦行根據指令完成指定賬戶的對外付款或資金調撥;企業希望透過合作主辦行,定期接收中國境內合作協辦行傳送的賬戶資訊,保證及時掌握賬戶變動資訊。
解決方案:企業總部、企業分支機構、合作主辦行和合作協辦行協調一致,共同建立企業資金管理平臺,同時合作協辦行提供中國地區本土現金管理服務。具體步驟為:
1) 合作主辦行和合作協辦行簽署合作協議;
2) 企業B分支機構在當地合作協辦行開立人民幣結算賬戶或外幣賬戶,並出具授權書;
3) 企業B委託合作主辦行透過SWIFT給合作協辦行傳送指令;
4) 企業B自行選擇合作主辦行,合作主辦行透過SWIFT FIN方式向合作協辦行傳送支付指令。合作協辦行自動接收、分揀及處理指令。根據企業賬戶資訊反饋要求,合作協辦行主動向合作主辦行傳送賬戶資訊報告。
SWIFT的服務物件一般是大型的跨國企業,進行大額的跨境支付交易,最簡單的情況也要涉及多地區、多國、多銀行以及多個賬戶。
2.2國際主要支付清算系統介紹
以電匯為例,銀行透過電報或SWIFT的方式給收款人所在地分行或者代理行傳送交易資訊,電匯支付需要經過匯出行、中央銀行、代理銀行、收款行等多個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增強信用背書,而每一個機構都有自己的賬務系統;最終,在不同國家/地區完成資金清(結)算,清算由不同清算系統完成。可以簡單把電匯理解為SWIFT完成金融資訊傳輸、銀行等機構完成轉賬、清算系統負責最終清算的過程。本節主要介紹主要的清算支付系統。
2.2.1 CHIPS美元跨國支付清算系統
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是“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的簡稱,於1970年建立,由紐約清算所協會(NYCHA)經營。全球最大的私營支付清算系統之一,主要進行跨國美元交易的清算。SWIFT系統儘管是各個國家銀行組成的聯盟,但其系統和程式碼都是由美國CHIPS(美元大額清算系統)掌控,為美國的長臂管轄提供輔助。
2.2.2 CHAPS英鎊跨國支付清算系統
英國的支付系統並非央行直接經營,而是採取公司化的經營模式,但主要銀行在英格蘭銀行開立結算賬戶,最終的清算仍由英格蘭銀行來完成。英國主要有3個跨行核心支付系統,分別是新CHAPS大額支付系統、BACS小額支付系統、支票和貸記清算系統。CHAPS於1984年在倫敦成立,提供當日英鎊和歐元資金轉賬,被包括英格蘭銀行和400多家子會員金融機構在內的19家結算銀行使用。CHAPS是貿易組織APACS和歐盟區域結算系統TARGET的成員。
2.2.3 FXYCS日元跨國支付清算系統
外匯日元清算系統(FXYCS) 是於1980年建成的大額支付系統,以簡化跨境金融交易日元支付的清算過程。最初,系統的運轉是建立在處理紙質單據的基礎上。為了適應外匯交易量的快速增長,1989年東京銀行家協會(TBA)對該系統進行了改造,實現了系統的自動化,並把經營權委託給日本銀行。從此,外匯交易的日元清算就透過日本銀行BOJ-NET系統進行。到2001年年底,參加FXYCS系統的金融機構共有244家,包括73家外國銀行在日本的分支機構。其中有40家是BOJ-NET系統的直接參與者,其餘的204家是間接參與者,他們要透過直接參與者加入FXYCS系統。
2.2.4 TARGET歐元跨國支付清算系統
TARGET為歐洲間實時全額自動清算系統,為歐盟國家提供實時全額清算服務,始建於1995年,於1999年正式啟用。TARGET由15國的RTGS系統、歐洲中央銀行的支付機構EPM和相互間連線系統IS構成,這樣支付指令就能夠從一個系統傳遞到另一個系統。
2.2.5 CH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簡稱CIPS)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組織開發的獨立支付系統,旨在進一步整合現有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渠道和資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滿足各主要時區的人民幣業務發展需要,提高交易的安全性,構建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該系統於2012年4月12日開始建設,2015年10月8日上午正式啟動。
2.3國際支付結算案例分析:優勢與不足
傳統跨境支付手段常用的有SWIFT銀行電匯(結合信用證)、專業匯款公司、第三方支付三種支付通道/方式(如Visa、銀聯等)。各類支付方式針對不同的場景、痛點,SWIFT主要用於B2B大額交易、傳統國際貿易(一般結合信用證)以及有跨境支付需求的個人等場景。個人匯款場景還有很多其他支付方式可供不同國家/地區、不同幣種需求的個人選擇。國際貿易還有付款交單D/P、承兌交單D/A等支付方式。
我們用一筆以SWIFT+信用證為結算方式的中美貿易訂單作為案例,介紹國際支付清算流程。此貿易中進口商(買方)是美國X公司,出口商(賣方)是中國Y公司;(注:開證行指接受開證人委託,開立信用證的銀行,一般是進口地的銀行,本例中為美國境內銀行X。議付行指根據開證行X授權買入受益人開立和提交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匯票、單據的銀行,本例中該銀行為中國境內的銀行Y。通知行指應開證行的要求通知信用證的銀行。本例中通知行是開證行X在中國的代理行。)SWIFT系統在這筆交易中負責傳輸金融資訊。SWIFT有自動開證格式,在信用證開端標著MT700,MT701代號。SWIFT成員銀行均參加國際商會,遵守SWIFT規定,使用SWIFT格式開立信用證,其信用證則受國際商會《UCP600》條款約束。所以透過SWIFT格式開證,實質上已相當於根據《UCP600》開立信用證。SWIFT的使用,使銀行的結算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標準化、自動化的通訊業務,從而大大提高了銀行的結算速度。
