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春節“紅包大戰”,大家看得很清楚:砸錢獲取活躍使用者、搶佔移動支付入口。
當支付寶2.69億拿下“猴年春晚”獨家合作權,大家普遍將其視為“狙擊微信”的被動防禦措施。當支付寶推出“集五福分2億”及“加10位支付寶好友可獲得3張福卡”時,人們才發現阿里不僅僅是在防守!你切入我的支付、我包抄你的社交,這是防守反擊呀。
“紅包大戰”越來越好看了。
微信紅包是昂貴的遊戲
在pc時代,坐擁數億使用者的財付通卻沒有多少建樹。在移動互聯時代,微信支付(整合在微信客戶端的支付模組)當然不想重蹈財付通的覆轍。
2013年8月,財付通與微信合作推出微信支付。此時上線不到3年的微信已擁有近6億註冊使用者。從這個關鍵的時點開始,微信做對了兩件事,使自己成為覆蓋率僅次於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打車補貼大戰和紅包大戰。後者被馬雲稱為“偷襲珍珠港”。
看似簡單好玩的紅包,需要呼叫天量的資源,沉澱100億資金的利息也賺不回來。剛剛過去的跨年夜,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到23.1億次。峰值出現在00:05,這一分鐘裡有240萬個紅包被髮出,620萬個紅包被拆開。儘管已做大量準備,還是一度出現紅包無法發出的情況,系統顯示原因是因為系統繁忙、取證書資訊失敗。
根據騰訊預測,2016年除夕當天紅包收發規模將超過百億次!據接近騰訊的人士透露,“為應對超大規模的併發,騰訊支援紅包業務的伺服器已經超過1萬臺。每一臺伺服器後面還都有備用的機器,比例是1:10。”僅伺服器就備了11萬臺(真是天文數字),還有頻寬呢?還有人員呢?春節得付幾倍的加班費?微信紅包到底動用多少人,外界不得而知。只知道fit部門(2015年9月由原基礎支付、理財、徵信等業務合併後組建而成)直接負責支付安全的就有上百人,其它事業部300到400人配合。
自以為聰明的人士跑出來計算紅包能沉澱多少資金、“按民間2%月息每天能收多少利息”(在嚴格監管下,第三方支付機構手裡的備付金根本不可能拿到民間放貸)。投入這麼多人力、物力、財力,就算365天平均每天都沉澱100億,按貨幣基金的收益率,一年超不過5個億。對騰訊這麼大的公司,真是杯水車薪。
微信紅包雖然是促進使用者活躍的一個“輕遊戲”,卻是人類歷史上運營費用最昂貴、峰值線上人數最多的遊戲。獲得移動支付使用者不是它的最終目的,騰訊的意圖是讓微信支付線上上購物、線下消費,在一切支付、轉賬中成為舉足輕重的渠道。紅包對於騰訊的價值是階段性的,峰值已經過去。
紅包帶給騰訊的邊際效益已經下降
從某種意義上講,支付寶以2.69億元拿下了猴年春晚是不惜代價之舉,騰訊為什麼不抬價呢?
坊間傳說騰訊認為支付寶最多出2.5億,於是開價2.6億。結果支付寶出了2.688億,微信以880萬之差敗北。
戰術上的輕敵是表象,深層的原因是騰訊不願意為春晚花太多錢,花了也沒用!
