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區塊鏈行業,大概可以分為“幣圈”、“鏈圈”、“礦圈”三類,也有朋友很客觀地加上“盤圈”(你懂的),加起來就是四類了。
1、幣圈
幣圈,最是精彩紛呈,比特幣是區塊鏈的首個應用,也正是因為比特幣的出現,區塊鏈作為一門有用的技術才慢慢地被人們瞭解、熟知並得到重視。
目前而言,數字貨幣應該算是區塊鏈的最大應用了。有人說,區塊鏈與金融具有天然的親和力。甚至,作為分散式賬本,區塊鏈就是為金融交易而生的。
在基礎設施尚不強大的情況下,比特幣足以讓許多人充滿信仰,以太坊的智慧合約足以帶來一波慘無人道的牛市。全民發幣的低門檻賦予了幣圈足夠的創造力,時時刻刻有熱點,如1CO、1EO等等,這些都曾引領過潮流。
幣圈也是人氣最旺的圈子,門檻不高,投資者(韭菜)隨時隨地透過一個移動手機就可以加入幣民的大軍中。這裡比傳統的金融市場更奔放、更狂野,風險更高、收益也更具想象力。
2、鏈圈
鏈圈主要是研究區塊鏈的技術和應用領域的圈子,門檻略高。我們能見到的許多區塊鏈專案都屬於這一圈子。
鏈圈大概可以分為有幣區塊鏈和無幣區塊鏈。有幣的很多,作為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需要價值通證來維護區塊鏈安全穩定有效率,所以,發幣成了很多區塊鏈專案的選擇,我們常聽見的公鏈、側鏈、跨鏈等等,幾乎都有通證的設計。對於無幣區塊鏈,很多是源於監管方面的原因,如BAT可能目前主要就在做這方面的事情,集中於一些溯源、記賬等無幣場景的應用開發。
3、礦圈
挖礦,很多人沒幹過,但基本都聽過。BTC全部都是透過挖礦挖出來的,ETH也需要挖礦,不同的共識機制決定了不同的TOKEN產生過程。
很多人透過挖礦賺了不少錢,如位元大陸的吳忌寒目前被稱為“礦霸”、神魚毛世行透過挖礦從一個大學生變成了一個“如果你有一個億,你會怎麼辦”的男人……李笑來、郭巨集才(寶二爺)、江卓爾等許多我們熟悉的幣圈大佬都曾挖過礦或依然在挖礦。
據說,在2009年,BTC的最早期,僅僅被少數極客瞭解的時候,中本聰用電腦挖礦接近100萬枚BTC。所以,挖礦要趁早是很有道理的。
對於BTC和一些採用POW機制的幣種(LTC、BCH、BSV、BTM等)挖礦而言,需要礦機,所以還是有一定門檻的。
除了POW,還有POS、POC、POST等不同共識機制的挖礦。POS是權益證明機制,質押代幣就可以挖礦,如ETH目前正在轉型POS,ATOM採用的就是這種機制;POC是容量證明機制,儲存挖礦;POST是時空證明機制,Filecoin(IPFS的區塊鏈激勵層)採用的這種機制,但目前還未上線。
相對於幣圈而言,礦圈更接近於生產幣的一級市場,因此,收益會更穩定一些。
作為區塊鏈社羣的玩家們,我們也算是“礦圈”人,我們是內容挖礦的實踐者,或者稱為貢獻值挖礦。另外,部分社羣的鎖倉權重機制也就是類似於POS權益證明機制的挖礦模型。看來,礦圈並不遙遠,你我都在。
4、“盤圈”
如果硬要說這是一個圈子,那這確實是存在的。ZJ盤、CX幣一類的東西長期在行業存在,他們給行業形象抹黑,但卻從未消失過。
有人說,熊市末期是ZJ盤氾濫的時候,因為這時候,只有ZJ盤才有賺錢效應。
很多投資者(韭菜)眼紅了,進場了,被收割了。但參與者始終絡繹不絕,大概是人性被金融放大了的緣由吧。
以上幾個圈子,我們可能已經參與了其中幾個,如幣圈、礦圈,有些朋友可能參與的更多。但並不是每一個圈子我們都得一試身手的,特別是見不得光的“盤圈”,選擇遠離才是上策。每一段經歷都會留下記憶,玩多了不好的東西會影響自己的氣質,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