貿易流程如下:
1.中國出口公司Y與美國進口X公司簽訂價值一百萬美元貨物買賣合同,在合同中明確採用商業跟單信用證的支付方式。
2.美國進口公司X作為開證申請人(即買方),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或在合同簽訂後的一段期限內,向美國一家銀行(即為開證行)申請(開證申請書)開出以中國出口公司Y為受益人的信用證。
3.開證行經過審查後,開立電開信用證。
4.通知行收到信用證以後,確定信用證的真實性,稽覈信用證的條款,按照開證行的指示立即通知中國出口公司Y。
5.中國出口公司Y審證、發貨、製作單據。
6.中國出口公司Y將正本信用證及要求單據提交指定銀行,憑藉表面合格的單據請其付款。
7.議付行Y收到中國出口公司Y交來的信用證和單據後,根據信用證開證行的委託和指示,支付給中國出口公司一百萬美元(付款行可以是指定銀行、保兌行、議付行)。
8.議付行Y付款後,可以憑藉表面合格的單據向開證行X索要支付的款項。
9.開證行X收到單據,根據《UCP600》的規定,在最多5個銀行工作日內審單完畢,確定單證相符後,就向議付行Y付款一百萬美元。
10.開證行X接受單據後,按預先訂立的償付協議交單給開證申請人。
11.美國進口商X按照預先訂立的協議,償付一百萬美元給開證行,付款贖單。
12.美國進口商X贖取單據後,可以憑藉單據向運輸部門提取貨物,並安排驗貨、存倉以及進口報關等工作。
對出口商來說,信用證是基於銀行的信用,銀行承擔第一付款責任;SWIFT結合信用證的方式能夠確保複雜的國際貿易流程中錢貨兩訖的安全性。
由上述案例可見,交易過程繁瑣,支付流程較為複雜,且需要多中介參與,確保錢貨兩訖的安全性,本質上這些中介結構的作用是信用傳遞,這是傳統支付清算體系的中心化模式決定的。另一方面,採用SWIFT網路進行國際支付的不足主要有:
1. 技術層面:技術系統較為複雜;
2. 轉賬效率:流程複雜,效率較低;
3. 壟斷性機構:參與其中的機構多為壟斷性機構,經常成為制裁和長臂管轄的工具,尤其是美元賬戶。
三、全球支付創新(GPI)系統介紹
全球支付創新專案(Global Payments Innovation)是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基於原有報文系統,為了應對國際支付領域挑戰、提升國際支付質量和效率的近三十年來代理清算銀行業最重要的創新舉措。目前,全球已有3990餘家金融機構加入了GPI專案,超過3000億美元的國際支付業務現已由GPI完成。
3.1 GPI業務創新特點
3.1.1 雲端追蹤資料庫服務
GPI專案提供了一個名為追蹤(Tracker)的執行在雲端資料庫的服務,每家銀行都可以接入雲端,每筆跨境匯款在發起時都能生成一個全網唯一的追蹤參考號,能夠實現匯款路徑中的實時追溯,增強了國際支付的透明度。同時Tracker服務將交易過程視覺化,具體業務人員可以透過報文或API來實時更新,更加直觀地瞭解匯款狀態。
3.1.2 Observer觀察服務
SWIFT建立新的服務水準協議(SLA)規章,要求各參與行遵守 SLA 規則,並提供觀察(The Observer)服務,以檢測全球銀行遵守其規章的狀況。SLA為參與銀行間開展智慧協作提供了可能。這項服務對銀行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協作平臺,其實也是一項約束。創新業務開展的基礎,是所有的 GPI 參與銀行要保證遵守其規則。Observer監測平臺,將支付清算通常由主管部門進行中央監管巧妙地化為同時由主管部門監管和各參與行互相監督、協作的模式。每家 GPI 專案的參與銀行,都能看到本行和其他行的業務質量評分和差錯率,這對加強銀行自我監督是一個良好的促進。
3.1.3 資料列表服務
SWIFT GPI 提供一個包含各參與行清算服務資訊的公開的資料列表(The Directory)服務,包括每家參與行的銀行識別碼、是否接受 GPI 收付款、可接收或者傳送的幣種、業務截止時間、接受匯款的渠道、是否可作為 GPI 支付的中轉行等。這項服務能使銀行自由地根據自己或客戶的需要選擇高效的匯款路徑,同時也能自動獲取匯款渠道。銀行可以透過這項服務來了解GPI各參與行的運營能力,識別整條匯路上所有參與行的身份,在匯款發起前就能夠根據各項公開的指標選擇最佳匯款路徑。Directory 服務能夠使中轉機構的透明度進一步增加,這對於跨境交易橫跨多個地區或金融市場的銀行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3.3 GPI業務模式與業務路線
全球支付創新GPI儘管增加了新型服務、提高了結算效率,但還是依託傳統的國際支付清算系統,在模式上本質還是中心化的,只是在部分環節進行了區域性最佳化,一系列的國際支付清算業務需要由遵守SLA規則手冊的核心事務銀行來完成。
GPI根據物件的不同,技術路線中的內容可以分為三個板塊。1、面向客戶的板塊:主要包括資金支付、程序跟蹤、入站跟蹤等業務;2、面向交易過程的板塊:主要包括交易中止、資金追回、特殊情況解決、預驗證等業務;3、面向核心銀行的板塊:主要包括貸記轉賬、保險金、即時支付、金融機構轉移等業務。
3.4 GPI與SWIFT對比:一定程度上進行最佳化
結論:GPI在原有SWIFT報文系統的基礎上,加入了雲端資料庫、SLA規則、Tracker等元素,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區域性最佳化,達到了匯款速度提升、匯款過程透明、匯款進度可追溯等效果,使用者體驗改進。但不能忽視的是,GPI由於是基於原有的SWIFT報文系統的,在本質模式上與傳統國際支付清算體系類似,為中心化的清算體系,匯款過程仍然需要中介機構的介入。