微信紅包是建築在人際關係之上的,既然如此就得講究個禮尚往來、總量平衡。比如一年到頭收到3000元紅包,發出的數額應在2500到3500元之間。如此算來,全年可用來消費的“自由現金”就只有500元。而根據日前釋出的“2015年支付寶全民賬單”,排名第一的上海全年人均支付10.4萬元、排名第十的安徽省為4.1萬元。另外,根據阿里財報,2015年近4億活躍使用者人均線上消費7500元。
微信支付透過“終南捷徑”在促進使用者綁卡方面“一日千里”,卻難以找到豐富支付場景、提升交易金額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由於使用者的增多,微信紅包運營成本大幅上升,整個專案的邊際收益開始降低。
到2016年,微信支付已經透過紅包大戰完成了“從0到1”,雖然仍在全力備戰並擺出與阿里針鋒相對的姿勢,但骨子裡卻不想“死磕”,更感興趣的其實是流量變現。“用來發紅包的錢是除夕前十天的廣告收入”,這一做法非常能夠說明微信的心態。
阿里社交完成了“從0到1”
根據最初披露的紅包玩法,不過是與春晚同步的若干輪“拼手氣紅包雨”,每輪1億元現金。這越發讓人相信,支付寶2.69億拿下春晚獨家合作只是“防禦動作”。#估計騰訊也是這麼認為的#
臨近除夕,支付寶才推出“集五福”玩法:除夕零點前集齊5張福卡者,可以分享2.15億元現金紅包。集福卡有三種途徑:在除夕當晚,看春晚的時候咻一咻,有可能咻到福卡;向好友討福卡或者互通有無;或新新增10位支付寶好友,直接獲贈3張福卡。
微信、qq在社交領域的地位難以撼動的重要原因是所謂的“遷移成本”過高。假如某種即時通訊工具的使用者體驗極好,但熟人、朋友都在微信上,與誰互動呢?春節來臨之際,“集五福”這種類似“全民大樂透”的遊戲可以吸引億萬國人參與其中。為集齊十枚好友,不知有多少人用支付寶“新增朋友”。根據深圳晚報獲得的一份螞蟻金服內部材料,幾天之內,支付寶便新獲得了上億的使用者關係鏈。
而且福卡是“咻”不齊的,要在零點之前完成集卡任務還需與它人互通有無。從而進一步增加了使用者間的互動。
最終,支付寶資料顯示,除夕當晚,“咻一咻”總數達3245億次,最高頻次達到210億次/分鐘。讓無數網友望穿秋水的“敬業福”,也有了著落。最終,有79萬使用者集齊了五福,平分了2.15億元現金紅包,人均金額271.66元。更令人關注的是,支付寶透過福卡與紅包遊戲,新增了11億對關係鏈。粗略匡算,支付寶透過“五福之戰”獲得了大約1億新使用者。
當初,微信手握社交關係沒有綁卡使用者,紅包促使大家綁卡。現在,支付寶擁有4億綁卡使用者,紅包促使大家一起“遷移”到支付寶上。從某種意義上講,雙方都巧妙地利用紅包在各自的薄弱環節完成了“從0到1”的跨越。
從1到10無捷徑
微信資料顯示:除夕當天使用者搖出1.82億個微信紅包並透過2900萬張紅包照片進行了1.92億次互動,當天紅包收發總量達到80.8億個,全球共有4.2億人次參與。qq資料顯示,除夕當天“刷一刷”qq紅包的總使用者數為3.08億,共刷1894億次;qq除夕當天的紅包收發總量達到42億。
微信、qq合計,紅包收發總量達120億次。但對騰訊真正有價值的“從1到10”,是提高gmv。
對支付寶來講,“從1到10”是“11億的社交關係鏈”的留存和有效互動。此外,“咻一咻”在首頁獲得人一級入口能否成為o2o的“超級入口”也是重要的看點。
支付寶的優勢是“與金錢零距離”,讓“金錢成為社交的紐帶”值得嘗試。
支付寶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使用者以往的交易資料及芝麻信用。在人際交往中,芝麻信用可以在陌生人之間建立信任關係。支付寶上一個芝麻信用分高於600分的人,比微信上要求加好友的陌生人靠譜多了,高於800分就更不用說了。
基於信用等級,借條功能可以從熟人向“半熟人”擴充套件。比如說芝麻信用高於600分,可以向不超過6位好友借錢,每人不超過600元,期限為30天,到期自動扣款,月息分0.5%、1%、1.5%三檔,由借款人傳送借款請求時自選。
與微信支付的情況類似。對支付寶來講,使用者遷移過來只是社交的第一步,讓他們養成在新平臺互動的習慣仍然任重道遠。
微信和支付寶,從0到1都取了巧,但從1到10卻沒有捷徑!
按目前的形勢,紅包對微信、支付寶的意義都在下降。如果2017年還有春晚,該輪到百度錢包、萬達快錢搶獨家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