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市場爭奪戰:一文看懂礦圈的競爭真相

買賣虛擬貨幣

一輪牛市讓作為行業上游的礦圈企業獲利頗豐。而當行情急轉直下時,首當其衝的也是礦圈企業。從野蠻生長到危中有機,礦業的圖景到底如何?

經過過去十年的發展,參與挖礦的主體已經從分散的礦工變成了聚集分散算力的礦池,構成行業生態的單元也從礦工豐富到了礦機廠商、晶片廠商、礦機託管機構等,個體到組織的演進和行業生態的細化意味著礦業日趨成熟。

一輪牛市讓作為行業上游的礦圈企業獲利頗豐。而當行情急轉直下時,首當其衝的也是礦圈企業。從野蠻生長到危中有機,礦業的圖景到底如何?PANews專訪了佔比特幣全網算力約19%的大礦池BTC.com的CEO莊重,他透露,BTC.com也有計劃進軍PoS礦池業務,目前正在對接一些託管方面的合作。採訪中,他還從行業參與者的角度深度揭示礦業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成本優勢”決定業務生命

2018年,億邦國際、嘉楠耘智和位元大陸這三家礦機廠商先後赴港遞交招股書,雖然均已折戟,但從披露的招股書可以看出,礦機廠商作為礦業上游企業在過去一輪牛市中收入頗豐,僅位元大陸一家2018年上半年營收就達到7.43億美元。

莊重坦言,“早期挖礦的成本相對還是很低的,基本上開機肯定能賺(錢)。”他認為這種穩賺的局面可能與行業規模有關,對比投資加密貨幣的使用者,直接參與挖礦或挖礦相關活動的人並不多,整個產業目前的規模還比較小。

除了牛市頂峰時期,礦機的泡沫相對較小。這相當於在蛋糕逐漸做大的同時,吃蛋糕的人並沒有大規模增長,那麼原來那些吃蛋糕的人自然會分得更多蛋糕。

所以,過去,挖礦基本上不需要考慮成本問題,或者說不需要慎重考慮成本問題。在開機就能賺錢的牛市,算力不多的小礦池也能活下去。但當行情由牛轉熊之後,野蠻生長已經無以為繼,成本和收益的矛盾開始變得尖銳。

比特幣礦場 BTC.com供圖

“去年底確實有很多礦機已經逼近關機價,甚至有些電費成本比較高的礦場完全是入不敷出的。”面對幣價的急轉直下,很多礦工開始積極自救,透過使用非官方版的降頻韌體延長礦機生命。

這裡其實存在一種“成本優勢論”。

莊重認為,算力和幣價存在一個平衡點,“部分礦機關機後,挖礦難度下降,收益又提高了。所以只要你的挖礦成本領先於其他使用者,你就可以一直挖下去。”

換句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不管牛市還是熊市,只要礦工自己的關機時間比競爭者更晚就能一直獲得收益。從這個角度來看,成本決定了挖礦業務的生命長短。

3年一輪的行業週期

根據PANews資料新聞專欄PAData早前在《4分鐘短影片看懂礦業規律,豐水期是“救心丸”嗎?》一文中的統計,過去十年間,比特幣的挖礦行業呈現了3年一輪的週期性規律,由1年左右的主盈利期和2年左右的調整期構成。

主盈利期是指由於一段時間內算力的增速小於幣價增速,挖礦可獲得超額利潤的時期,反之則挖礦利潤下降屬於調整期。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和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則是過去十年間的三個主盈利期,2018年1月開始則進入最新一輪的調整期。

作為業內人士,莊重認為,“表面上礦業確實存在這樣的週期規律,但其背後的形成機制是十分複雜的。”這種複雜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由競爭市場的市場調節往往具有明顯的滯後性,而這種滯後性的成因是多樣化的。

首先,晶片研發的不確定性及晶片和礦機生產的週期性都會影響市場調節的滯後性。

“晶片的研發週期是很不確定的,特別是一些新技術的爬坡階段,很容易出現研發不順利,或者新產品研發出來的成本反而不如老產品(導致被放棄)。即使研發順利,也有可能遇到晶片產能不足或者礦機產能不足的情況。”

基於此,莊重判斷,廠商從看到市場價格上升到完成礦機增產的反饋,最長可能會有半年的滯後。同理,價格下跌帶來的產能和研發調整也會有一段時間的滯後。

這種滯後性也體現在礦池上,根據莊重的觀察,“從去年大家看到這個機會(幣價上漲)開始去做礦池,到小礦池真正出現,中間也是會有大概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偏差,當然也包括算力下降以後,小礦池消失的速度也都會有一定的延遲。”

市場調節的滯後性是任何執行於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中的行業都會面臨的問題,只不過當前的礦業並沒有成熟到能有效防範滯後性風險。