四、以Ripple為代表的分散式賬本支付清算系統介紹
Ripple網路是基於共享的公開資料庫和分散式賬本技術的全球支付網路,用來實現支付交易和自動清算,資料庫中記錄著賬號和餘額資訊的“總賬”。特點為即時清算,成本低廉。Ripple網路中執行的無數閘道器負責建立起Ripple網路,而終端使用者需要透過Ripple閘道器來連線和使用整個Ripple網路。各閘道器透過共識機制來修改“總賬”也就是處理交易。閘道器與閘道器之間達成共識實質上是點對點交易,這種去中心化的模式幾乎不需要中介服務機構,非常迅速、效率高。需要指出一點,Ripple網路中可以用加密貨幣XRP來作為多種法定貨幣之間的全球中間貨幣,但XRP不是必須的,Ripple協議是開源共享的,使用者可以根據需求在閘道器中發行各種貨幣。
4.1 Ripple分散式賬本網路工作特點:分散式、即時清算
Ripple(瑞波):高效、開放的分散式網際網路支付協議。瑞波(Ripple)是一個開放的支付網路協議,透過這個支付網路可以轉賬任意一種貨幣,包括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或者比特幣,簡便易行快捷,交易確認在幾秒以內完成,交易費用幾乎是零,沒有所謂的跨行異地以及跨國支付費用。瑞波網路的早期版本於2004年推出,OpenCoin公司接手瑞波專案後於2013年推出新版本,引入了“閘道器”和瑞波幣,將Ripple打造成一個去中心化的、覆蓋全貨幣幣種的分散式網際網路金融交易系統。瑞波的幾個關鍵原理包括:ILP協議:跨賬本協議分類賬、分散式賬本、驗證器。
RippleNet(瑞波網路)以分散式賬本技術為支撐,擁有去中心化、即時清算、成本低廉的特點。瑞波(Ripple)協議維護著一個全網路公共的分散式總賬本。該協議有“共識機制”與“驗證機制”,透過這兩個機制將交易記錄及時新增進入總賬本中。瑞波(Ripple)系統每幾秒鐘會生成一個新的分賬例項,在這幾秒鐘的時間內產生的新交易記錄,根據共識和驗證機制迅速被驗證。這樣的一個個分賬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連結起來就構成了瑞波系統的總賬本。瑞波的“共識機制”讓系統中所有節點在幾秒鐘內,自動接收對總賬本交易記錄的更新,這個過程不需要經過中央資料處理中心。這個極速的處理方式是瑞波系統的重大突破。因而瑞波網路具備即時清算、成本低廉等特點。在分散式賬本模型中,每個計算機主機都是一個節點,而且它們之間都是平等的,系統中各個節點可以直接互動,沒有中心節點的概念。同時,任意兩個節點的交易資訊都向全網加密,所有節點都以加密區塊儲存方式,按時間序列單獨記錄,進而形成一種全新的去中心化模式,因此,A匯錢給B的資訊流的傳遞過程即是A向B資金轉移結算的過程,並且A和B透過各自的數字簽名來證明身份,不需要第三方信任背書,直接實現點對點的電子現金支付。
4.2 Ripple網路的信任機制是支付結算體系的核心
作為去中心化方式,勢必需要找到替代中心機構信用背書的技術方式,分散式賬本中的共識機制則是解決點對點信任的核心,這一點在比特幣等區塊鏈專案中表現尤為突出。在Ripple的網路中,交易由客戶端(應用)發起,經過追蹤節點(tracking node)或驗證節點(validating node)把交易廣播到整個網路中。追蹤節點的主要功能是分發交易資訊以及響應客戶端的賬本請求。驗證節點除包含追蹤節點的所有功能外,還能夠透過共識協議,在賬本中增加新的賬本例項資料。Ripple的共識達成發生在驗證節點之間,每個驗證節點都預先配置了一份可信任節點名單,稱為UNL(Unique Node List)。在名單上的節點可對交易達成進行投票。
在Ripple的共識演算法中,參與投票節點的身份是事先知道的,因此,演算法的效率比PoW(比特幣所採用的的共識機制)等匿名共識演算法要高效,交易的確認時間只需幾秒鐘。這種共識機制非常適合場景中的參與方按照既定的協議規則組成聯盟,進行支付清算。
閘道器:瑞波網路的信任中介。閘道器(Gateway)是一個網路連線到另一個網路的關口,也就是網路關卡。就好比連線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的門一樣。例如:使用者X,信任閘道器P,將手中的美元(這是銀行賬戶中真實的美元)按照一定匯率透過閘道器P換成由P在其賬本記賬發行的“英鎊”100P(這裡的英鎊是閘道器P發行的貨幣符號),於是,X的Ripple賬戶中就多了100P,X可以將100P透過閘道器P轉給任意一個陌生人Y,Y透過閘道器收到100P。從而形成一個支付流程、這些機遇閘道器P的使用者構成了一個交易的網路。
負債記賬:Ripple 支付系統以債務關係為基礎:IOU (I Owned you)。例如,使用者X將100美元存入閘道器P,此時閘道器P欠X 100美元;使用者X將100美元轉給使用者Y,此時等價於閘道器P欠使用者Y 100美元,不再欠使用者X 100美元;使用者Y 透過閘道器P將100美元取出,則閘道器P不再欠使用者Y 100美元。
付款人與收款人之間透過他們在貿易支付中的關係建立信任關係鏈。基於瑞波賬本網路,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間可以建立取代銀行這類中心機構中介的點對點支付網路,在這個網路中個人可以直接互相借貸,透過更新貸款的餘額可以實現支付的效果。所以,只要系統能夠找到支付方和收款方的關係路徑,只需要更新賬戶的餘額就能完成一次支付。而這一切是基於分散式賬本網路提供的節點互信、資料可追溯等功能。
4.3 Ripple網路主要產品介紹:xCurrent、xRapid、xVia
針對當前跨國支付的不足,瑞波推出一些場景應用產品:xCurrent、xRapid、xVia。
打通銀行間的基礎記賬模式:xCurrent。產品xCurrent (當前大多數銀行選擇該模式)是為瑞波網路(RippleNet)成員之間的跨境付款提供即時結算和跟蹤的解決方案。xCurrent基於跨賬本協議(ILP)構建,ILP用於連線不同分類賬或支付網路的協議。該方案不基於XRP Ledger,且在預設情況下不使用XRP加密貨幣。
xCurrent包括四大主要元件:
1.Messenger(資訊傳遞器),為RippleNet中金融機構之間提供點對點通訊,用於交換有關風險和合規性,費用,外匯匯率,付款明細和預計資金交付時間的資訊。
2.Validator (驗證器),以密碼的方式對交易的成功或失敗進行確認,還可用於協調跨賬本系統的資金轉移。金融機構可以執行自己的驗證器,也可以依賴第三方驗證器。
3.ILP分類賬(跨賬本協議分類賬),Interledger協議使兩個不同的記賬系統可以透過第三方“聯結器”或“驗證器”互相自由地傳輸。Interledger協議已實施到現有的銀行分類賬中,建立了ILP分類賬。ILP分類賬用作子分類賬,用於跟蹤交易雙方之間的貸方,借方和流動性。資金是原子結算的,這意味著它們要麼立即結算,要麼根本不結算。
4.FX Ticker (匯率報價器),FX報價器用於定義交易雙方之間的匯率。它跟蹤每個已配置的ILP分類賬的當前狀態。
支付案例:結合Ripple Segregated Account(瑞波外掛獨立賬戶)說明如何打通銀行基礎記賬模式,以Alpha、Beta兩家公司之間的資金往來為例。首先,Alpha公司和Beta公司需要在對應的銀行開戶並存有對應的幣種,且每個銀行需要擴充套件一個Ripple外掛獨立賬戶,該賬戶餘額與外部的Ripple ILP關聯,二者是對映關係。做市商透過本地清算系統向企業開戶銀行的Ripple外掛賬戶注入足夠的資金,用於支援相關交易的流動性支出。一旦Ripple外掛賬戶中有了足夠的資金,流動性提供商即可透過FX tricker (匯率報價器)將外匯報價提供給美元銀行(該報價由瑞波網路自動選擇眾多流動性提供商中間報價最低者/最優換匯路徑)。假設本案例中提供的價格為EUR/USD = 1.1429。
Alpha公司透過美元銀行發起給Beta公司支付100歐元的匯款請求,美元銀行透過瑞波Messager(瑞波資訊傳遞器)連線到歐元銀行,提交相關的匯款資訊以及訂單資訊。歐元銀行根據美元銀行提交的請求進行檢查,是否滿足KYC/AML的監管要求。美元銀行收到歐元銀行的應答後,透過FX Tricker(匯率報價器)獲得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報價(EUR/USD=1.1429)。同時假定美元銀行手續費為5美元,歐元銀行手續費為5歐元,則完成100歐元的支付,需要支付125美元。如果Alpha公司接受這個報價和費用,則支付即被髮起。美元銀行借記Alpha公司-125美元,收下了5美元的手續費,貸記Ripple外掛賬戶+120美元,同時ILP賬本也隨之更新。但此時120美元還沒有貸記到流動性提供方的賬戶上,而是在外掛賬戶上,直到歐元銀行向Validator提供了Beta公司外掛賬戶資金充足的證明。一旦Validator(驗證器)收到兩邊銀行資金存入的外掛賬戶的證明,共識透過它就會觸發雙方資金清算,自動記錄兩邊的賬本:釋放美元銀行外掛賬戶資金給流動性提供方賬戶,同時轉移流動性提供方賬戶資金給歐元銀行,100歐元記入Beta公司,5歐元手續費記入銀行賬戶,支付結束。
Ripple Segregated Account(瑞波外掛獨立賬戶)主要的作用是體現流動性提供方的賬戶情況,實際資金無需搬運,透過債務關係的轉換,系統便可在短短几分鐘之內透過資訊處理,實現資金的交割。雖然以上步驟中資金流和業務流程的細節比較多,但是透過分散式賬本網路,同一個協議網路中支付是自動化完成,執行時間短,且支付成本遠低於傳統的跨境支付模式。
xRapid(使用XRP作為中轉)是一種按需流動性解決方案,它使用XRP作為多種法定貨幣之間的全球中間貨幣。 XRP和xRapid都依賴於XRP Ledger,與傳統方法相比,它可以縮短確認時間並降低費用。
xVia 以閘道器作為中轉,將XRP作為多種法定貨幣之間的全球中間貨幣,是xRapid的加強版。支付方可以先將任意貨幣先轉給閘道器,再由閘道器將原貨幣轉換成目標貨幣,支付給收款人。xVia基於API的標準化介面,它允許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提供商在同一個結構框架內進行互動,不必依賴多個支付網路整合。xVia允許RippleNet中的銀行相互建立支付,並且允許銀行將發票或其他資訊附加到其交易中。在信任閘道器的基礎上,此種方式十分靈活。
整體來看,瑞波網路(RippleNet)在銀行現有的基礎設施之上進行整合,來補充並改進傳統的支付系統——去除諸多中心機構環節,利用信任閘道器進行點對點支付。xCurrent將在跨金融機構之間實現低成本高效率且實時的支付;xRapid則使用無國界貨幣XRP來作為按需流動資金池;xVia則促進了RippleNet參與者之間的整合與通訊。但加密貨幣XRP,xRapid、xVia使用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國際監管、合規等問題,xCurrent則沒有這個問題。
4.4 Ripple與國際金融巨頭積極探索合作