比如最近一波反彈行情,礦機廠商沒預料到,所以沒有提前擴大產能。礦工也沒預料到,所以豐水期前也沒有大量部署礦機。

市場調節的滯後可能會造成資源錯配,由於此前幣價下跌阻礙了市場上新增算力的產生,當幣價回暖時,新增算力還來不及進入市場,這是造成目前豐水期實際算力的託管需求小於託管方的託管能力的一個原因。

作為大礦池,面對市場調節的滯後性風險,莊重也坦言BTC.com能做的就是一方面儘可能多得接觸客戶,瞭解需求,另一方面保證技術的穩定性,控制業務成本。

礦池大規模效應已凸顯

礦業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份額更替比較頻繁。雖然頭部礦池的主導地位相對穩定,但頭部排位也在交替。另一方面,有更多的玩家入場想分得一塊蛋糕,但實際上只有少部分礦池能吃到超額利潤。應該來說,礦池的規模效應已經凸顯。

這裡所指的礦池的規模效應其實是一個正向迴圈的馬太效應。大礦池聚集了市場上較多的算力,在出塊上就有天然的優勢,即使遇到同時出塊的競爭情境,大礦池因為算力佔比高,也更有可能在衝突塊的出塊競爭中勝出。

所以長此以往,大礦池的孤塊率就會比較低,能給使用者的費率也隨之降低。以此大礦池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聚集更多的算力,獲得更豐厚的營收,然後有更好的資源投入到業務中去,比如增加部署節點來提高區塊的廣播效率,等等。

莊重認為,“大礦池在一些幣種上形成了比較大的規模效應,在比特幣上還不是很明顯,但是在一些出塊間隔比較短的幣種上,這個效應還是比較明顯的。”

但是,目前來看,大礦池的規模效應並不能形成礦池之間的差異化競爭。原因在於,可以挖礦的幣種有限。

“現在其實大家能選擇的餘地不大,有很多幣種對於礦池來說是很難盈利的,因為有些幣種市值看起來很高,但是每天新產生的代幣價值並不高。”

對於這些幣種,莊重進一步解釋道,“假設你有20%的市場份額,費率3%,那麼你的實際收益只有這個代幣每天新產生的代幣價值的千分之幾。市值排名十幾名以後的幣種,每天新產生的量,可能也就幾萬人民幣,或者幾十萬人民幣這樣一個量級。”

所以,市值前幾的主流幣挖礦業務必然是各大礦池的“兵家必爭之地”,因為不爭或者爭輸了相當於被淘汰出局。

進軍PoS挖礦計劃

面對PoW幣種主流幣的激烈競爭,礦池打算進軍PoS挖礦,擴大業務範圍,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莊重向PANews透露,BTC.com也有計劃進軍PoS礦池業務,目前正在對接一些託管方面的合作。

近期,“PoS挖礦”的概念被炒得火熱,但實際上,在PoS共識機制中並不存在礦工,而是節點承擔了等同於礦工的職責,“PoS挖礦”是類比“PoW挖礦”延伸而來的一個概念。

為什麼兩者可以類比?原因就在於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兩者的本質是相同的,都是聚集某種形式的算力來達成共識,PoW聚集的是有形的算力,PoS聚集的是無形的算力,主要表現為使用者所持代幣的權益。

比特幣礦場 BTC.com供圖

目前,PoS類的幣種在整個市場上比例已經不可忽視了,而且有些幣種的治理機制天然結合了PoW和PoS,像達世幣、DCR,它本身既有挖礦部分,又可以去存幣去獲得收益,PoW礦池轉戰PoS挖礦本身也是使用者對於礦池產品上的需求。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PoW挖礦業務上的優勢可以照搬到PoS挖礦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細分業務。PoW 的生態是開放的,對於經營PoW礦池而言,只要是這個幣可挖,就一定能做。

但在PoS挖礦通常是封閉的,礦池的生態地位不一樣了,算力的入口變成了交易所和錢包,礦池需要特別注意維護與專案方和社羣的關係,或者更直白的說,在PoS挖礦中,專案方本身的意願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挖礦+金融產品是發展方向

目前,PoW挖礦的商業模式主要就是變現挖礦所得的加密貨幣,所以整個行業受到二級交易市場行情的影響是很大的。但莊重看好PoW挖礦未來在商業模式上的拓展前景。

在莊重看來,礦池這塊業務目前差異性較小,各個礦池多少都有一定的業務依存性,並不是一塊百分百獨立的業務。比如像BTC.com、Antool這些礦池就和礦機廠商有一定的依賴關係,像火幣礦池、OKEX、ViaBTC礦池是交易所旗下業務。

對於後者而言,很容易發展的商業模式就是引入交易所的平臺幣,而對於其他的礦池而言,除了費率上的競爭以外,可能未來都會積極和一些金融類產品合作。

“本質上來說我們希望能夠超出礦池業務本身,幫助使用者對接更多的上下游資源,解決更多問題。”莊重認為這也是目前可能各個礦池都想做的事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