低費用、實時清算、較高擴充套件性引起傳統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對瑞波在這類分散式技術的高度重視,國際金融/科技巨頭紛紛與瑞波等公司合作,積極探索可能的市場潛力。據不完全統計,公司已與全球40個國家/地區超過300家銀行和金融客戶建立了合作關係,如三菱東京日聯銀行(MUFG)、巴西布拉德斯科銀行、渣打銀行等。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瑞士瑞銀、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美國運通等紛紛與瑞波網路合作進行測試。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 2020年,全球匯款市場,即移民寄回本國親友的錢或貨物,預計將達到5970億美元。今年2月,埃及國家銀行與瑞波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以建立新的匯入匯款渠道。埃及預計是2019年的全球第五大匯款接收國(264億美元),僅次於印度、中國、墨西哥和菲律賓。此次合作進一步顯示出Ripple在國際支付中的發展潛力。
五、SWIFT系統與分散式賬本結算系統對比分析
5.1從機制理念等五大角度對比SWIFT與Ripple
SWIFT體現了傳統中心化機構工作流程與模式:當前的SWIFT報文系統並不真的涉及到資金的跨境流動,而主要是進行資訊傳遞,後續還要依靠銀行更新賬本、清算支付系統如CHIPS等系統進行清算支付。這樣的跨國匯款體現了傳統中心化機構工作模式與流程:流程繁瑣,涉及諸多中介機構增強信用、確保安全,中間費用多,時延長。
以Ripple為代表的分散式賬本有望重構國際支付模式:作為典型的去中心化系統,Ripple系統(如xCurrent)可以同時完成資訊傳遞和資金結算兩項工作。兩個銀行間的跨國匯款流程總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階段:首先,兩個(甚至多個)銀行賬戶間透過信使(messenger)進行資訊交換;然後兩個銀行經由瑞波的ILP分類賬、外匯行情、驗證器,進行賬本的處理,完成資金在區塊鏈賬本上的結算,整個過程由系統程式自動執行,響應速度快。系統的共識機制確保信用與安全。但這一切的前提是銀行間部署了瑞波的系統,企業/個人使用者在認可系統協議的前提下進行,需要一定的社會/國際接受度。
對比SWIFT和Ripple,可以發現Ripple省去諸多中心機構、中間環節,實現了資訊和資金合併為一張網路,且點對點傳輸、交易,實時完成轉賬和清算。在Ripple的體系中,所有接入Ripple公開介面的銀行,可以直接與目標進行資金轉賬和資訊對話。
我們從系統邏輯、交易成本、支付清算速度、金融普惠性和隱私保護等五個角度進來比較傳統中心化模式與分散式賬本模式,以SWIFT與Ripple為例:
1.系統邏輯: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基於SWIFT支付網路是一箇中心化的支付系統,雖然報文資訊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迅速且免費,但資金轉賬存在很多中介、代理環節,這是目前金融機構中心化工作模式下,為滿足KYC/AML和安全等要求的必然結果。相比之下,Ripple協議需要維護一個包含所有賬號、所有交易(因此也就是所有賬戶餘額)的總賬本,這個總賬本分佈在所有網路節點中並時刻保持同步。瑞波網路中資金的安全流轉並不需要中心代理機構來做信用背書,閘道器節點和共識機制可以確保網路中的使用者無法作惡,確保全網安全。瑞波開源協議可以讓全世界的伺服器(銀行、貨幣兌換商等接入該協議的閘道器)進行點對點的金融交易,因此是一個分散式網路,並不需要中心化運作。
2.交易成本構成。一方面,SWIFT體系的成本包括各類運營成本,費用相對較高,但是Ripple協議的成本極低,只需要基於現有銀行基礎設施進行外掛升級,自動化程度高,進行支付轉賬的費用很低;另一方面,SWIFT體系會對跨幣種匯款進行收費,而Ripple協議作為標準協議,任意一種貨幣(甚至是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都可以透過Ripple網路進行轉賬、幣種匯兌,基於共識機制的自動化程式並不需要考慮跨行、異地以及跨國支付等環節產生的費用。
3.支付清算速度。從中國向美國匯款,透過SWIFT一般3-5個工作日到賬;即使是同一家銀行的行內轉賬,從美國向中國國內的賬戶匯款,也需要24小時才可到賬。而Ripple協議的支付清算只需要 5 秒左右,就像收發電子郵件一樣迅捷,因此可視為是實時性的。
4.金融服務的普惠性。SWIFT適用的貨幣是相應清算系統會員行內的貨幣,受限於其背後的清算系統的金融網路,而Ripple協議適用於任意貨幣,美元、人民幣、歐元以及比特幣等都可以作為交易物件,因此適用範圍更加廣泛;而只要有網際網路連線就可以使用Ripple協議,所以使用Ripple協議提供的金融服務可以覆蓋傳統金融機構數量不足的地區。
5.隱私保護。為滿足KYC/AML要求,基於SWIFT體系的支付是監管友好的,但同時,也帶來強勢清算系統控制國帶來強勢監管等問題,如美國的CHIPS系統對於SWIFT資料的掌控,為美國長臂管轄帶來很大的輔助。基於Ripple協議的交易可以實現匿名交易(只要知道對方Ripple賬戶地址就可以進行交易,交易在相應的閘道器下可以設定匿名),但在滿足KYC/AML的場景下,與SWIFT無異。
分散式賬本相對於傳統的國際支付清算系統在諸多方面具有優勢, 但在由於各國的監管規定不同,實際國際部署中必然面臨國際法規、政策協調的問題。以Ripple網路為例,相當於使用者之間的聯盟,國際/市場接受度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拓展過程。因此分散式賬本(區塊鏈)真正要在跨境匯款中大規模使用,還需要針對監管要求進一步最佳化和改進、加大市場拓展力度;同時,軟體、協議層面的潛在風險、使用者、銀行端部署等細節方面亦需要進一步打磨。
六、分散式賬本(區塊鏈)在國際支付中擁有非常潛力
6.1金融、網際網路巨頭積極探索區塊鏈在國際支付中的應用場景
2019年2 月 14 日摩根大通在其官網高調宣佈成為第一家成功建立並測試錨定法幣的數字貨幣(JPM Coin)的美國銀行。JPM幣基於區塊鏈技術,支援機構賬戶之間的即時支付交易,能夠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最終使使用者受益。一枚JPM Coin可兌換一美元,類似於數字貨幣市場中已存在的穩定幣。JPM Coin早期目標是針對大型企業客戶提供跨境支付、證券交易服務以及替代大型公司客戶賬戶內的美元資產。目前專案處於測試階段,只有經過監管查驗的摩根大通大型機構客戶,如公司、銀行和經紀自營商才能使用此代幣,個人不能持有JPM Coin。
國際支付成為摩根幣重要應用場景。摩根大通作為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之一,其在2015年初時便對比特幣及其底層技術產生了興趣,2016年秋季公司推出基於以太坊的企業級區塊鏈網路——Quorum Blockchain,摩根大通在探索區塊鏈數字資產的賽道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本次將發行的JPM Coin正是基於Quorum網路執行,未來幾個月JPM Coin將進入測試階段。測一小部分機構客戶將使用JPM Coin,以實現客戶之間付款的即時結算。在全球範圍內,摩根大通每天需要處理的結算轉賬資金超過6萬億美元,使用區塊鏈和智慧合約技術,將比傳統方式顯著提升效率和速度。未來JPM Coin將拓展更多的功能,包括開拓美元以外其他法幣的資產支付結算。毫無疑問,JPM Coin在解決國際支付、跨境金融擁有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潛力。
我們認為,摩根大通吹響了傳統金融機構加速“上鍊”的號角,此後諸多國際大型金融機構紛紛推出自己的區塊鏈計劃,包括Facebook的Libra在內,傳統金融、網際網路巨頭紛紛積極探索區塊鏈在各種場景中的應用前景,針對大型機構,國際支付無疑是重要的應用場景。2019年6月18日,Facebook聯合PayPal、Visa等27家機構釋出了加密貨幣Libra白皮書。一個月後的16日與17日,美國最高立法機構國會下設的參議院、眾議院接連召開聽證會,論證Libra及其對消費者、投資者和美國金融系統的影響。目前,全球的數字貨幣持有者不足全球人數的1%,而Libra由擁有著27億使用者的Facebook發起,龐大的潛在使用者群體使得Libra的顛覆和衝擊可能遠超過去的數字貨幣,並對全球金融體系造成巨大影響。而Facebook作為一家使用者遍佈全球的科技公司,跨境支付毫無疑問成為Libra最基礎的出發點。
今年2月,《金融分散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JR/T 0184—2020)金融行業標準由中國人民銀行正式釋出,為分散式金融發展奠定基礎。標準規定了金融分散式賬本技術的安全體系,包括基礎硬體、基礎軟體、密碼演算法、節點通訊、賬本資料、共識協議、智慧合約、身份管理、隱私保護、監管支撐、運維要求和治理機制等方面。標準適用於在金融領域從事分散式賬本系統建設或服務運營的機構。分散式賬本技術作為區塊鏈底層技術,規範的釋出將進一步推動央行數字貨幣和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區塊鏈有望推動國際支付清算新模式崛起,開闢新的應用空間。
國家外匯管理局將積極運用跨境金融區塊鏈平臺,便利中小企業開展貿易融資,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成為重點方向。今年3月22日,國新辦舉行應對國際疫情影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釋出。國家外匯局副局長宣昌能在會上表示,外匯局始終將疫情防控和支援企業復工復產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外匯局將積極運用跨境金融區塊鏈平臺等技術手段,便利中小企業開展貿易融資。2019年4月底,國家外匯管理局跨境貿易區塊鏈服務平臺專案低調上線試點。國家外匯管理局為發起方,由創新應用中鈔信用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杭州區塊鏈技術研究院(下稱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的絡譜區塊鏈登記開放平臺技術,建設了跨境貿易服務平臺。該專案主要利用區塊鏈可信的技術特點,旨在解決中小企業跨境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全面推動跨境貿易金融業務發展。
6.2區塊鏈開闢國際支付新的市場空間
跨境支付需求強勁,場景多樣,勢必催生多樣化的支付手段與模式。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統計資料,2019年銀行代客項下結售匯金額達到3.46萬億美元,佔到同年進出口總值比例已經連續多年超過60%,可見電匯支付是目前國際貿易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支付方式。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跨境支付行業規模不斷攀升,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跨境支付行業交易規模達4944億元,同比增長55%。在一帶一路政策推動下,電商出海將進一步推動跨境支付需求快速增長。根據埃哲森的資料,每年銀行間處理的跨境支付在25到30萬億美元之間,交易量達到100到150億筆。
我們認為,跨境貿易與跨境支付面臨新趨勢、新需求、新模式的挑戰,區塊鏈有望開闢新空間。新趨勢方面,高頻次和小額度訂單的點對點場景日益突出,隨著跨境電商迅速發展,參與跨境貿易的中小企業日益增多,新的消費需求推動個人跨境消費增長,點對點式的國際支付需求快速上升;新需求方面,使用者對更為簡便快速的實時資金轉賬需求愈發迫切,傳統以天計的資金週轉(錢貨兩訖週期長達15天甚至20天)無法有效滿足跨境貿易的生產需求;新模式方面,去中心化的點對點支付將開闢新的跨境貿易、支付模式,隨著全球化程序不斷推進,國際支付清算的需求不再侷限於大型企業,大量中小企業甚至個人消費者對點對點、快速支付體驗需求日甚,以區塊鏈為代表的分散式賬本推動去中心化、點對點支付模式的發展(從而省去諸多中介環節)有望成為未來國際支付新模式。
七、投資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自去年10月24日政治局集體學習區塊鏈以來,網信辦備案、國家標準委跟進等利好政策推動下,區塊鏈在各行業應用落地步入快車道。各地方政府紛紛響應中央號召,將區塊鏈技術納入城市發展規劃或扶持區塊鏈產業發展,預計後續相關政策檔案會陸續密集釋出。我們認為,區塊鏈在應用落地過程中有三條主線值得關注:
1.央行數字貨幣DC/EP。隨著國內、國際支付需求的快速發展,數字化、線上化支付方式逐漸成為主流,DC/EP的發行會進一步推動國內消費、國際支付的方式多樣化,相關產業鏈有望受益;
2.區塊鏈+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與實體貿易關係十分密切,場景廣泛、規模大,區塊鏈具有資料防篡改、可追溯的特點,正是解決供應鏈中節點互信痛點的關鍵,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有望激發市場潛力,升級行業模式;
3.數字資產。區塊鏈推動下,電子票據、數字資產儲存、託管等需求將持續增長,為行業帶來降本提效。
我們建議關注央行數字貨幣、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和數字資產主線上的區塊鏈服務企業。
包括:
1.央行數字貨幣主線:四方精創、先進數通、高偉達、長亮科技(銀行支付功能開發)、數字認證、格爾軟體(數字身份認證)、新大陸(機具改造)、飛天誠信(硬體錢包);
2.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易見股份、廣電運通;
3.數字資產條線:東港股份、金財互聯、嘉楠科技(CAN.O);火幣科技(1611.HK)、前進控股(8395.HK)。
風險提示
監管政策不確定性。目前區塊鏈處於發展初期,全球各國對區塊鏈技術、專案融資和代幣的監管都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因此行業公司專案發展存在不確定性。
區塊鏈基礎設施開發不達預期。區塊鏈是解決供應鏈金融和數字身份中核心技術,目前區塊鏈基礎設施尚不能支撐高效能網路部署,去中心化程度和安全都會對高效能存在一定的牽制,區塊鏈基礎設施存在開發不達預期的風險。
本文節選自國盛證券研究所已於2020年4月8日釋出的報告《科創未來(五):分散式賬本為國際支付體系帶來的啟示》,具體內容請詳見相關報告。
宋嘉吉 S0680519010002 [email protected]
任鶴義 S0680519040002 [email protected]
2016.3.20對話區塊鏈大佬1:前沿探索——“和清華大學物理學博士聊聊區塊鏈“
2016.4.19 對話區塊鏈大佬2:小蟻Onchain達鴻飛——【漫畫區塊鏈之應用篇:對不起,地球人……】
2016.6.1 對話區塊鏈大佬3:BitSE(唯鏈Vechain)COO陸楊——區塊鏈在供應鏈溯源、防偽領域應用
2016.6.16 對話區塊鏈大佬4:《區塊鏈新經濟藍圖》主編、DACA區塊鏈聯盟秘書長韓鋒——區塊鏈與意願經濟
2016.6.17 對話區塊鏈大佬5:OK Inc. 副總裁段新星——區塊鏈:重塑經濟與世界
2016.6.21 對話區塊鏈大佬6:世澤律所合夥人孫銘——DAO遭遇駭客攻擊的法律分析
2016.6.22 對話區塊鏈大佬7:位元大陸CEO助理張原——比特幣礦機晶片的今天與明天
2016.7.12 對話區塊鏈大佬8:StoneLedger創始人魯斌——智慧合約的前沿研究
2016.7.13 對話區塊鏈大佬9:小蟻Onchain創始人達鴻飛、VP陶榮祺——區塊鏈ICO究竟是什麼鬼?
2016.7.19 對話區塊鏈大佬10:布比聯合創始人楊帆——區塊鏈商業應用如何落地?
2016.7.23 對話區塊鏈大佬11:巴位元COO屈兆翔——區塊鏈能防止淘寶刷單?
2016.7.28 對話區塊鏈大佬12:FinTech如何擁抱區塊鏈?金丘實業(837901)為您解讀
2017.6.10對話區塊鏈大佬系列13:QTUM發起人,帥初——解讀2017最賺錢ICO專案
2018.7.28 對話區塊鏈大佬系列14:Ulord譚林——解讀“內容分發”公鏈
2018.10.24 對話區塊鏈大佬系列15:眾託幫CEO,喬克——由“相互保”大火,聊聊互助保險
2019.6.24 對話孟巖:Facebook掀起數字貨幣浪潮
2019.6.26 對話井底望天:Libra“穩定不易”,將變革美國移動支付市
2019.11.11 對話上交所前總工白碩:區塊鏈政策拐點下的機遇和隱憂
2019.11.11對話分散式資本余文波:區塊鏈產業投資的邏輯與思考
國盛通訊區塊鏈系列——【大話區塊鏈】
2016.4.8大話區塊鏈(一)——最初的夢想
2016.4.10大話區塊鏈(二)——去中心化?你幾個意思?
2016.5.3大話區塊鏈(三)——由魏則西事件說開去
2016.6.3 大話區塊鏈(四):告別晦澀,說說大家都懂的理兒
2016.6.19 大話區塊鏈(五):誰家的娃不犯錯?
2016.6.27 大話區塊鏈(六):我們為什麼如此看好區塊鏈主題?
2016.8.30大話區塊鏈(七):Talk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2017.8.14 大話區塊鏈(八):平行世界裡的瘋子和騙子
2017.12.13 大話區塊鏈(九):比特幣、迅雷和雲擼貓
2017.12.27 大話區塊鏈(十):區塊鏈和代幣
2018.1.4 大話區塊鏈(十一):夢百合攜手唯鏈,海外區塊鏈上市公司又在做什麼?
2018.1.30大話區塊鏈(十二):當買礦機概念股時,你買的是什麼?
2018.3.13大話區塊鏈(十三):臺北遇到區塊鏈
2018.3.30大話區塊鏈(十四):A股上市公司區塊鏈佈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18.5.02 大話區塊鏈(十五):QTUM假期亮相,”卡牌對戰“玩法漸多
2018.6.16【國盛區塊鏈】比特幣避險性的實證研究——大話區塊鏈(十六)
2018.6.23 大話區塊鏈(十七):一圖看懂“交易挖礦”的市場競爭邏輯
2018.8.06 大話區塊鏈(十八):你參加的同學聚會是否也要來場“幣改”?
2018.7.25 大話區塊鏈(十九):從唯鏈雙幣制說開去
2018.8.31 大話區塊鏈(20):一頭豬告訴你為何沒有比特幣而只有UTXO
2018.9.1 大話區塊鏈(21):礦機追蹤——新玩家露臉&悄然瘋漲的算力
2018.9.8 大話區塊鏈(22):帶上金箍,你還是那個比特幣?
2018.10.7 區塊鏈經濟學脈絡(一):引言
2018.10.08 區塊鏈經濟學脈絡(二):市場結構、資源要素和競爭約束
2018.10.14 區塊鏈經濟學脈絡(三):合約理論審視去中心化系統
2018.10.18 區塊鏈經濟學脈絡(四):租值是算力市場價值的源泉
2018.10.27 區塊鏈經濟學脈絡(五):從租值耗散看為什麼PoW機制最高效?
2018.10.27 區塊鏈經濟學脈絡(六):十年來欠中本聰多少比特幣?
2018.11.13區塊鏈經濟學脈絡(七):社羣與礦工的恩怨來自權利界定不明
2018.12.31區塊鏈經濟學脈絡(八):比特幣、貨幣和價格錨定的誤區
國盛通訊區塊鏈系列——【區塊鏈深度】
2016.2.28 區塊鏈首次深入解讀:巨頭引領變革,區塊鏈大有作為
2016.4.13 最通俗、最詼諧解讀,閱讀量過12000【漫畫區塊鏈:我和小明的2塊錢恩怨情仇】
2016.4.21 區塊鏈行業跟蹤:分散式總賬聯盟成立,區塊鏈標誌性事件出現
2016.7.5 沒想到你是這種區塊鏈!【國君通訊·海外區塊鏈風雲榜(上)——底層技術誰領風騷?】
2016.7.6 區塊鏈的紅旗還能扛多久?【國君通訊·海外區塊鏈風雲榜(中):合縱連橫,平臺初現】
2016.7.7 開啟“區塊鏈+”的時代【國君通訊·海外區塊鏈風雲榜(下):戒驕戒躁、精選場景】
2016.7.15 區塊鏈帥得驚動CCTV!國君通訊宋嘉吉應邀解讀投資機會
2016.8.9IBM與區塊鏈的那些事兒——“鏈秀”全球區塊鏈專案路演大會
2017.1.5 【國君通訊宋嘉吉團隊】電話會議紀要:最賺錢投資標的解讀——如何投資比特幣
2017.5.3 【國君通訊宋嘉吉團隊】善糧味道——區塊鏈+農業最新案例分享!
2018.6.12比特幣的避險性及與黃金的相關性研究
2018.7.8 晶片創新or金融工具?——礦機行業深度研究
2019.3.28【國盛區塊鏈專題】“鏈”接場景,開啟數字產權新時代
2019.3.10科創未來(一):區塊鏈、AI和5G融合將帶來什麼?,2019年3月
2019.6.4 科創未來(二):區塊鏈催生雲算力市場,打造新一代IT 基礎設施
2019.7.12聽證會前,一圖看懂Facebook加密貨幣Libra
2019.7.19 Facebook 聽證會深度解析:道阻且長,聚焦三大問題
2019.8.9央行再談法定數字貨幣,區塊鏈產業有望受益
2019.9.1枯水期臨近,比特幣挖礦產業鏈繼續回暖
2019.9.15 科創未來(三):打造資料隱私之盾,釋放資料紅利
2019.9.20國盛區塊鏈:這屆“上海區塊鏈國際周”,有何不同?
2019.9.24 國盛區塊鏈:初探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目標、定位、機制與影響
2019.10.1 國盛區塊鏈:比特幣“減半前最後一跌”?數字黃金的信心還穩嗎?
2019.10.9 國盛區塊鏈:PayPal退出Libra、跟監管正面剛,數字貨幣不容易啊!
2019.10.9 國盛區塊鏈:再探央行數字貨幣:對電子支付產業有何影響?
2019.10.10 國盛區塊鏈:如何看待比特幣挖礦後市?(9月公鏈觀察)
2019.10.14 國盛區塊鏈:數字貨幣在監管施壓與國際認可中徘徊前行
2019.10.19 國盛區塊鏈:第二批區塊鏈資訊服務透過備案,助力產業發展
2019.10.25 國盛區塊鏈:扎克伯格出席 Libra 聽證會,欲增美國金融領導力
2019.11.5 國盛區塊鏈:政策的朝陽下對映出區塊鏈未來發展圖譜
(向下滑動,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